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侠,王福翔
(1.通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 通化 134001;2.解放军第五三一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小儿发热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造成发热的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病毒感染,其中以病毒性肠炎和病毒性肺炎最常见,该病多见于婴幼儿,副流感病毒、甲流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病毒,常规西医治疗退热效果一般,极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中药外敷治疗小儿病毒性发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特随机选定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50例病毒性发热患者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汇报:
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随机选定本院儿科收治的150例病毒性发热患者,均满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对病毒性发热的诊断标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为研究时段,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试验组、对照组,每组样本容量75例。试验组女30例,男45例,年龄为1-6岁,平均(3.56±2.03)岁;病程在3-7天,平均(5.27±1.26)天。对照组女29例,男46例,年龄为2-6岁,平均(4.01±0.68)岁;病程在4-7天,平均(5.52±1.02)天。两组基线资料相比,P>0.05,不具统计学差异,可比较。
1.2.1 对照组
予以10 mg/kg·d利巴韦林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3268;生产企业: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L:0.1g),溶于100 mL 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0.2-0.4 mg/kg·d喜炎平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249;生产企业: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 mL:50 mg)溶于100 mL 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10天。
1.2.2 试验组
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予以中药自拟方,由荆芥、板蓝根、薄荷、知母、麻黄组成,研磨成粉,调至糊状,贴于患者双侧风门穴以及大椎穴上,疗程10天。
1.3.1 体温变化情况
包括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治疗后120 min、360 min的体温变化。
1.3.2 治疗效果
显效:用药4h,体温小于37.8℃,24h内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用药6h,体温小于37.8℃,24h内发热等症状明显好转。无效:用药6h体温变化不明显,24h后发热等症状未见好转,甚有加重、恶化迹象。前两者之和,除以总例数,即为总有效率[3-4]。
用SPSS 2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体温变化情况),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治疗前两组体温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0 min、360 min,试验组的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表1 两组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
试验组显效30例,有效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33%(73/75);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3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0.00%(60/75),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χ2=11.2119,P=0.0008)。
一般病毒性肠炎或者病毒性肺炎均会引起发热,如果治疗方法不恰当或者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酸碱平衡失调、脱水等症状,明显增加了患者死亡率。随着临床对小儿病毒性发热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中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风热疫毒,外客肌表所致,故治疗以清热解毒、辛凉疏散为主[5-6]。本文所用中药自拟方中的荆芥、板蓝根、薄荷、知母、麻黄等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功效,可有效杀灭各种病原菌微生物。其次穴位贴敷是指将药物制作成特定的一种剂型,作用在某一穴位,通过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以及穴位刺激,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穴位贴敷会形成一种难以扩散、蒸发的密闭空间,受到体温等热量的影响,会出现局部蒸汽压,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加快淋巴管以及皮下血管扩张,更有助于药物吸收[7-8]。本文研究示:试验组的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具统计学差异。证实了中药外敷在小儿病毒性发热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借鉴、参考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发热患者采纳中药外敷治疗,可有效、迅速降低患者体温,且中药性味温和,不会给机体造成明显的毒副反应,安全性更高,临床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