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东方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一个高中生的视野,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其在当前中学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简要分析,对其更多融入当今教育尝试性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 传统文化 中小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25-01
一、拓展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文明历史观角度
建筑在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刻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古代建筑是具有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凭借着独具特色的外观、个性鲜明的色彩运用、美轮美奂的造型等特色,深受古今中外无数人的喜爱[1]。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尽管此话是针对欧洲的石构建筑而言,但同样适用于属东亚建筑体系的中国木构建筑,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是不言而喻的,不同朝代的建筑是对当时生产力水平、社会精神面貌,以至对外文化交流的生动反映。对于古建筑的教学也应与文明、历史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多元理解人文内容,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认识角度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是具有自然美和形式美的设计构思[2]。具体而微,从古代建筑的特色中汲取文化的精髓,拓宽学生对中国元素的积累,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在未来的设计生产中得以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包含着民族的独特性,承载着精神渴求。通过拓展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国内旅游参观时,在建筑的“意”和“境”中,更能清晰地理解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养,陶冶情操。
3.学生素质角度
中国古代建筑是同时期先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的共同产物。古代建筑十分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除各种令人惊叹的技艺外,不少古文化遗迹都保存完整,充满人性化的古朴建筑是令人体会到艺术哲学的绝佳途径[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运用能力,激发对于学科内容的深挖探索精神;另外,使学生综合提升美术素养。
二、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校内教育
在目前的初、高中阶段,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主要渗透在语文和美术课程中,但所占比重小,且呈现形式不够鲜明:如,高中语文课本在《阿房宫赋》并未配以插图说明,具体结构仅在注释中标明。美术课本等也未能明确展示出古代建筑体的完整面貌。2017年语文高考大纲中,加入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增考,但参考资料中这部分内容仅只言片语。就这一问题,笔者通过问卷星在网上发布问卷,回答问卷者中,有老师也有学生,统计结果显示,关于“了解梁思成先生多一些还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多一些”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前者的比例更大,这是相对客观的结果,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常识教育较少。
2.校外环境
在发布的问卷中,关于“从哪些渠道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问题,提供选项包括有:课本上有文章,我有仔细读的;听了讲座;旅游留心观察,听讲解;高考文学常识;自己看书;网络杂志电视等信息来源;网上的课程,或选修的课程;美术课有讲;其他(多选)。网上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旅游了解古建筑在各年龄段中占多数,通过自己看书及利用网络、多媒体占比分别居2,3位,而这些信息大都不具有系统性。网络上存在优质的MOOC,但受制于时间,功用等因素影响,仅相对少数人通过该渠道学习。
3.传承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东方艺术特色,对现代设计有较强的借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并且能严谨转化创新的占比小。总之,在当前的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可了解信息形式及数量众多,但是不够系统,甚至会引起理解偏差。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度不高,并且在现代设计、规划中应用不到位。
三、关于在中小学素养教育中拓展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建议
1.对于课本的修订
课本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形式,学校的教学内容调整普及度较高。为了不增加课业负担,建议在语文课本(必修与选修)中相关位置附以插图。在美术课本中作更为系统的论述,简要说明中国古建筑主要分类与特征。
2.课外教育的建议
开设选修课程,在知识上,首先讲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大体组成和发展历程,再对其中的具体模块进行相对细致的讲解。为了提升学习动力,应与学校课内的知识有对应的融合,明确指出其与课内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的教学过程,最好能通过实际的绘图,模型搭建,实际参观,分析现代仿古建筑中不合理的地方等来综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书本和电子设备投射。教学过程也应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比如从民居出发,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就地取材。其他方面,把参观建筑时的具体分析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牛志远.古代建筑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影响探究[J].北方建筑,2017(6):59-62.
[2]朱文丽.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体现[J].美术观察,2015(6):127-128.
作者简介:
刘吉豫,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