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蓉 黄华斌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伟大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会止步不前。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容置疑,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有充分的创新意识,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本期,我们讨论“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哪里?依然是课堂。只有从课堂“突围”,深化教学改革,重构课堂模式,坚守学生立场,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活力。把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其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
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核心是“生本”理念
生本课堂,是学生创新力发展的一池“活水”。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表现在教学观上,强调教学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教学的本质是“学”,教学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表现在学生观上,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皆可创新,儿童潜能无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设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模式的新课堂,实则激活了学生创新发展的“源头”。
生本课堂,是学生创新力发展的一方“沃土”。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合作探究,共享共进。
这样的课堂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优势表现在:学生从过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转化为在教师关注的目光下自己走;从过去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的茫然,转化为目标任务驱动下自主探求的清醒。二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与时俱进。传统课堂强调个体学习和独立竞争。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进步和社会发展。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品质是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三是探究学习。只给予学习的场景和媒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将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感悟和碰撞中去获得。这样长时期的学习活动必然激起学生创新的潜力,积淀其实践创新的宝贵素养。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學,关键是化教为学
突出一个“简”字。在自学中养成好习惯,创新力始于兴趣,而兴趣激励的关键环节在促进自学。
在生本课堂建设中,前置性学习是传统课前预习的“升级版”。它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前置性学习既要充分到位,又要不给学生造成“拦路虎”的感觉。这样的自学后,课堂上就能更好地融入文本,感悟文本,把学习推向纵深,提升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年段特点,为学生设计了一份“百搭式”前置性学习单,总体分为“读”“识”“写”“悟”“查”五个环节。
以《太阳》一课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读】这篇课文我朗读了( )遍,……这个句子比较难读,要注意读好。
【识】我们已经掌握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我是这样记住它们的:氏 兽 存 殖 蔬 较 疗
【写】这课的生字我练习写了( )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写好的字是:……要注意:……
【悟】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
【查】围绕“太阳”,我搜集了很多资料,知道了…… 前置性学习的介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一个具体指向的学习内容,循着这个学习单,学生自主、自学、自悟,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
突出一个“巧”字。在碰撞中提升思考力,创新力的基础是思考力。生本课堂上,教师“退位”,就必须以学生丰富的思考来“补位”。这就需要教师在主问题的设计上具有开放性和思考价值。
开放性问题具有“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答案,品味多种感受。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具有“开放”意识,“主问题”贯穿一篇文章,设问避免零碎,让一个具有“挑战性”“关联性”“递进性”的主问题提纲挈领地拓展文本的广度和深度。
如《生命 生命》一文,全文围绕“找出让你特别震惊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一个主问题展开学习。学生从三个事例中找出让自己震惊的词语谈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故事,学生通过对“挣扎”“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的品读,悟出飞蛾求生的强烈愿望,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活着;第二个故事,学生通过对“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仅仅”“只活了几天”的品读,悟出瓜苗生长的顽强,感受到生命要努力向上;第三个故事,学生通过对“沉稳”“有规律”“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负责”的品读,悟出生命属于自己,感受到要对生命负责。
一个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命的意义层层拨开,并得以升华,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突出一个“实”字。在合作分享中激发创造力。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新颖,却最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学习效益低下,这需要教师在细节上把握四个关键。
一是学生人人有任务。既有共同的学习活动,又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二是组内人人有交流。组长要负责,发言人要充分总结归纳组员的观点。三是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和借机点拨。关键时候,教师要“站”出来。四是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和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新角度。主动分享,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讲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力最“智慧”的设计。
小组分享中,教师要沉住气,不打扰,不插话,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小组分享结束后,主持人会提问:“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补充环节,全班互动,由点到面铺开去,课堂节奏完全由学生掌控。
之后,主持人会寻求教师指导,此时,教师“归位”,既是对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帮学生树立信心,又是弥补学生自学中的不足。教师的提示为学生推开一扇深入感悟文本的窗,教学重难点顺利地被突破。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功夫在“课外”
培养语文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强化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必须辅之以真实的生活体验,跳出课文,走向生活和实践。
我在执教《生命 生命》时,抓住第五自然段设计“升华总结”环节。我抓住“有限”和“无限”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结合杏林子的资料理解“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并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像杏林子一样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人,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前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作业,学生收集了杏林子的资料,还收集了许多像杏林子一样的人物的资料,把资料变成故事分享。在真实的人物、事件中,学生更能有效领悟“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意义所在,要付诸行动“珍惜生命,活得光彩有力”,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升华。最后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主题阅读的开展,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由文本走向课外阅读,促进生命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文本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支点。课前、课后的大量阅读会助文本理解一臂之力,会生成更多的精彩。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篇文章,在文本背后应该是一类文章、一部著作,读书会让孩子们成长。
培养创新力根基在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培植好学生创新的土壤,以教师的仁爱和艺术,似春雨绵绵,润泽学生创新种子的萌芽生长;似春雷阵阵,点燃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