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时机

2018-07-18 11:18许丽质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发散思维

许丽质

【摘要】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要注意把握时机。在什么时候操作才有效?在什么时候操作是无效?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经常困惑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区“与浙江名师同行”活动的两节同课异构数学课,不同的动手操作安排进行比较、论述,试图寻找课堂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动手操作 把握时机 学生困惑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22-0151-01

一、缘起与思考

本学年,有幸参与区举行的“与浙江名师同行”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本人与浙江特级教师何老师同课异构《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教学,充分体现了两个地区的不同教学理念。

两节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但侧重点不同。研讨会上,与会的老师提出了“这节课有没有必要进行动手操作?”、“如何把握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时机?”“怎样的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老师们提出的这类问题,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在课堂适当创设条件给学生动手操作,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又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校本教研中,我也有所发现,有些课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变成一种摆设,走走过场,华而不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出现了低效、无效的动手操作。

那么数学课堂,教师应如何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

二、动手操作的时机

1.于教学难点之处,实施动手操作——“有的放矢”。

打靶打靶心,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这时恰恰需要有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虽然说动手操作有着其它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能通过简单操作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教学内容,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我和何老师同课异构的《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一课,针对“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这一难点,要不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呢?本人虽然有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但让学生动手摆流程图设计四个沏茶方案,花费太多时间,收效不高,操作的时间点不对。何老师只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方案,没有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流程图,学生探究不够深刻。课后,经过深刻的思考,我认为本节课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环节应该放在优化方案的这个环节(如下图),让学生动手用工序图片摆一摆,学生对于流程图才会印象深刻。其它三个方案不必要让学生操作流程图,以免浪费课堂时间。只有在这个教学难点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才是有价值的。

又如,教学六下《鸽巢问题》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鸽巢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鸽巢问题中“至少”的含义。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这个节骨眼我设计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大家实际放放看。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不同的放法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样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笔筒,理解“总有一个笔筒”以及“至少2支”,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问题,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于学生困惑之时,借助动手操作——“见机而行”。

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由此可见,借助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解疑解惑是必不可少的。但动手操作必须“见机行事”,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处于认知的生长点时,就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手脑并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很多学生困惑的问题: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说,从平行四边形的中间画一条线,可以分成两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有的同学反驳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说不出理由来。这时我不急于告诉同学们正确的结果,而是提供动手操作平台,放手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纸张动手折一折、试一试。结果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困惑随之而解。通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逐步建构知识,形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3.于思维拓展之处,选择动手操作——“思而后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儿童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并且最终建立数学模型呢?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将操作和思考有机地结合,促使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实践,不断创新,更好地训练大脑皮质的许多区域,这就有利于激发创造区域的活跃细胞,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这样才能促使动手操作活动得到提升,体现出动手操作的科学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这单元知识以后,我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不由得发出感叹之声!紧接着趁热打铁,安排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你灵巧的双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剪出你喜欢的、漂亮的图形,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孩子们兴趣盎然,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各式各样、富有创意的图案从他们的指尖流出!感叹于孩子们想象力,更惊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心中顿感信心与自豪。孩子们在这画、剪、贴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生活的美,感悟到创造的快乐,获得创作图案的经验和体验。在思维的拓展之处,开展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要注重动手操作活动的时机,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发散思维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