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

2018-07-18 02:40:26黄春晓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江苏省小镇特色

王 玮,黄春晓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小城镇具有乡村和城市社区双重性质,是从乡村向现代城市转变的过渡性区域[1]。地域上的过渡性使得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一直处在了不被重视的地位,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迟缓。自“十二五”以来,浙江、贵州、云南等地都对具有特色的小城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育建设,而后小城镇也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均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着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同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农业部等多个国家部委也都提出要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引导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被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地域空间上的载体,而特色小城镇就成为了乡村人口、产业、资源、文化等要素在空间集聚的最合适的载体。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要求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在此基础上特色小镇基于产业集聚与提升的特性与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据此,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全面开启,通过打造特色小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已成为许多省份的重要政策选择,这无疑将对中国广袤城乡空间带来深刻的影响与重构。

1 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

1.1 特色小镇的内涵定义

根据概念界定[2],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发展平台,试图通过创新实践以推动产业在小镇有限空间上的集聚和转型升级。因此,特色小镇成为新常态以来备受关注和追逐的投资新领域、发展新平台以及新型城镇化空间,同时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主要领域。特色小镇作为生产生态生活三者相结合的集聚创新空间,有着其对创新和集聚的高要求。

1.2 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

农业特色小镇虽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已有不同学者对其从产业、功能、环境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内涵定义与解释,如徐萍等将农业特色小镇定义为农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融合、农业文化汇聚、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配套的农业综合发展空间平台[3];杨梅等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既具有特色小镇共性的形态特征,也具有农业主题的鲜明特色,具有彰显特色现代农业,同时兼备旅游、文化功能且基础服务完备、环境设施良好的特征[4];吴奶金等则提出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农业新思潮与农业发展新模式,其建设将成为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补充[5]。整体而言,农业、产业、创新、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是农业特色小镇内涵中最突出的几大关注点。

国家政策层面上,三部委联合提出的国家级特色小镇中明确有着现代农业的产业分类,同时国家农业部在基于海南省建设经验下发布的《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有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其建设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精准扶贫都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在江苏省,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则明确提出农业特色小镇是江苏省特色小镇建设的一部分,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优势资源,兼具产业、文化、休闲和社区功能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在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基础上,打造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同时兼具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底蕴的现代农业创新集聚发展平台。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特色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新载体,也是现代农业与旅游、健康、运动等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平台,更是城乡一体、功能复合、基础服务完备的新型农村社区。

2 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是江苏省农委基于《江苏省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16〕176号)和“12311”创意休闲农业省级特色品牌培育计划提出的建设培育计划。和发改委主推的特色小镇建设要求相同,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不受行政建制限制,也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5 km2,核心区在1 km2左右。除此之外,在江苏省发改委主推的产业特色小镇中,特色主导产业分类中同样有现代农业这一类别,现代农业特色小镇要求主导产业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兼具生态保护、生活休闲、农业科普、文明传承等功能的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意农业等(表1)。也就是说,产业型特色小镇中的现代农业类特色小镇和农业小镇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无明显区别,现代农业只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

表1 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相关政府文件(来源:作者根据政府文件整理)

目前,江苏省发改委已公布的第一批产业特色小镇中产业类型为现代农业的共有2个,分别为淮安的盱眙龙虾小镇和南通市的吕四仙渔小镇。而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105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名录,共计覆盖了全省13个设区市,通过对比分析江苏与其他省份及国家级农业特色小镇,以及江苏省内各市区的小镇,可以发现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特征。

2.1 地区数量分布存在明显梯度

从地区分布来看,第一批105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名录毫无疑问覆盖了全省13个设区市,盐城市数量最多,达到14个,其余依次是徐州11个、南京9个、扬州9个、连云港9个、苏州8个、淮安8个、宿迁7个、常州7个、无锡7个、南通6个、镇江5个、泰州5个。不难发现,在这些小镇的数量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苏北4市的小镇数量优势显著,而苏中地区的小镇数量则相对最少(图1)。这一结果可能和各市区的效益农业基础密切相关,根据2017年江苏省农业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可以看到徐州市和盐城市效益农业产量统计值在13市中遥遥领先,全省各市的产量数据整体趋势和小镇数量分布大致相同。

2.2 地域分布相对均衡,少量集聚

通过对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名录的地域密集程度研究发现(图2、图3、图4),苏北地区的小镇数量多、分布广,地域分布上呈现分散均衡的状态。而苏南地区的小镇则相对集中分布,这是由于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基础经历了长期发展,而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更为显著,农业科技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观光园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发展载体已逐渐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在创建依托关系上,绝大多数的农业特色小镇也都是在已有产业平台基础上进行申报的,极少规划新建或在建特色小镇。

2.3 产业模式选择呈现差异化特征

在《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情况评估指标》中,农业特色小镇被分产业集聚型和休闲观光型两大基本类型,前者注重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后者则偏向农业旅游的服务消费(图5)。产业模式选择上,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有着多种不同分类。一是以桠溪镇慢城小镇、港上镇银杏博览小镇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模式。这类小镇依托本地环境优良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人文生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等服务。二是以阳山镇蜜桃小镇、东山金亭枇杷小镇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服务小镇,通过各种农家乐提供传统采摘农耕体验等,名录中最多的一类农业特色小镇类型也恰恰是蔬果采摘体验类。三是以甪直镇水八仙小镇、溱潼镇溱湖八鲜小镇等为代表的历史经典风貌文化类小镇,该类特色小镇基本分布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基本特点是依托历史经典产业,叠加生态、文化旅游功能,打造旅游景区型特色小镇。除此之外,还有聚焦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创意休闲农业等不同产业模式的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避免了小镇“千镇一面”,为小镇提供了长久的生长空间。

2.4 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评估竞争激烈

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从2017年开始,江苏省将分批培育100个左右农业特色小镇,而第一批出炉的农业特色小镇名录已达到105个。为了防止数量的井喷膨胀,在2017年年末出台的《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情况评估指标》为小镇未来的发展路径指明了目标,经过专家审核打分评估通过后的特色小镇才能得到省级农业特色小镇的正式命名。《评估指标》从规划方案、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基础服务设施、支持保障、农民增收生态文明、一票否决权等6个方面对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3 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农业作为其物质基础为其提供基本动力,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可以说小城镇的产业是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乡镇产业的成长成熟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环境。梳理小城镇发展历史,其发展动力可概括为三大动力:城镇化+工业化+特色化,特色化包括了小城镇最具特色的产业,如旅游、专业市场、新农业及文化创意等[6]。作为以农业产业为特色的小镇,其服务地方经济活动的作用和作为联系城乡纽带的地位更为突出,带动农村发展和拉动农民增收的目标也更为明确[7]。促进现代农业与生态休闲、健康养老、创意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实现农业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从物质基础向精神文化功能拓展。基于农业资源、产业特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基本元素,可依据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总结为以下几大方面。

3.1 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

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传统农业的发展基础,农业生产加工依然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环节。农业高新项目由于前期投入需求大、培育周期时间长,在特色农业引进项目中落后于农业休闲体验项目数,但从预期产值来看,农业高新项目的目标产值无疑将会高于休闲体验项目的产值。目前,江苏省农产品供给存在着品牌不突出、优质农产品较少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对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给予足够重视,这也是农业特色小镇应当思考和解决的主要目标。

根据小镇的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基础,重新合理有效配置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对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可以促进各类资源、产业和功能在小镇内部集聚优化、融合提升、协调互促,同时也是解决产城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如甪直镇水八仙小镇就积极围绕苏州市农产品物流园以及“水八仙”原产地特色品牌,完成800 hm2优质水稻、2 000 hm2高效园艺、667 hm2水产、133 hm2生态林地项目落地,建成投用500 hm2以上高标准农田、市级蔬菜基地等农业项目,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澄湖芡实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极地科考选用产品。

3.2 发展农产品商贸销售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农业电子商务也迎来了蓬勃发展,苏北地区把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加快农产品流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5年江苏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达220亿元。在交通、信息、市场等条件比较发达的小镇,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基础打造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或电子商务集聚区,与商贸服务、电子物流等服务业相结合,通过多种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展示和营销推广,逐步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农产品物流平台,可发挥规模和协商效应,拉动小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小镇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小镇发展活力。

3.3 叠加旅游功能

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众不同的农业观赏景观作为特色旅游资源的农业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的目的,也能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娱乐休闲旅游需求。

截至2016年,数据显示江苏省已创建4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国家级品牌创建数量甚至达到全国第一。2016年,江苏省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突破1.2亿人次,综合收入超过350亿元。兴化垛田农业系统、泰兴银杏种植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推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型等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可以在具备独特性的生态环境、农业景观、生活习俗等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蔬果采摘、田间劳动、田野采风、知识学习、美食品尝、民宿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纯朴的农耕生活、品尝安全的农产品、享受浓郁的农家风情,以此带动小镇产业要素集聚,推进“镇旅融合、景镇互动、城乡协调”发展[9]。

3.4 注入文化创意元素

每一个小镇的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基础都各有差异,再经过历史文化演化的长期积累演变过程,最终逐渐形成了这个小镇的“特色”。因此,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培育和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发展而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息息相关,需要在因地制宜的路径指导之下稳步推进、绿色发展。

依托小镇特有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传统工艺、节庆文化、民间艺术等,强化农业文化创意、保护与开发,通过创意设计等手段将农业文化、农艺技术、农耕活动、民俗风情、市场需求有机联接起来,提升农业的文化内涵和农产品附加值,彰显小镇独特的文化魅力,提高小镇综合竞争力[10]。

4 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保障措施

4.1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在特色小镇这一新型产业平台下,政府应当主动完成角色转变,由过去的全面主导到现在主要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在小镇创建过程中更多执行筛选和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职能。由于在农业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过程中涉及到农业、林业、环保、国土、工商、税务、旅游等多个部门,因此在政策扶持上,产业、土地、金融、财税等相关配套政策设计都离不开政府的研究制定。政府应做好规划引导,首先要对区域内不同小镇的特色产业、开发模式进行统筹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其次,在土地和资金保障上,政府更需要发挥作用,同时政府还可以为特色小镇搭建服务平台,从而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保障市场秩序方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除了政策设计保障以外,政府还可以构建工作学习平台,支持举办各类特色小镇知识培训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农户主体、企业资本、社会团体等各方面人员参与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添砖加瓦。

4.2 市场主体,多元参与

如何调动民间资金进入国民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难题。在特色小镇这一新型产业平台下,农业产业的主体也更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体融资方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根据对现阶段的特色小镇创建过程调查发现,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还主要处于由政府主导的阶段,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政府应当将培育主体交由市场和企业来做选择和决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小镇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小镇农业主导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遵循市场规律[11]。江苏省休闲农业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合作社、私人等4种形式,其中一半左右为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约占30%,二者合计占休闲农业投资的80%左右。

4.3 规划引领,合理布局

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特征、农业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可以明确不同小镇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各地特点的特色农业小镇发展路径,如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小镇可以重点培育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区位良好的小镇适宜发展物流商贸,拥有良好生态资源基础的小镇可以主打生态休闲农业等,从而形成多途径多模式共同创建培育的格局,避免产业雷同。

4.4 文化塑造,创意提升

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农业开发等的深度融合对特色小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助推作用。在小镇培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特色小镇文化创意激励体制机制,鼓励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入驻特色小镇。同时,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合作载体和平台,推动形成特色小镇特色鲜明、创意生动、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知名企业、文物文化单位、文创机构等开展联合,培养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与设计人才。

5 结语

特色小镇作为介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生产生态生活三者相结合的集聚创新空间,成为了新常态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空间载体。同时,特色农业小镇不仅是传统特色农业单方面的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对小镇空间提出了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完备的要求,将真正改变村镇面貌,改善居民生活,促进乡村振兴。

在现实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农业发展低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培育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建设资金准备不足、土地指标缺乏、品牌特色缺失等种种问题。与高端制造、旅游健康等类型的特色小镇相比,培育农业特色小镇更需要政府更有目标的扶持与引导,需要更多政府力量的干预与支持。经过大浪淘沙,真正具有产业创意和发展活力的特色小镇将借助政策红利得到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江苏省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22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年鉴(2021年0期)2021-03-09 05:19:44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4
中医的特色
江苏省政区图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9-01-10 05:32:22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