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芬芳
杭州市临安区坚持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机制,做足“选、育、管、用”四篇文章,推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目前大量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升学、进城务工等方式在外寻求个人发展,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出现村级后备干部在“少数人中选人、矮子中选长子”现象。部分在职村干部还存在“保位”思想,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存在“敷衍了事、随便应付”的心态。临安区坚持问题导向,做足“选”的文章,选优配强村级后备干部。
一方面,明确后备干部选用的总体要求。区级层面出台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设置选拔的工作程序和人选要求,确立村级后备干部应具备的5个方面正向基本条件。同时,前移“五不能、六不宜”资格条件关口,设定9条反向底线,对触碰相应情形的,一律不得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
另一方面,落实后备干部建设的主体责任。坚持规范要求与灵活创新相结合发挥基层组织创造力,探索优化村级后备干部选任新模式。比如,昌化镇实施“135”燕子工程,即通过“三荐三考”(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考试考核、群众考评、组织考察)在全镇各村选拔配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5周岁以下的10名村书记(主任)助理,考察确定30名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培养建立50名村级优秀青年人才库。
部分村级后备干部顶着“后备”帽子,没有真正参与村级事务。有些后备干部即使参与了,也只是跟在镇村干部后面做做工作,很难“独挡一面、主动作为”。临安区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系统式培养。在加强后备干部政策理论、党建实务、经营管理等系统业务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后备干部参与村级事务锻炼的平台,如太湖源镇党委将村级党建联络员整体纳入后备干部梯队管理,全面参与村级各项事务,增强后备干部的综合能力。
实践式培养。建立村级后备干部见习制度,组织后备干部到城中村改造、“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任务中任职锻炼,注重在中心工作中发现好的后备干部苗子。比如青山湖街道结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发展的要求,重点在城中村改造、“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中培养发现村级后备干部。
跟踪式培养。针对部分优秀人员因外出创业、务工等原因,无法长期在村工作、生活等情况,建立寓外人士基本信息库,予以跟踪式关注。通过主动上门宣传家乡发展、动员参与村级活动等方式,引导其了解村里的建设,并适时组织参加村里的公益性活动,提高其知名度。在最近一次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中,全区共从外出创业的人才中回请106人担任村社两委干部。
后备干部存在管理松懈的问题,有些后备干部整年没有开展一次工作,甚至存在有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是后备干部的现象。为此,临安区加强制度规范,严格管理制度。
注重日常联系。建立结对联系制度,采取镇(街道)机关干部、村干部结对方式进行“一对一”培养,建立季度集中谈话制度。
注重考核评议。对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平时考核+年终评议”相结合的考评管理模式。平时考核由村级党组织负责,每半年对后备干部表现情况进行一次鉴定,形成书面材料归档备查。每年年终,结合在职村干部述职测评,对后备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注重动态管理。按照“相对稳定、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强村级后备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奖惩制度,对表现较差的后备干部,坚决予以除名。去年以来,全区各镇街共调整考评不合格、履职不到位的村级后备干部38名。
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没有足够资金保障后备干部使用,临安区在资金、政策、服务上予以保障。
一方面,根据村级后备干部成熟程度,结合日常学习培养、结对帮带、实岗锻炼、评议考核等情况,由镇(街道)党(工)委综合确定备用动向。比如昌化镇“135”燕子工程选拔出来的50名优秀青年人才库成员,将通过三年的跟踪培养,为下届选举奠定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加强党的领导,对后备干部中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组织意图人选,做到早明确、不遮掩。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能够胜任的后备干部,通过法定程序选拔到村级班子。在村级组织换届过程中,全区873名后备干部中有352名经过选举进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同时,届中出现班子缺额时,优先考虑将优秀后备干部通过组织程序充实到村级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