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陈小燕,陈婉玲,何兆初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成为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目前不同高校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育尚无统一的培养模式。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是评价教育模式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内科学临床见习前,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水平,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教育改革模式,为寻找更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育的见习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 在内科学临床见习前,选择广州医科大学2010-2014级的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生(n=150)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已知情同意。
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无记名调查问卷,围绕“对中西医专业兴趣、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学习方法、就业平台”三方面调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问题包括:(1)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2)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3)对中、西医感兴趣的程度;(4)分别上中、西医大课时能否专心听课及很好理解课堂内容;(5)对目前教学现状有哪些不满意;(6)对中西医专业的见习教学方法有什么建议;(7)对中西医结合的融会贯通有什么心得;(8)对毕业后就业的想法及规划。
3.数据处理。 利用Excel录入结果并统计。
1.基本资料。 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50份,有效答卷率100%。
2.对中西医专业的兴趣。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见附表)。开放性题目“对中西医专业的见习教学方法有什么建议”有76名学生回答(要求介绍合适的学习方法,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辅助就业方向的选择)。
附表 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生对中西医专业的兴趣
3.对中西医两套理论学习方法的看法。第4及5问题,1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中西医结合的专业知识,83%认为教材及带教老师都是中医西医各说各的,感觉自己“不中不西”,最终中西医都没有学好;临床见习感觉力不从心,难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把课堂知识消化及融会贯通。30%感觉部分临床带教老师不认可中西医专业,令他们有受挫感。开放性题目“对中西医结合的融会贯通有什么心得”没有学生回答。
4.对未来就业的看法。 76%的学生首选考研,20%选择规培(中医),4%选择社区医院或其他,原因是认为本专业就业范围“窄”,主要集中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不能考西医执业证及西医临床型研究生等。70%困惑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才?临床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还是全科医师?
中西医结合是将中西医两种理论有机结合并熟练运用于临床的新兴医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两套理论,融会贯通并熟练运用于临床诊疗。理论上中西医结合应是高门槛学科,然而从高考招生现状来看并非如此。本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兴趣不大、对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学习方法存在困惑、对就业平台心存担忧等。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现行制度为准绳,把握学生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已有研究显示,只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其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才会被激发[1]。因此当学生进入临床,尤其在培养临床思维非常重要的内科学见习期,带教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理解当今医学教育制度的时代局限性,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难题,摸索并积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困惑及心理状态,包括专业的前途及就业平台,并为之解惑;通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本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从事的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同样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告知学生全国各地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在悄然兴起并不断壮大,中西医结合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使学生从内心认同并由衷热爱这一门学科;在带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临床见习期,为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打下基础。
2.合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摸索并积累合适的学习方法。 中医的学习是宏观整体的,更多地依靠医生主观的辨证和悟性;西医的学习讲究科学性,分器官系统学习。学生必须掌握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这是将中西医真正融会贯通的基础。我们应成立两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带教前接受针对中西医结合的教学理念培训,提高带教水平,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结合临床进行相应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适应及沟通能力;有助于将书本的共性知识与疾病的个体状态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2]。另外,采用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讨论式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中西医结合在疾病诊治方面的思维模式及表达形式;选择典型病例让学生独立完成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向中西医理论体系真正结合的方向成长。
3.改革本专业的教育模式。 学生要在5年时间完成中西医两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在学习时间及深度方面均比不上单纯的中医或西医专业的学生,基础若薄弱很难做到两门学科融会贯通。学生认为中西医结合是“说完中医说西医”,理论知识混乱,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我们建议从教学的基本模式着手,成立有中西医结合教学经验的教学队伍,让学生从开始就接触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课本及理论课,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拓宽中西医资源丰富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临床由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带领接触患者[3];强调中西医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病史采集、物理检查、诊脉、针灸、康复理疗等,定期举办各种基本技能比赛、以病例讨论或问题为导向的形式反复进行中西医临床思维训练[4],为学生提供学习有科研平台,提供动手、动脑及动口的机会。 根据调查问卷中显示的突出问题,我们组织讨论式的心理辅导及沟通,并在其后的见习中针对相应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即在临床见习中采取以“心理调查—问题探析—教案修正”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是在见习前对学生进行摸底,让带教老师提前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有详尽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修正教学方案,有利于纠正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误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见习教学质量的改善需要关注多个环节,如学生的心理及思想现状,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完善,学生的就业平台等。我们认为,“心理调查—问题探析—教学修正”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探索合适本地区的、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模式,培养新一代能真正融合中西医精髓为患者服务的、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