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融合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价值:体模实验

2018-07-19 06:18:06王国树吕发金孙静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16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模螺距大脑

王国树,吕发金,周 旸,孙静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6)

头颈部多层螺旋CTA无创、便捷,且与DSA诊断符合率较高,已被广泛用于动脉瘤、动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等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1]。双源双能量CT优化对比显示技术近年受到关注,其中非线性融合(non-linear blending, NLB)技术在提高血管内碘对比度[2-4]、改善分支血管显示能力[5]、改进主观图像质量[6-7]、降低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8-10]以及降低辐射剂量[11]等方面的应用已有较多报道。本研究对头颈部仿真体模进行不同条件CTA扫描,对比采用NLB、线性融合(linear blending, LB)技术的低剂量头颈部CTA与常规120 kV的CTA图像质量,探讨NLB技术提高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采用PBU-60型CT头颈部仿真体模(日本Kyoto KAGAKU公司),该体模由与人体同等X线吸收率的组织等效材料制成,模拟成年男性的颅骨、脑组织、脑室及左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双源CT机,以不同条件对体模进行扫描。单能量扫描模式(常规120 kV图像),管电压120 kV,螺距1.0,扫描时间4.60 s;双能量扫描模式,80/Sn140 kV,螺距分别为0.5、0.8、1.0及1.2,扫描时间分别为5.59 s、3.74 s、3.13 s及2.71 s。2种模式均采用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CARE Dose 4D技术,准直器宽度128×0.6 mm,原始数据均采用迭代算法(SAFIRE,等级3)重建,重建卷积核为I30f,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0.6 mm,层间距0.5 mm。

1.3 图像后处理 采用Siemens MMWP2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及分析。对双能量图像采用Dual-Energy软件行LB处理(LB图像),融合系数(M)为0.3;再用Optimum contrast软件行NLB处理(NLB图像),融合中心(blending center, BC)为100,融合宽度(blending width, BW)为200。

1.4 图像质量分析

1.4.1 主观评价 对常规120 kV图像、螺距分别为0.5、0.8、1.0、1.2的LB图像和NLB图像共9组图像进行VR及MIP重建。由2名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9组图像从血管壁光滑程度、血管分支显示清晰度和背景噪声3方面进行主观评价:5分,血管壁光滑,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无明显背景噪声;4分,血管壁较光滑,血管分支可见,背景噪声小;3分,血管壁欠光滑,血管分支显示欠清晰,背景噪声明显;2分,血管壁不光滑,血管分支显示不清,背景噪声较大;1分,血管壁模糊,血管分支无法观察,背景噪声大。最终得分为2名医师的平均分,所有图像窗宽均为400 HU,窗位均为100 HU。

1.4.2 客观评价 采用MMWP2工作站的Viewer软件对9组图像进行同步数据测量,确保9组图像中同一部位的ROI大小、位置一致。在连续5层轴位重建图像中,将ROI置于颈内动脉颈段、大脑中动脉及同层面皮下组织内,测量其CT值和噪声值(SD),计算CNR,CNR=(血管CT值-皮下组织CT值)/皮下组织SD值,取其平均值。

1.5 辐射剂量 记录单能量扫描模式和螺距为0.5、0.8、1.0、1.2的双能量扫描模式共5组扫描方式的有效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 DLP),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ED=k×DLP,k为欧盟委员会推荐的成人颈部权重因子,k=0.005 9[12]。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9组图像的CT值、CNR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

2.1.1 客观图像质量 不同螺距NLB、LB图像及常规120 kV图像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CT值、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表1)。螺距为0.5、0.8、1.0、1.2的NLB图像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CT值显著均大于螺距为0.5、0.8、1.0、1.2的LB图像和常规120 kV图像(P均<0.05);螺距为0.5、0.8的NLB图像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CNR值显著大于螺距为1.0、1.2的NLB图像,螺距为0.5、0.8、1.0、1.2的LB图像和常规120 kV图像(P均<0.05)。螺距相同时,NLB图像与LB图像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9组图像中,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CT值、CNR比较(±s)

表1 9组图像中,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CT值、CNR比较(±s)

图像 大脑中动脉CT值(HU)CNR颈内动脉CT值(HU)CNRNLB图像 螺距0.5320.20±25.2154.41±14.11376.55±7.4363.96±12.40 螺距0.8317.08±17.0954.32±13.60386.85±8.8666.88±17.92 螺距1.0316.58±32.5337.50±14.90374.93±9.0743.55±11.66 螺距1.2330.78±44.8539.59±9.05374.33±12.2544.89±8.73 LB图像 螺距0.5254.72±18.5449.84±6.92314.35±4.0961.71±6.26 螺距0.8260.70±17.1244.71±11.06321.90±6.8055.25±13.34 螺距1.0260.93±25.2534.37±7.47312.38±8.2540.78±5.60 螺距1.2267.85±36.8835.88±4.39310.60±4.7241.99±6.04 常规120kV图像221.43±11.5738.65±4.57251.80±2.2544.28±3.06 F值7.822.33138.794.01 P值<0.01<0.01<0.01<0.01

图1 CTA图像 A.螺距为1.2的LB图像,评分3分; B.螺距为1.0的LB图像,评分3.5分; C.螺距为0.8的LB图像,评分4分; D.螺距为0.5的LB图像,评分5分; E.螺距为1.2的NLB图像,评分3分; F.螺距为1.0 的NLB图像,评分3.5分; G.螺距为0.8的NLB图像,评分4分; H.螺距为0.5的NLB图像,评分5分; I.常规120 kV图像,评分4分

2.1.2 主观图像评分 螺距为0.5时,LB、NLB图像得分最高,评分均为5分;螺距为0.8时,LB、NLB图像与常规120 kV图像评分均为4分;螺距为1.0、1.2时,LB、NLB图像评分为3.5或3分。见图1。

2.2 辐射剂量 双能量扫描的CTDIvol、DLP和ED均低于单能量扫描方式。与单能量扫描方式比较,双能量扫描螺距为0.8时ED降低36.12%,螺距为1.0时ED降低46.28%,螺距为1.2时降低53.22%。见表2。

3 讨论

双能量CT可提供高kVp和低kVp 2组图像。其中低kVp图像中血管内碘对比剂CT值较高,易于发现病灶,但噪声较大;高kVp图像噪声小,图像细腻,但血管内碘对比剂CT值低,血管和病灶对比度较差。双能量CT NLB技术可将高、低kVp图像融合,在提高血管或病灶CT值的同时,降低图像噪声,LB或NLB系数不同,对图像质量的改善效果不尽相同[13]。LB是按照线性比例将高低两种能量进行融合,随着融合系数增大,低kVp图像所占比例增加。LB图像CT值=M×低kVp图像CT值+(1-M)×高kVp图像CT值。NLB方法很多,包括二元融合、斜率融合、高斯融合以及Moidal融合等。其中Moidal NLB法是一种改良的S型函数曲线融合技术,包含BC和BW两个参数。如果某像素CT值BC+BW/2,该像素将会以100%低kVp显示,以获得最大的图像对比度;如果某像素CT值介于BW的范围内,则随着CT值增高,低kVp与高kVp呈近似一定斜率的可变比例融合,直到100%低kVp的图像用于重建[14]。设定不同的融合参数会影响图像的融合效果,而融合参数的设定取决于观察组织的CT值。从NLB的原理来看,融合中心的设定应低于血管CT值,且高于血管周围软组织的CT值。

表2 单能量与双能量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比较

本研究采用头颈仿真体模,预试验中通过不同BC和不同BW的组合,重组出不同融合系数的图像,计算不同BC、BW对应图像颈内动脉及皮下组织的CT值和SD值,以最大CT值和最小SD值对应的BC、BW值(BC=100、BW=200)作为本研究采用的最终值。根据文献[15]和[16],本研究LB系数M选择0.3。

本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螺距NLB图像中,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CT值显著大于4种不同螺距LB图像和常规120 kV图像(P均<0.05);且双能量扫描方式螺距为0.8时,图像质量评分与单能量扫描方式相同,均为4分,而ED降低36.12%。以上结果提示,NLB技术可在提高或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低辐射剂量。

本实验优势在于采用头颈部仿真体模,可以重复扫描,无伦理问题,且所用体模对X线的衰减与正常人体一致,其结果真实可靠。本研究局限性:①体模结构较正常人体组织简单,无法模拟活体动脉循环的复杂性,未考虑个体差异等,但本研究结果与针对人体的研究结果[14,17]相符;②只测量了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CT值和CNR,但临床上大多颅内动脉瘤发生于颅底动脉环周围[18],有助于与后期临床研究相对照;③未深入探讨CT值、CNR与螺距的关系,可能与融合原理、迭代重建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双源双能量CT NLB技术在提高血管对比度、改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方面具有优势。联合使用CARE Dose 4D 技术和迭代重建技术,能够获得满意图像,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猜你喜欢
体模螺距大脑
变螺距螺纹数控车削技巧
内江科技(2022年3期)2022-03-30 10:24:50
ICRP 145号出版物《成人网格型参考计算体模》内容摘要
辐射防护(2020年6期)2021-01-28 08:30:26
ACR体模与Magphan SMR 170体模MRI性能测试对比研究*
常用粗牙螺纹螺距简易计算公式及应用
机械工程师(2018年7期)2018-07-30 09:05:26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奥德热塑体模联合真空垫固定技术提高鼻咽癌放疗摆位精度的分析
癌症进展(2016年9期)2016-08-22 11:33:26
最强大脑
两种全身骨密度仪试验体模的比较研究
中国测试(2016年12期)2016-02-07 0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