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不同的通气模式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8-07-20 02:04张凌雁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潮气量氧分压呼吸衰竭

张凌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如果病情严重可发展成肺心病或者出现呼吸衰竭现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据资料显示全世界4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发病率为8%~10%,我国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1]。该院目前采取新型自主呼吸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进行治疗。该文对该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意在探讨探讨不同通气模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X射线检查、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呼吸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在40~60 mmHg之间,二氧化碳分压>50 mmHg,有中度以上呼吸衰竭现象,入选患者家属同意进行呼吸治疗[2]。排除标准:有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禁忌的患者,认知意识严重不足,动脉血氧分压低于40 mmHg,严重恶性肿瘤或生命体征垂危患者[3]。经筛选最终收集病例62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充分了解该次研究的相关内容,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经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保密。

以入院先后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观察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6±6.2)岁,病程 2~7 年;对照组 31 例,男性 18 例,女性 13 例,患者年龄 50~81 岁, 平均年龄(70.7±5.7)岁,病程2~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性治疗,主要包括防感染处理,日常祛痰处理,纠正患者电子质紊乱,解除患者局部肌肉痉挛[4]。两组患者均采用美国伟康公司Synchrony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进行治疗,初始呼吸频率设置为10~20次/min,氧气浓度在30%~50%之间,初始呼气压力2~4 cmH2O,初始吸气压力8~10 cmH2O,逐渐增加至14~18 cmH2O(每次最大增加不高于2 cmH2O)。观察组采取自主呼吸模式(VS)进行治疗,初始预调至每分钟最低潮气量(按照4 mL/kg来确定最低值),然后对患者进行通气测试,按照实际的潮气量,以75%计算通气值,经过几次反复测量和计算,最终确定准确的通气值。两组患者在治疗初期1~2 h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状态和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应该及时停止治疗[7]。两组治疗疗程在3~7 d之间。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开始治疗后,观察2 h、12 h、3 d的心率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进行机械通气后的平均潮气量、平均通气量、机械使用时间。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以心率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率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时,心率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患者按照既定的治疗方案连续治疗2 h、12 h、3 d后,心率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心率及血气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平均潮气量、平均通气量、机械使用时间临床指标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在进行机械通气后的平均潮气量、平均通气量、机械使用时间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临床指标比较(x±s)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期,由于患者的心肺功能严重下降,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现象[5],目前临床上一般采取正压通气模式BiPAP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该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的通气量,减少患者呼吸肌做功和耗氧量,防治呼吸肌疲劳,有利于患者对慢性肺部疾病的恢复,但在临床上有些时候正压通气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通气要求[6],随着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段进步,出现了很多不同通气模式,而VS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呼吸模式,需要患者通过自主呼吸来启动呼吸机,然后呼吸机根据患者每次呼吸的通气值,来确定肺部状态和通气频率[7],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小机械通气对患者肺部的损伤,最终使得自主呼吸的通气量稳定在预设每分钟的通气量上,同时由于是自主呼吸模式,应当预设呼吸间隔报警时间,如果患者呼吸间隔超过报警时间则由VS模式自动转化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PRVC),并发出报警声音[8]。

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明显加快,临床上动脉血气分析是其主要指标[9],戴月梅,李超[10]等通过对12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不同通气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变化、通气效果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呼吸机治疗6~8 h、24 h、3 d和7 d时,观察组患者pH值上升和PaCO2降低较对照组有所改变,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观察组通气参数平均潮气量和人均待机时间显著升高,平均通气量、平均漏气量显著降低具体数据分别为:平均潮气量(521±69)mL,平均通气量为(7.85±1.55)L,人均待机时间(7.48±2.51)h。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为86.67%,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6.66%,与该文研究结果相同,该文研究通过对6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正压通气模式和自主呼吸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心率分别为(88.84±1.53)mmHg、(45.28±1.45)mmHg、(75.88±0.32)次/min,对照组为(87.25±1.13)mmHg、(46.66±1.31)mmHg、(75.06±0.51)次/min,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组间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机械通气后观察组的平均潮气量为(7.42±3.36)mL、平均通气量(7.42±3.36)L、机械使用时间(7.12±2.06)h,对照组为(420±60)mL、(8.97±4.36)L、(4.55±1.56)h,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与戴月梅等[10]研究数据趋势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新型自主呼吸模式BiPAP呼吸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纠正呼吸衰竭,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潮气量氧分压呼吸衰竭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气动电控麻醉机潮气量日常监测数据分析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重症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分析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麻疹并肺炎呼吸衰竭56例分析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探析NO结合高频震荡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