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堡:山中奇构待人识

2018-07-19 10:59撰文李建军李响供图李建军张培奋部分
中华民居 2018年3期
关键词:跑马土楼福建

撰文李建军 李响 供图李建军 张培奋(部分)

在八闽大地,如果说一部土楼史是一部乡村家族史,那么,形态各异、有『土楼鼻祖』之称的土堡史则是一部生存的『斗争史』。它像一位英雄,随时准备战斗。如今时光荏苒,岁月静好,英雄迟暮,但历经风霜的土堡依然身姿挺拔,矗立在山林间,等待被召唤。

闽中遗珠乱世杰作

土堡是一种以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单层、不以外墙承重、防御设施完备的中大型土木结构民居。

如今,提起福建土楼,众人皆知。但相比土楼出现年代更早、形式更多样、防御功能更突出的福建土堡,至今仍藏在深山人罕识。这种被称为“土楼始祖”的防御性乡土建筑,矗立在八闽大地的群山之中,千百年来守卫着自己的族人。

土堡和土楼都属于防御性乡土建筑,但又有不同之处。土楼是以居住为主的中大型客家民居。它是以中心点或核心区为基线,以外墙承重,一圈圈、一围围构筑的呈圆形或方形的土木结构多楼层建筑。与土楼“圆满和谐”的外形和结构不同,土堡修建时更加注重防御性。它是一种以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单层、不以外墙承重、防御设施完备的中大型土木结构民居。

芳联堡

绍灰堡

历史上的福建偏居一隅,地势复杂,山林茂密,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古时宗族间为了争夺田地和水源时有械斗;土寇凶悍,无恶不作;野兽常常侵扰。为了生存,当地百姓只能修建高大坚固的土堡来自保。

土堡历史比土楼更久远。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各霸一方,出现了山寨形式的建筑。到了隋代,福建一带山高林密,土寇凶悍,官府鞭长莫及,为了保卫当地百姓的安全,客家开山祖巫罗俊“筑堡卫众”,修建了庞大的城堡建筑。到了唐代,中原汉民大量南迁,福建地势复杂,田地稀少,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生存空间,闽地先民们夯筑构建了类似土堡的土木建筑。南宋时,土堡逐渐发展成熟,与土楼、庄寨一起守护百姓家园。明清时期,福建的土堡类防御性建筑比比皆是。民国初期还出现了土堡与民居结合的民居,同时出现了许多小型土堡。

由此可见,福建土堡建筑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社会形态、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中所出现的以家族为主导的特色民居,是封建社会动乱的产物。

如今,福建土堡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三明市的尤溪县、大田县、永安市。在闽清、永泰以及德化、永春、漳平、漳浦等地也有分布。构筑年代最早的土堡在世界客家祖地宁化县。只不过这些土堡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防御居住功能,遗留在山间,少有人住。

设计巧妙独树一帜

土堡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奇特中见规制,外部形态灵活多变,内部结构和防御体系细致入微。

土堡规模宏大,营造技艺自成体系,在全国的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

相较于土楼,土堡的形状更为多样,富于变化,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以及前方后圆、方形圆角、方形圆边、前方后波、凸字形、琵琶形等不规则形状,形状之丰富令人称奇。

根据家族大小不同,土堡也有大小的差异。大型土堡建筑面积一般在5000—10000平方米之间,中大型的建筑面积一般在2000—5000平方米之间,中小型的建筑面积一般在500—2000平方米之间,小型土堡的建筑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微型的建筑面积在20—50平方米之间,最小的建筑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

土堡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奇特中见规制,外部形态灵活多变,内部结构和防御体系细致入微。整体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可以划分为两大结构和六小结构。

在两大结构中,一大结构是指将土堡内部严严实实地围住的外堡墙及墙上的防御居住结构;另一大结构是内部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如前空坪、下堂、前天井、书斋、中堂(正堂)、天井、后堂(后楼)、过水亭、护厝等。

琵琶堡内的跑马廊和观音楼

安良堡堡墙上层层叠叠的包房护佑着中间的祖堂

六小结构是指用于防御的外凸碉式角楼和跑马廊、土堡主入口的石门洞、土堡的建筑台基、堡墙上的斗型条窗和竹制枪孔、仓储粮食的空间结构以及堡内的给排水系统。其中,外凸碉式角楼一般位于堡墙四角。敞开式的跑马廊一般位于二楼,围绕堡墙一周,是土堡防御的“生命线”。土堡的外墙与堡内建筑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外墙不是主要承重结构,即便墙倒了屋也不会倒,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土楼。

在众多的福建土堡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大的是位于永安市槐南镇的安贞堡。安贞堡呈前方后圆的形状,修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依山坡构筑,气势恢宏,建筑面积达5800平方米,有368间房屋,可供千余人居住。安贞堡周围全部都是水田,整座城堡相当于建在沼泽地上。为了防止土堡沉降,修建地基时用松木梅花桩打入地下深处,并以伐形础承重。100多年来,这座巨大的土堡一直安稳地“漂浮”在沼泽地上。

位于尤溪县台溪乡的茂荆堡修建于清光绪八年至十一年(1882年—1885年),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它前方后圆、高大厚重,共有四级台基。一级台基上筑前堡墙,二级台基上依前堡墙筑三层高的前楼,主体建筑位于三级台基,后堡墙则筑于四级台基上。至今屋内的板墙上仍贴满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各种报刊、广告宣传画、医药方帖、书画习作。其中还有一张1928年1月8日出版的关于洛杉矶的英文广告报,揭示了堡主经商足迹可能远至海外。

芳联堡后天井内水井

形态最为奇特的要属位于大田县建设镇的琵琶堡。该堡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矗立在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冈上。琵琶堡外形犹如一把巨型琵琶。堡外细小的水渠似琴弦。堡门面向山涧小潭开设,意在吸纳源源不断的财气。堡内的环形跑马廊连接着前楼、书斋、牛栏、内空坪、“三圣庙”、观音楼。

前后落差最大的土堡是位于大田县桃源镇的安良堡。安良堡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在陡峭的山坡上,安良堡的堡门、前楼、正堂、后堂、墙上包房层层叠叠,好似大鹏展翅飞翔在山间。

年代最早的土堡是连城县塘前镇的客家“砖堡”。“砖堡”修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城墙砖垒砌而成,呈方形,共三层,内设斗型条窗作火枪射击孔,明间设厅,次间、稍间为房,四角设粮仓,仅在南墙底部中间开设唯一的劵顶堡门出入。“砖堡”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坚固如初。

土堡的外墙与堡内建筑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外墙不是主要承重结构,即便墙倒了屋也不会倒,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土楼。

攻防兼备固若金汤

泰安堡碉式角楼

砖制枪孔

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和敌人的频频来犯,土堡的防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方面可谓细致入微。

高大的堡墙是土堡的安全屏障,也是土堡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墙体厚度一般在2至6米之间,下部堆砌高约3米的河卵石、毛石,上部用生土夯筑。比较特别的是,当时的工匠夯筑堡墙时,把生长3至5年的老毛竹剖成竹片,进行淡碱水浸泡去酸、脱脂、碱钙化以及防虫蛀处理后,顺着墙体分层埋入土中,夯打严实。这些竹片可以起到类似于现代建筑中“钢筋”的作用,使得堡墙更坚固,不易开裂和坍塌。

有的土堡四周挖有沟壕、鱼池,成为又一道安全屏障。还有少数土堡将四周的水池挖得宽如小溪,在进堡处安置吊桥,水深可淹没一个成人,使匪寇难以攻击,只能望“堡”兴叹。

土堡的门洞是整个土堡的生命之门,也是土堡防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旦堡门被攻破,堡内的一切身家性命、财产粮食将遭到灭顶之灾。为此,福建土堡的堡门均使用质量比较好的条石、块石起劵砌置。修建时强调堡门的深度,使之有开启、关闭、观测、打击匪寇的回旋余地。门拱顶部还特意设置了注水孔。当匪寇攻门时,可以通过注水孔向外浇热水、热油。

堡墙上的斗型条窗

敞开式跑马廊

堡墙上的排状枪孔兼做通风孔

土堡内的石阶通往二层跑马廊

不论大小,福建土堡均围绕堡墙设置一圈敞开式、畅通无阻的跑马廊。跑马廊一般设置在二层,堪称“土堡防御的生命线”。它将碉式角楼和堡墙上的不同位置、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斗型条窗、竹制枪孔、注水孔等防御设施串联成一体,形成了多范围、多视角、多角度、全方向的立体防御系统。

外凸碉式角楼高于堡墙,是守护堡门和打击盲区匪寇的“卫士”。站在其上可眼观六路,扩大防卫角度,打击不同方向、不同位置的来犯之敌。

堡墙上的斗型条窗“一”字排开地安装在土堡的二层墙体上。相较于通风采光,这种窗户最大的功用是便于射击。斗型条窗内部空间较大,方便射击时左右调整角度;外部窄小,成条缝状,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打击,同时也让敌人难以窥探到堡内情况。

堡墙上的枪孔遍布门窗周围和碉式角楼、跑马廊墙体沿线,可四面御敌,不留死角。防御射击时,敌明我暗,只要把枪对准枪孔,调整角度,一旦看见匪寇,即可扣动扳机。

土堡防御火器主要是铁铳、九龙鞭、九节鞭(九龙炮)。铁铳是用铁锻打而成的,由枪管、木质枪托、扳机、击发的火药孔、保险装置、枪挂等零件组成。火铳长约180厘米,枪管直径约3.5厘米。

除了防御设施外,充沛的水和粮食是土堡能坚持战斗下去的关键。土堡中的水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堡内的井水,一般在堡内的前后天井处都挖有水井;另一种是通过暗渠从堡外引入的河水。为了防止匪寇掐断水源,堡内一般设有储存水的水池。

粮食储备是土堡防御的中心任务。为了防潮、防霉变,粮仓大部分建在堡垒建筑的二三层。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储存粮食,有的土堡将较小的粮仓悬挂在跑马廊的屋檐下,有的粮仓专门与过水亭合建,有的粮仓在后花台空旷处搭棚而建。比较讲究的粮仓的缝角还用铁皮封牢,杜绝鼠患。悬挂的粮仓一般可装数千斤粮食,房间内的粮仓每间可装万余斤粮食。堡内有粮,就是匪寇围攻数月也不怕。

不论大小,福建土堡均围绕堡墙设置一圈了敞开式、畅通无阻的跑马廊。跑马廊一般设置在二层,堪称『土堡防御的生命线』。

怡情怡心美的追求

客家人尊师重道,重视教育。很多土堡中设有专门的书斋。书斋一般建在天井两侧的屋内,或后天井两侧的上下侧楼内。

土堡的外围高大坚固,上面布满了历史的烽烟和生存的残酷。但在堡墙、 跑马廊、碉式角楼的层层守护下,堡内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

走入土堡内部,并没有想象中的冰冷,反而建筑考究,装修大气典雅。木雕、石雕、彩绘、壁画、泥塑、灰塑等于细节处凸显。木雕一般雕刻在土堡木构的梁枋、月梁、随脊檩、额枋、轩棚、门隔扇、雀替、斗拱、太师壁等地方。石雕一般雕刻在柱础、门洞、门额、枕石、天井排水孔等处。彩绘大多描绘在堡门及门额、山花墙、防溅墙、屋脊、封檐板等处。壁画、诗词对联基本绘制于正堂或楼堂的两侧墙壁上。装饰的题材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各类历史典故、戏剧故事、成语、花鸟虫鱼、瑞兽、乡野小品等,表达着土堡人的道德观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客家人尊师重道,重视教育。很多土堡中设有专门的书斋。书斋一般建在天井两侧的屋内,或后天井两侧的上下侧楼内。专供族内女孩读书的房间一般设置在护厝的阁楼或后楼的稍间。书斋内布置简单,案上供奉着杨时、罗丛彦、李侗、朱熹等文人大家和当地有名望的先贤、忠义之士、文昌帝君等的画像。一些堡内至今还存有《上谕》《四书》《十三经》《二十一史》《学政全书》《孝经注解》《教女遗规》《豫章学约》 等古旧图书。茂荆堡内的登云楼便是书房,屋内墙壁上至今仍留有墨宝。守真斋则是练功房,木质地板上坑坑洼洼。一文一武,相映成趣。

土堡中节庆很多。新年第一天,堡中的族人要晨起焚香,拜天地、祭祀祖宗、“访拜”诸神。立春时节,要折春树插于屋前树立的木杆上,意为接收春意。这天还会吃甘蔗、胡萝卜,这叫“咬春”。立夏时,团米为丸,采蕨菜,挖竹笋,做米果。端午节,要举办热闹的龙舟赛,家家都要祭祀祖先,悬蒲插艾于门,喝雄黄酒辟毒,把五色线系在孩童手臂上臂,寓意长命。六月初六举办迎神会,到了这天还要将所有的衣物拿出来,晒于露天处,这叫“不生霉”。七夕节,男女陈瓜果祭牛女、乞巧于庭。中秋节时,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聚。重阳节时,蒸粟糕,饮茱萸酒,登高避恶。十月,家家户户蒸炊糯米,精选红麯,酿造出甘甜可口的冬酒,存放于恒温的地窖中,以备春节家宴时畅饮一番。大年三十,搓圆糯米丸子,放入滚油中炸熟,装入大大的圆盆中,意喻增加家人的阳气、一家人团团圆圆。年夜饭前贴好“神荼”和“郁畾”符节,同时用铜制火盆装满火红的木炭,放在门口旺焚,然后家中长老和长孙在大堂上敲响锣鼓,燃放鞭炮,意在趋利辟邪,祈求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吃完年夜饭后,点燃特制的松油铁挂灯,大人小孩一同守夜通宵达旦,是为守岁。

土堡中有一种祈福避灾的道教法会,每5年左右举行一次,选在正月的一天举行。举行法会时,密密麻麻的人挤满了土堡门前的道场。“作法”的主道士身穿道袍,手拿法器进行布道。上“刀山”、下“火海”、吟唱道歌、飞洒柳枝甘露……道士通过各种方式来为土堡的百姓向天、地、神祈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福建土堡地域性强,现存数百座,与三万多座的福建土楼相比,显得非常珍贵。其巧夺天工的构筑形式、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是我国防御性民居中的瑰宝。但愿不久的将来,福建土堡亦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员。

猜你喜欢
跑马土楼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美味”的土楼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永定客家土楼
非洲学生中国“跑马”赚取生活费
“跑马”跑出经济盛宴
“跑马”当心4种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