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华芳 朱颖艳 吴丽梅 陈红卫
长期以来,医护人员对椎管内麻醉的术后患者,仍采用传统的长时间禁食、禁饮方案(多为6h),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如患者口渴、饥饿、恶心、头痛、头晕、乏力、烦躁、焦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且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1]。国内外学者认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不会产生腹胀、呕吐等不适,且可以促进肠蠕动,维护肠黏膜功能[2]。本文探讨早期(2h内)进食、进水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实施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为骨科患者术后饮食饮水方案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本院择期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80例。纳入标准:(1)股骨颈骨折需择期手术。(2)麻醉方式为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常规予椎管或静脉镇痛泵应用止痛治疗,主要止痛药物为地佐辛。(3)年龄≥18岁。(4)同意参与本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经盆腔或腹腔治疗骨盆病变。(2)合并颅脑外伤、腹部损伤。(3)合并脊髓损伤(胸部以下高位截瘫)。(4)合并其他因素导致的饮食受限。(5)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患者。(6)术后使用椎管镇痛泵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0例。观察组男34 例,女56例;平均年龄(68.76±6.21)岁。对照组男40例,女50例;平均年龄(67.73±5.6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外麻醉下择期行股骨颈骨折手术,对照组患者按照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术后禁饮禁食6h。观察组则在术前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进食进饮标准,取得知情同意。患者在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安返病房,安置体位后,立即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清洁后给予进食温开水50ml,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及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反应,无反应者,术后2h给予进食稀饭、面条、馄饨等含水量多、易消化饮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h内有无出现恶心呕吐、口渴、饥饿、腹胀、排尿等情况[4]。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条目包含非常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三个选项,由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选择。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6h内情况比较 术后6h内对照组自觉有口渴、饥饿感的人数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h内对照组有排尿的人数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而恶心呕吐症状和腹胀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6 h内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n(%)]
术后指导患者进食,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骨科手术患者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手术日等待时间较长,因麻醉要求术前禁饮禁食时间较长,且术中血容量丢失,可能导致手术患者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液聚集性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增加术后产生血栓的风险。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口渴明显,进饮要求强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重新制定术后饮食的指导方案,非腹部手术患者蛛网膜下腔和硬脊膜外麻醉患者,术后3~6h可进饮进食。提早术后进饮、进食时间(2h),能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快速康复外科(FTS)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应用,传统术后禁食理论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进展[5]。本资料中,观察组患者进食后消化道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因长时间所产生的口渴、饥饿程度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部分麻醉药品不但无抑制肠蠕动,反而有抑制交感神经,反射性的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肠蠕动作用。因此提早进饮进食对胃肠道是安全的,且进食后口腔的咀嚼运动也可引起胃肠反射性增加口腔唾液及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加口腔的舒适度,减少腹胀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进食进水,在股骨颈骨折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增加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