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春刚 周宗光 阿布都吾甫尔•依提 祁峰吐尔逊•提立瓦尔地 张人铭 马燕武 陈朋
在高原环境下驯养、催产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河上游的长身高原鳅获得成功。受精卵在工厂化育苗车间孵化5天~6天破膜获得初孵仔鱼,仔鱼开口饵料为蛋黄及卤虫无节幼体。人工孵化培育的环境为:溶解氧6.6mg/L~7.9mg/L,水温12.5℃~18.3℃,流速0.3cm/s~0.7cm/s,光照强度150lx~600lx。3月龄,全长22mm~36mm,平均29.2mm;16月龄,全长101mm~133mm,平均117.9mm。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亚东南部、中国的最西端,横跨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系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五大山脉汇集处,海拔多为4000m~7700m,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m)、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等著名山峰巍峨矗立。帕米尔高原山高谷深,气候的垂直变化很大,属大陆性高山气候。土著鱼类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tenuis)能够较好的适应该高原的水文、气候等环境,在塔什库尔干河、克孜河等河流分布较广,是帕米尔高原的典型物种之一。
中巴经济走廊将成“一带一路”枢纽,中巴国际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中巴铁路等战略工程穿越的帕米尔高原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塔什库尔干河、克孜河等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势必对土著鱼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人工保育该物种,突破高原土著鱼类保育的技术瓶颈,本实验开展了长身高原鳅后备亲鱼的野外采捕、驯化养殖和人工催产、孵化及苗种培育工作,现将人工繁殖试验总结如下。
2016年5月~7月,于帕米尔高原中国境内的塔什库尔干河塔什库尔干县河段至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河段(海拔高程2900m~3300m)采用定制网具诱捕活体长身高原鳅287尾,体长5.6cm~10.2cm。
水源引自塔什库尔干河,经沉淀后使用。培育地点位于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鱼类增殖站(海拔高程3000m),培育环境是与自然环境接近的户外混凝土流水池和循环水车间。亲鱼培育池保持常流水,设有沉淀池,保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40cm以上,溶解氧不小于5mg/L,水温10.5℃~16.2℃。初期投喂水丝蚓等鲜活饵料诱食,逐渐过渡为沉性配合饲料。进排水口安装防逃网,巡查时及时清除防逃网上的污物。
从体型上区分:繁殖期雌鱼腹部较浑圆,雄鱼腹部相对纤细;从胸鳍上区分:繁殖期雌鱼胸鳍前缘圆滑流畅,胸鳍厚度基本一致、表面光滑,雄鱼胸鳍前缘尤其是第一根不分枝鳍条曲折、粗糙,厚度明显超过后缘。
以此雌雄鉴别的方法,并且挑选规格较大、肥满度好、体表无伤的9组尾亲鱼用于催产,♀:♂=1:1.5,规格:体长7.1cm~10.2cm,体重6.3g~9.8g。
春季在池塘最高水温达到14℃时,将挑选出的亲鱼转入室内矩形槽,分两批进行人工催产。催产措施包括药物注射和冲水刺激。注射药物为马来酸地欧酮(DOM)+促排卵素2号(LRH-A2),雌鱼的注射剂量为LRH-A22μg/kg~8μg/kg,DOM 1mg/kg~5mg/kg;注射次数为1次~2次,注射部位为胸腔。雄鱼注射剂量减半,注射次数为1次或不注射。
冲水刺激的矩形槽规格2.0m×0.4m×0.8m,水体交换频率为0.5次/h~1次/h,溶解氧不小于5mg/L。
亲鱼催产后,每隔12h~24h检查一次雌鱼的性腺发育状况,达到Ⅴ期即轻压其腹部时有卵流出,立即进行人工采集成熟的卵粒(卵径0.8mm~1.1mm)和精液进行半干法人工授精,♀:♂=1:1.5。雄鱼的精液量较小,轻压雄鱼腹部的同时用滴管吸取生理盐水冲洗雄鱼泄殖腔将精液冲入人工授精的容器。卵粒有粘性,比重大于水。溶解氧不小于7mg/L,光照强度150lx~600lx,孵化槽内水体流速0.3cm/s~0.7cm/s,水温12℃~18.5℃。
培育环境为养殖车间内的微流水的平列槽,利用自然光照及加注地下水控制水温波动范围,水温均保持在12℃~19℃,溶解氧不小于6mg/L。仔鱼破膜4d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采用蛋黄和卤虫无节幼体,鱼苗全长达1.5cm开始加投剁碎的水丝蚓和沉性配合饲料,并逐步减少鲜活饵料的数量。每日排污2次~3次,确保水质清新。冬季在室内养殖越冬,正常投喂。
分两批,催产长身高原鳅亲鱼9组,第一批5组,注射催产药物2次,共采卵6300粒,平均每组采卵为1260粒/组;第二批4组,注射催产药物1次,共采卵3900粒,平均每组采卵为975粒/组。对比情况见下表:
表1 长身高原鳅人工催产、采卵情况
原肠中期统计受精率:69%~83%。
水温12℃~18.5℃时,鱼卵7d后批量破膜,批量破膜后5d统计孵化率:36%~61%。
3月龄,全长22mm~36mm,平均29.2mm。16月龄,体长84mm~112mm,平均98.1mm;全长101mm~133mm,平均117.9mm;体重6.3g~14.0g,平均10.1g。
帕米尔高原长身高原鳅性成熟的规格较小,更加适应高原水域饵料匮乏、常年水温较低的环境。卵的粘性较多数裂腹鱼类强,在坡陡水急的山区河段中也可以牢固的粘附在产卵基质上,同时这也导致鱼类的孵化率较低且死卵不宜捡除,给本试验带来困难。
该鱼口下位,杂食,是对高原河流浮游生物生物量低、食物来源多为河床水生昆虫及着生藻类的适应。本研究中,长身高原鳅从苗种阶段就表现出底部栖息的特性。人工驯养的裂腹鱼类会到水面摄食漂浮的饵料,但未观测到长身高原鳅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到水面摄食的现象,因此该鱼驯养宜采用沉性饵料。
与同流域的叶尔羌高原鳅相比较,长身高原鳅栖息水域的海拔高;叶尔羌高原鳅高原鳅食性杂偏肉食,甚至摄食同类,长身高原鳅则食性杂偏植食。两者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长身高原鳅鱼卵孵化过程中对高强紫外线的防御机理尚还不明了,鱼卵遇水后几乎不膨胀,与裂腹鱼类差异显著,其中原因还有待探明。
国内报道高原鳅的第二性征主要集中在颊部和胸鳍肉垫或刺突,不同种类的高原鳅雄性第二性征存在差异。本研究首次探明长身高原鳅第二性征,雌鱼胸鳍前缘圆滑流畅,胸鳍厚度基本一致、表面光滑,雄鱼胸鳍前缘尤其是第一根不分枝鳍条曲折、粗糙,厚度明显超过后缘。日常观测就可以轻松发现,简单实用,给生产操作带来了便利。
帕米尔高原长身高原鳅卵粒的颜色多为棕色,也有淡黄色。裂腹鱼类也有类似现象,塔里木裂腹鱼河道型的雌鱼产的卵多呈金黄色,湖泊型的雌鱼产的卵多呈青灰色。卵的颜色差异,可能是由于亲鱼营养水平差异较大引起的卵黄积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