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董明明文国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研究员
小暑
2018年07月07日
大暑
2018年07月23日
欢迎扫描二维码,观看本文中小豆凉糕、三豆解毒饮的制作视频。
进入七月,小暑连着大暑,夏季启动了“烧烤”模式。针刺般火辣辣的阳光倾泻下来,空气中弥漫着蒸腾的热气,整个人仿佛在火上炙烤,外焦内烦。“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白居易先生这首《销夏》如凉风拂面,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此时节如何调配餐桌,才能安抚好“干涸枯槁”的五脏六腑呢?
春夏之时,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发而外越。此时,很多朋友贪凉饮冷,容易形成“阳在外而阴在内”的状态,因此提倡春夏适当地养阳,生姜就是很好的食材。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可以在早中餐时尝试一下糖腌仔姜、仔姜炒扁豆丝、仔姜拌木耳等。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很多朋友开始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这是气阴两虚的表现,药店里的“生脉散”开始畅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药物加减中曾言:“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这段话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创生脉散的初衷。在此推荐有气阴两虚症状的朋友在家自制“生脉饮”,也非常便捷:用麦冬3克、五味子3克、党参3克,焖泡10分钟,代茶频饮。
慢品细咽“度暑粥” 李时珍曾夸赞粥养:“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苦夏”之时,易出现头昏沉、抑郁、倦怠、胸闷、食欲不好等症状,可选择合时宜的“度暑粥”慢品细咽,健脾开胃。如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红豆薏米粥,这些食材都具有清暑益气、健脾祛湿的功效。尤其是不起眼的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可凉拌食用,解暑效果很好。
勿贪凉,莫饮冷 即使天到了最热的时候,各种冰镇饮料、啤酒、西瓜、冰淇淋等,建议还是尽量克制,适可而止。也许暂时不会不舒服,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胃虚寒也不是“一举中第”的。中医认为,胃有受纳腐熟的功用,如果把胃比喻成一口锅,总吃寒凉食物,这个“锅”总是凉的,胃里的食物如何能“腐熟”呢?食物不熟,消化的都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身体怎能很好地吸收呢?所以,要少食寒性食物,比如螃蟹、生蚝等海鲜,以及西瓜、苦瓜、甜瓜、生菜、黄瓜、梨等蔬果,可以在烹调时加入葱姜蒜来中和其寒凉的性质。
骄阳似火,气温不断飙升的三伏天里,很多朋友感到无精打采、思维紊乱、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除了“调息静心,常如兆雪在心”,你可能还需要一道爽口明媚的甜点和一杯清热解毒的饮品,为中暑的情绪降降温。在这里推荐小豆凉糕和三豆饮,轻松玩转厨房里的各色小豆子。
小豆凉糕
这是一道被纳入满汉全席“万寿宴”中的夏季特色传统名点,清甜凉爽、祛湿解暑,工序简单用料少,却色香味俱全。
制作方法 取赤小豆250克,浸泡一夜后煮至软烂,过筛成泥或用破壁机打成细腻的豆泥;依个人口味在豆泥中加入100克左右的红糖或白糖拌匀;琼脂10克泡软蒸化,将豆泥和琼脂水一起边煮边搅,搅成均匀糊状即可离火;稍晾凉后装入容器,放冰箱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块,便可大快朵颐。
功效 赤小豆具有除烦补血、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琼脂是从天然植物麒麟菜或石花菜中提取的,无需担心成分是否天然。将赤小豆换成豌豆,就是豌豆黄;换成莲子,就是莲子糕;换成山楂,就是山楂糕……这种简单做凉糕的方法掌握了,百变创意全由你。
三豆解毒饮
南宋朱佐《朱氏集验方》、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都曾记载风靡一时的三豆饮,可活血解毒,防治“天行疹痘”(即天花)。其实,这碗豆汤也是夏日可常备的,祛“热毒”的一剂良品。
制作方法 用绿豆、红豆、黑豆各15克,生甘草3克一起洗净后,清水浸泡1小时;放入锅中武火烧开后转文火5分钟,滤出第一道汤汁;再加水,继续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依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 第一道汤汁有清热解暑之功,第二道汤汁有解毒消肿之效,能加速草木、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和向外排泄,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