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7-18 09:46成丽张波邵文武
对外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动力机制沈阳市

成丽 张波 邵文武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描述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组织和他组织两方面探析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并从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沈阳市;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071-04

Abstract: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a certain region is the focus of regional service industrys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Shenyang, this paper analyzes dynamic mechanism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Shenyang fromaspect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other organization. It uses location quota index to measur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Shenyang.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develop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romot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play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so on.

Keywords: Productive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rea; Shenyang City; Dynamic Mechanism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渗透,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细化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降低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市,正处在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根据《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沈阳市将优先发展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等行业,推进一批生產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建设,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以“金廊、银带”为骨架的“第一圈层”,以三四环区域的城市主导产业发展带为支撑的“第二圈层”,以县域新城为补充的“第三圈层”,分层推进的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格局。到2017年末,建设25个总量规模大、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并引进100家具有行业领导力、市场竞争力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团)。但是,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迫切要求。

二、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规模与发展速度

近年来,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合计21897245万元,是2005年的3.95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35%,占全市2015年GDP的30.11%。从增长速度来看,沈阳市2005—2015年生产服务业整体年均增速为14.72%,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2.64%,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速度快于生活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同时其增长速度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13.31%,反映出沈阳市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见表1和表2)。

(二)产业内部结构

在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中,2015年规模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其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接近1/3;其次是金融业,其规模占比超过20%;接下来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业),其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15.98%;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以下简称信息服务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为10%左右;产业规模最小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科学研究业),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不足5%。

从各行业发展速度来看,金融业是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2005—2015年年均增长24.49%,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8.94倍;信息服务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其中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整体经济水平,信息服务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5.19倍和4.27倍;传统的生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及科学研究业等行业,虽然也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低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三、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自组织动力机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自组织过程通过集聚区内企业自发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同、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动力机制来实现[1]。

1.专业化分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服务企业专业知识的积累速度和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个集聚区报酬递增效应。以物流业为例,沈阳市陆续完成沈阳近东北亚物流中心等8个物流集聚区和汽车、粮食等15个物流中心以及日用工业品、小食品等100个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构建城市配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以信息化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效率的提升。

2.竞争与协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对集聚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而且还有利于集聚区创造竞争优势。以沈阳动漫产业基地为例,从竞争角度看,绝大部分动漫企业都是来自深圳、北京、武汉、重庆、苏州等动漫产业发达城市,沈阳浑南(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企业总数达到160家,竞争更为激烈。从协同发展角度看,沈阳动漫产业基地以打造中国“动漫之都”为目标,依托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加快建设动漫及衍生品制作产业园,形成区域内的协作网络。

3.技术创新与扩散。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集聚区创新网络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衍生出大量新型企业,进而可以形成集聚经济效益。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中心为例,集聚区建设按照装备制造业研发需求,依托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工大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机构,强化前沿技术、多学科融合、交叉技术、中间试验研究。同时,依托技术创新促进科技转化,加快科技孵化业的发展,提升孵化服务水平。以专业、专门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测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化计算机软件、绿谷生物等1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形成沈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验检测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沈阳现有高科技创业中心、海外学子创业园等6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提升10个国内知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水平。

(二)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他组织动力机制

政府干预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系统实现他组织的主要形式,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供给、文化建设等手段实现对集聚区的他组织推动。

1.区域战略决策。区域战略决策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政府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引导行动。为促进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沈阳市市委市政府、市发改委、服务业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沈阳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等,全面提升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商务、专业技术和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沈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2.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集聚区加快发展。《沈阳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對行业百强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按实际开办费用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鼓励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产业资源优势,由单一制造向高端综合服务转型,每年选择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总集成总承包项目进行试点,可按照不高于项目投资总额1%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3.软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软环境建设是指创建和保持集聚区内部高度信任的合作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经济联系与社会关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软环境建设已经得到沈阳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在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沈阳市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服务、技术研发、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建设,加强对初创型中小企业和二次创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加大对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支持中小服务企业承接大企业的服务外包。

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是政府联合集聚区内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专门为集聚区内服务网络。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铁西区目前占地百万平方米的机电装备科贸城项目已全面启动,它将和清华工研院北方中心、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现代建筑产业公共研发促进中心以及政府搭建的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一起,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是集聚区内政府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为集聚区内的各类行为主体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服务。沈阳市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道路交通、物流仓储、公共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建成,研发、设计、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陆续投入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四、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

(一)区位熵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用来测定一个小区域内某一产业部门在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而确定该小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分析法是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出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LQim为i地区m行业的区位熵指数,eim为i地区m行业的从业人数,em为全国m行业的从业人数,∑meim为i地区从业人数的总和,∑mem为全国所有行业的从业人数总和。如果指数大于1,则表示m行业在i地区相对集中[2]。

一般来讲,如果行业的区位熵小于1,表明某地区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如果行业的区位熵等于1,则表明某地区该行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同行业的发展水平持平;如果行业的区位熵大于1,则表明某地区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高于全国同类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果行业的区位熵大于2,则该行业在全国就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行业的区位熵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二)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测算

对沈阳市7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在2005—2015年间出现了产业集聚程度下降的态势,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专业化和竞争力不强(区位熵仅为0.9左右)。各行业的区域竞争力略有不同。其中,科学研究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区位熵大于1),专业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高于其他行业。2005—2015年,除了交通运输业和科学研究业以外,其他行业的集聚程度均呈现下降态势。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从高于转变为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发展水平。

五、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产业聚集不仅是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简单的空间集中,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的深度组合,乃至文化观念的契合,才能形成良好的集群网络和聚集效应。《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提出,到2017年全面建设25个总量规模大、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并引进100家具有行业领导力、市场竞争力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团),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集约化、集聚化效应。合理化布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空间规模扩大和产业能级提升。

(二)創造条件,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产业融合对于提升沈阳市整体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目前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应建立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实现机制。还可以通过加快产业融合步伐,通过高新技术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沈阳市正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加强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结合,支持电子信息企业、网络公司与传统企业、实业公司互相投资或战略合作。例如,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的联合,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用嵌入式软件提升消费类、工业类智能化水平等,不但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还能促进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3]。

(三)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减少诸如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国内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激烈竞争等不利因素影响,政府制定科学的并适时调整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显得尤为必要。沈阳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沈阳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等,为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还需进一步细化。同时,政府要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监管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立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广泛征询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意见,依据立法程序,协助制定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四)加强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提高产业人力资源水平

从国际城市的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实施人才战略,用良好的教育机制培养人才,以良好的环境和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是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直接引进人才,通过建立沈阳智库、设立域外研发机构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同时,依托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省“双千计划”“十百千”“盛京人才”等人才计划,培养国内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深化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改革,逐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谢静.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2]张贺.东北三省服务业集聚与资源整合——基于区位熵视角的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109-119.

[3]魏亚男,赵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 2014(11): 54-59.

(责任编辑:乔虹)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动力机制沈阳市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