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斯奥
文章以河口古镇独特的建筑空间场所为切入点,从空间格局、历史风貌方面,介绍河口古镇空间的文化特质,展示河口文化特色及其旅游开发价值,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点,提出保护更新和旅游发展策略。
河口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北部,坐落在武夷山北麓,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自然发展生长的商业交通枢纽城镇。早在明清时期就是水运的一个重要枢纽。河口古镇的环境区位特征被集中概括,并通过历史城区传统生活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来呈现。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水运发展,城镇化冲击加剧以及保护意识的淡薄各种原因,河口古镇空间面临逐渐衰败。河口古镇空间保护和旅游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1)文化核心功能的转变。传统河口是以商业和水运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注重古镇滨水码头建设和商业氛围,居民间的联系和交往程度很强,行会、商会和同乡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凝聚体。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方式改变打破了水运商业纽带下建立的古镇结构,河口镇区域性的文化核心发生改变。
(2)历史文脉保护工作不足。在过去,由于保护观念的淡薄,对古镇建设工作忽视了历史脉络的整理,一些破旧的古宅、庙宇被开发为楼房,导致特色逐渐丧失。最终古镇因此失去了赖以持续生长的社会文化土壤。
(3)风貌特征的消失。风貌特征更多体现在其生活体验意义上,这来自于人和人与之相处的历史。作为一种精神的承载,其历史风貌是一种无形资产,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向往,成为一种追求和理念的象征。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居民们对自己的进行旧房建筑修复改造,更新设施、完善功能,但是却无意中破坏了场所风貌特征。如何在保护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契合点,既满足旅游需求又呼应历史文化特色,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河口古镇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特定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特定的风貌。随着文化旅游发展,维护文化内涵和风貌完整性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让古镇在历史和当下文化旅游之间重新找到关联和平衡点,形成旅游发展与特色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河口的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之间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确定其文化核心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相互渗透、互为表里,是文化旅游研究中需要着力去重视的。
首先,文化旅游是感受和体验异地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应注重合理保护与妥善开发。地区文化生态旅游首先需要研究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使人发生交集,吸引人们来到这里。人们来到场所中不只是走入其中,还有精神上的归属,即而不同形态、质感、色彩特征决定了场所的特性。人们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特性体验来获得感受,并且在意识里把对这个场所的感受升华到更高一层的精神层面。如果空间形态、环境设施与人的行为耦合,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就有更多的人为之吸引。使人熟悉、接受这个地方,并在心里赋予这里独特的认知,从场所里获得感受和体验。
不同地域因其生长环境、文化积淀、历史沿革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在人与特定区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一种“氛围”会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记忆。人们在进行认知时候,会在心理上找寻与场所交流的媒介点,通常是以一个空间里面比较独特的标志物或是景观来表现,这些标志物和景观也帮助外来人对陌生场所的识别。舒尔茨在他的理论中要求“回归事物本身”,加强人对场所特质的感知,实现场所的延续。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对地方的民俗风土、历史人文、使用者的文化背景、乃至潜意识作更深入的研究,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材料作为地域建筑文化的媒介,唤起人们的“共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将“河口古镇文化旅游”界定为:以了解古镇的建筑文化与商业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体验、感受和欣赏古镇文化景观,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旅游活动。这些文化景观不仅包括民居建筑、会馆、商业街道等物态文化载体,还包括可以感受到的气氛情感、风格等,如民居文化、商业文化这样的意态文化。
从“空间风貌延续”“特色内核发掘”“生活情景体验”三方面入手,激发古镇场所的整体“记忆”,丰富的文化内涵。
旅游者到河口旅游,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体验古朴的古镇环境,包括对当地特有的古建筑、独特的文化风貌等的向往,也就是对古镇原真性、完整性的追求。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合理协调规划、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河口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其核心在于保护空间肌理,空间特征不仅包含着充满肌理的个性路径与节点,诸多的充满特性的活动也在特定的区域和空间进行,这些区域和空间又以适应人的尺度包容并引导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定义彰显了古镇的鲜活的特色。
1.滨水空间特征延续
水乡古镇的开放空间有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基于场景上的人文情调,在形态上体现出欢迎、接纳、包容和宽松的空间特征。河口古镇具有传统江南滨水古镇的布局特点:水体是影响古镇边界的重要因素,古镇基本都是沿着水体的一侧呈线状展开。“官埠头”“新弄口”“青石埠”这些公共码埠与老街通过幽深高耸的山墙弄道相接,使货运交通更加便利,也使水岸的边界空间变得丰富,贴近了人与水体的关系。过去承担了船舶停靠、浣洗、取水消防等功能,是重要的生活场所,妇女们在此边劳动边交流着各种信息。尽管现在码埠失去一部分的功能,依旧是对水运时代记忆的重要联系点。所以旧码头区可以设计系列的文化景观广场,满足人的亲水性,同时对沿江旧建筑进行修建,打通现已堵塞的码头通道,恢复码头原貌。在码头入口建设小型广场,作为通道间的过渡,并提高人性化及景观丰富度,形成一个可供休憩或驻足观赏的停留场所,聚集人气。广场以开敞形式与道路融合,从视觉给人以的导向感,传达进入码头街区的心理暗示,帮助游客形成认知,以及在广场休憩同时与居民互相来往,形成积极友好的场所氛围。同时对官埠头,金家弄等旧码头区周边老建筑进行整修重建,并且增加场所开放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唤醒并延续河口古镇传统空间的“灵魂”。
河埠
码头埠
2.肌理空间特征延续
河口古镇街巷空间由明代发展至今,形成极具特色的空间肌理,水道和巷弄交错,划分出复杂的空间组合,集合了交通、商业、生活、邻里交往等多种功能,彰显了水乡古镇浓郁的生活情调。这些空间肌理通过节点巧妙组合,在适应地形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需求。进而成为一种精神的物化形态。另一方面,这些节点的错落分布与有机沟通形成了空间叠加,软化了不同片区的差异,增强了功能的外延,还丰富节点空间,在片区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场所特色,所以应该根据其特有的场所精神对建筑节点进行保护以延续肌理空间特征。在桥头巷弄交点处,位于水岸过渡空间,也是镇内十分活跃的地带,规划布置一些放大的桥头空间,可以为居民的休憩或者商品交换提供场所,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那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节点,能够体现出明清水乡古镇的风韵,是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破败损毁的部分应进行修缮,按照原来形制进行补救复原。
古街与幽深的高耸的山墙弄道
3.建筑空间文化传统风貌延续
建筑空间沧桑风貌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文化意义上,建筑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亦没有所谓的历史联想,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的承载,它无法脱离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更无法割舍其历史联系。河口古镇中现有的传统建筑,具有布局紧凑。漫步在镇内,经常可以见到建筑彼此挨靠在一起,共用一面山墙,内部空间也可以相互渗透,构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民居建筑一直是古镇空间肌理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作为过去的商业重镇,这里分布着大量有店铺和手工作坊居住结合的民居建筑,部分保留完好,这些古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房屋之间以梯形山墙分隔,每座店房均有多进,进深幽长使人觉得私密,而且对所处空间感到紧凑。
为了建筑空间传统文化风貌延续,要对其主体风貌进行维护与修葺,从外观上尽可能地维持其原始风格,通过测绘与价值评判对古旧建筑进行等级划分和分类保护,并以此作为不同保护策略的依据。建筑风格突出、结构安全可靠、空间布局及功能效用较为合理的民居或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古旧建筑,要力保现有形式和格局,尽最大可能维持其原有风貌,尊重历史真实性,对损坏的民居、会馆等各类古建筑可以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当修复,以满足现代化村落民居居住生活与旅游活动的需求。对于代表性的建筑部件如青砖墙体、石拱券门窗、石材线脚、大块石材的墙围,进行清洗和修补;对印有车辙的青石条路面重点保护,不断挖掘其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1)清乾隆间河口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当时,“樟树药材景德镇瓷,河口茶纸吴城木”。铅山连四纸的生产,早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就有明确记载,至元代就已名扬天下了。明代时铅山县因连四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齐全、销量领先,成为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清乾嘉年间是河口纸市的鼎盛时期,铅山从事做纸的工人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三、四。河口当时设有3000多家店铺,其中有100多家纸号纸店。因此有了“河口纸市通天下”之称。河口最初的繁荣,便是连四纸奠定的。应充分利用这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古镇体验性旅游的发展。增加体验性纸文化旅游活动,比如,造纸工艺厂体验游玩,纸的水路运输体验等等,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当地浓郁的造纸文化。
(2)河口古镇是典型的商业水运枢纽镇,对外交通便利,临河而建的上宅下店、前店后坊式的民居,就是为适应手工业者和商人生活和经营方式的场所,而人们的习俗观念思想行为,都是在商业文化的引导影响下逐步形成。应该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对河口古镇商业文脉进行推广、宣传当地的文化特色,提高旅游吸引力,引导旅游者参观游览。以会馆作为代表的商业建筑,是过去河口的商人们的居停之地,会馆供奉具有地方特色的神灵是集体象征和精神旗帜,远离家乡的商人通过会馆祭祀活动抱团共叙乡情。会馆是过去商业文化影响下的人们生存方式和精神状况的记录本。即使在古镇商业职能淡化的今天也让来自各地的游客向往,在时过境迁的现代生活中给世人以原真的面貌和深远的意蕴。应该对古镇商业生活方式及其会馆文化意义进行深度的透析,让古老的会馆重新散发出商业生活气息。而古镇中富有中西文化交融感的店铺“金利合”“吉生祥”“合兴仁”,应延续并提升他们原本的商业功能,让这些药铺集看病、抓药、博物馆功能于一体,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中医、中药和养生得到更好延续,为现代生活服务,并打造出自己品牌。
(3)铅山生产茶叶,始于唐、盛于宋、鼎于明清。明中叶制成的河红茶被评为“茶中皇后”,河口镇在当时是整个武夷山地区闽、浙、赣三省十六个县的茶叶贸易中心。这是开发探索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优势,笔者认为打造河口茶文化品牌,可以分“了解学习—游览—体验—购物纪念”4步走。
了解学习,是河口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除了通过媒体推广、宣传当地的茶文化特色,提高旅游吸引力,学习相关知识。游览欣赏、体验探索,是感受风水文化的具体过程,街上,滨水平台、半开放公共广场设置茶馆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就这样让人们在茶馆进行各种休闲活动,下棋歇脚聊天,欣赏茶艺、茶道表演,感受到喧嚣中一丝的悠闲。还要开放茶文化馆,对导游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讲解能力。通过深刻了解河口茶文化,使游客进一步产生购物需求。
石拱券门窗雕饰
青砖墙体与雕饰
河口古镇遗留了许多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特色场所,对这些文化沉淀的场所进行元素的表现提取,并继承和延续其“记忆”,是生活情境体验的体现。而古镇文化旅游需“提供与重要遗产实物、场所、地方或再造的历史活动及生活方式的直接联系;它们必须是‘活生生的,特别的活动’”。如许多由建筑山墙为界面而围合成的巷子,连接古镇的街道,跨水石梁支撑设计的邻水民居,幽深的天井院,都要充分挖掘;推出独特的生活情境体验民宿项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游客欣赏古建筑。
这样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也保证了经营者自身利益。然后政府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市场进行规范,杜绝因为经营导致“散、乱、差”等状况,加强旅游项目与重要遗产实物、场所、地方或再造的历史活动及生活方式的直接联系,与景区整体环境相一致、相和谐,保证文化延续的前提下,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河口古镇历史悠久,是乡土文化重要载体。历史、建筑与人融合共存,生生不息。保有古镇良好的建筑风貌和文化生态是河口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古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特色内核”因子,将物质文化、意态文化有机结合。要加强法律与制度保护,制定河口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法规与政策,从依法旅游的高度认识旅游开发,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同时可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申遗保护实现河口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打造一个“保护风貌、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示范区。最后,河口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树立品牌观念,深挖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打造精品,打造江西古镇旅游的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