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敏
【摘要】文本留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文本留白的特点,了解新课改教学要求,依据小学生学习水平和需求,分析实践教学中文本留白的教学方案,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文本留白 小学 语文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54-01
在文本阅读指导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用留白的方式,掌控教学的度,尊重学生学习观点,支持学生自主提问和解惑,为其研究和探索提供平台与时间。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教学前,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探索,预先备课,多与其他班级教师进行沟通,以此提升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1.依据内容的空白点提升课程的丰富性
在阅读文本时,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知识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要确保学生可以理解文章故事的发展情节,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文本蕴含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生字生词,保障学生可以流利阅读文章。但通过了解以往教学案例可知,有很多文本作者简化了部分情节,这就是文本中经常出现的“空白点”,若是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用这些“空白点”,促使学生自主填充,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趣。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留白进行研究。在阅读文章后,可以发现“乌鸦”是看到旁边的石子才想到的办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乌鸦”,若要借助自己周边的物品,那要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阅读中,对文章“乌鸦”的喝水方法有了一定认识,此时换位思考,对文章的留白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升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
2.关注标点补白感受情感变化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不能忽视文章标点符号的作用。通过研究可知,标点符号在表达中占据重要作用,而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文章存在标点留白,此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释放思维,深层理解标点补白,感受文章的情感变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一文时,在阅读文本后可知,文章中的“红领巾”是双引号的,此时其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在“红领巾”上加标点符号,有哪些隐藏的含义呢?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会整合自身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诗歌中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将其引用到小鸟的身上,不但可以让小鸟拟人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产生共鸣。诗歌中的小鸟就如同小学生一样,清晨早起去捉虫,每天保护树苗,而小学生清晨早起要上学,每天都会帮助教师打扫卫生,他们都有相似性[1]。
又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时,通过阅读可知文章省略号的应用非常多,较为经典的语句包含了“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话是“桑娜”的心理活动,虽然她很害怕未来的生活,但她依旧将孩子抱到了自身的身边。省略号的引用一方面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时添加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出文章主人公“桑娜”不安的情绪。而教师在阅读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文章中的省略号出添加适当的话语,以此完善“桑娜”的心理情绪。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巧用插图留白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要注重文本阅读外,还要关注插图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会配上精美的插图,而这一插图也是文本的留白,教師若是在课堂教学时科学引用,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促使其获取更多的语言知识。与此同时,这些插图也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在阅读时不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观察图片进行研究,以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游山西村》时,教师除了要注重基础字词的学习和理解外,还要结合课文下方的图片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一过程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且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语言水平[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文本留白的应用外,还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完善教学知识,培育学生构建正确的思考观念,关注学习技能与学习方案的构成,以此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曼.文本留白,激活想象——以《荷花》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J].学子(理论版),2016(09):48.
[2]陈广东.巧将“空白”变实惠——例谈阅读教学中文本留白的妙用[J].教育视界,2015(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