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如
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校企合作促使兵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兵团经济转型人才需求相匹配。
兵团经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进入了新阶段,培养有素质、懂技术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兵团经济发展成为兵团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本文主要阐述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兵团校企合作现存问题提出创新性对策。
一、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在兵团积极政策的鼓励下,兵团各高职院校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是兵团乃至新疆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现阶段主要采取三种校企合作模式,第一,兵团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时间不等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第二,采用订单培养方式,兵团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和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根据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进行学生培养,同时学生顺利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第三,采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形式,通过校企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养。
虽然兵团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合作而合作,忽略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较少。
二、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前大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形式上,很多院校在实践中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也有的停留在口号中,兵团校企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校企合作主体认知不清晰
校方简单的把校企合作等同于实习,用以解决学生就业、实训资源不足等问题,并没有将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辅导教师仍沿用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在急需人员从事简单劳动时才进行校企合作,只用学生而不履行培养职责。
(二)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不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在《职业教育法》中进行了一些指导性规定,对校企合作的双方并没有明确的保护与约束,尤其是在企业选择与合作过程监督方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指引,使校企双方权责不清晰。
(三)兵团高职院校自身条件不足
兵团高职院校起步晚,大多是从中职或技工学校进行的升级转型,基础设施较差,师资结构老化,教师实践能力弱,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四)企业缺少参与合作的动力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利益驱动,校企合作的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短,流动性强,企业进行素质技能培养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在长期合作中缺乏积极性。
三、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
兵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需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保证校企合作高效运行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高效性,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四方的共同参与。
1.政府加强引导,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制定配套的惩戒措施,增强企业和学校的责任感,将校企合作落在实处。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通过税收、信贷和人事方面的优惠,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2.完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以行业标准形式推出完整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指导教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的制定,明确各方职责划分,并调动各方积极性。
3.完善校企合作监督机制,由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式在高职学院设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独立作出判断评价和监督校企合作。
4.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沟通平台,既可以将校企合作的优秀经验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将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考核进行公布,推动校企合作的全面和长期发展。
(二)提升高职院校自身能力
兵团高职院校结合兵团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特色,进行专业改革。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实践性教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学院的基础能力。
(三)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通过市场需求的诉求,促使高职院校专业升级,将职业能力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开发符合单位需求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实践性课程,缩短学生培训时间,降低学生在单位的培训成本。
企业可以加大教育投入,通过联合创建实训基地实现双方共赢。充分使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有利资源与政策环境,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增强企业知名度,还可以减少对设备、土地等的投入成本,充分利用高职学院的人力资源,共同进行技术改造,有助于提高持续发展的潜力。
(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兵团高职院校要重点抓好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工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实习学生指导,增强教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对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交流座谈会、讲座等形式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对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教师采取绩效激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