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凯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2007年,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等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欧美市场的同业利率大幅上升、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全球金融危机正式拉开了序幕。历史上已出现数次金融危机,起因也不尽相同,但是流动性问题一直在金融危机的爆发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也不例外。由此,学术界展开了对流动性风险这一议题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巴塞尔委员会及各国监管部门都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当成了重要领域进行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就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新指标能够有效加强单个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但是没有关注宏观经济状况对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金融行业也乘着东风不断壮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保持了较高水平,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没有引起监管当局和银行自身足够的重视。然而在2013年下半年金融业出现了两次“钱荒”事件,虽然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必须强调的是,在“钱荒”事件爆发的前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都是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的,但是仍出现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监管指标重点关注的是单个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忽视了宏观层面的监管。因此研究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是有一定意义的。
回顾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研究,发现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探讨商业银行的特征变量(例如: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信贷水平等等)是否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匹配,而这些指标的变化会导致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发生变化。Adrian&Shin(2010)、Laux(2014)等作者对美国银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银行杠杆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Seo jiyong(2011)选取了1999-2008年韩国各类商业银行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作者发现资本充足率和宏观经济周期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资本充足率具有顺周期性特征。王晓芸(2014)利用了我国1998-2011年数据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当经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会增加放贷;当经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会减少放贷。本文推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存在顺周期性的,因此通过选取宏观层面数据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稳定在较高水平、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宏观经济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发展面临着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但是在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之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大国。2015年中共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轨道。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改革中的人民注入了强心剂,加快了转变过程,中国经济正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由于周边各国均出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且香港面临国际投机者的恶意做空,我国经济在内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下出现了下滑,但中国政府颁布了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以举国之力帮助香港渡过难关,最终中国经济克服重重难关,给新世纪的发展打下基础。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标志性事件使得我国人口红利迅速体现,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同时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总额出现爆发式的增长,由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同年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使美国政府将目光投向各种反恐战争,中国获得十年的和平发展期,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加强。经过2001-2010年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先后超越了英、德、日等经济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从我国经济发展脉络来看,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增速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1992年-2007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扩张期。在这两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速始终处于10%以上的水平。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但中央政府采取多项经济刺激措施,成功限制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宏观经济状态没有发生崩盘的现象。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但在短暂的经济增速回暖之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逐年降低,各种深层面的矛盾开始显现。
图2-1 我国宏观经济变化趋势
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2016年经济增速仅为6.7%为25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2017年终于实现7年来的首次提速。中国经济在经历长时间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出现连续数年的下降,究其原因,既有国际经济形势的不良影响,也有我国内部结构性因素带来的主动调整。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给中国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措施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下行的步伐,但也给中国经济在多个层面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经济整体陷入萧条,外部需求减少,导致我国出口总量下降。2010年欧洲陷入债务危机,进一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也会收到影响而出现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现象。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宏观市场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充裕。2009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速为27.58%,达到近几年来最高水平,随后进入下降通道,在2014年出现反弹后持续下降,2017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速8.2%。通过分析流动性监管指标可以发现,从金融危机开始至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保持了较平稳的状态。2008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出现了大幅下降,保持了近两年低位水平后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上升,2013年下半年受“钱荒”事件的冲击,流动性水平突然降低,但到2014年流动性比例重新回到较高水平,并保持到2017年。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在40%以上,明显高于流动性监管标准要求的25%水平。从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处于稳定增长的变动趋势。前五年商业银行存贷比始终在64%-66%之间波动。2015年10月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银行存贷比又监管指标改变为流动性监测指标,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开始出现稳步提升,并在2017年第四季度达到70.55%,但并没有触及75%的监管要求。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从2010年后,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也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处于先有下降趋势后改变为上升趋势,原因在于在这段时间内中央政府颁布了多项经济刺激计划已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这使得诸如房地产行业在内的产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从年度增长角度来看,存贷比和GDP增速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存贷比也会下降,相应所持有资产更多,流动性更充裕,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相反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大,这也体现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顺周期性特征。
与存贷比相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能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从2009年到201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整体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达到两年内的最低值,而经济增速呈现上升趋势达到了GDP增速的最大值。此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中途仅有小幅回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流动性比例相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仅仅在2013年第三季度,受到“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出现斗降,之后便迅速回归正常水平,到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已上升至47.55%,与2011年的43.2%有明显提高。
通过结合流动性比例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具有顺周期性特征的。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下降,意味着银行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进行日常经营活动,而且经济繁荣时期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会导致商业银行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控,流动性风险容忍度提高,属于风险积极型甚至是激进型,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上升,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较小。宏观经济的波动引起了流动性风险的变化,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顺周期性特征。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顺周期性,流动性风险会随着经济周期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当宏观经济繁荣时,商业银行出于追逐收益的目的,会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扩张信贷水平,经营行为相对大胆,银行在该阶段属于风险偏好者,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增强;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会加强对风险的监管,收缩信贷规模,经营行为则相对谨慎,该阶段商业银行属于风险厌恶者,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同时,银行经营行为的改变会反作用于宏观经济,导致经济周期的特征更明显。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动态的流动性缓冲机制。经济处于上行时期,增大流动性缓冲数额,从而缓释由于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引起的流动性不足危机,减少行业银行为应对流动性冲击做出的资产抛售和收紧信贷的行为,这样既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地方稳健运行,也能够缓解经济金融市场遭受到的负面冲击。
监管部门应当采取差异性的监管方式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监管部门应当要求银行更大幅度地降低坏帐损失、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可适当放宽坏帐损失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