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优美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与建筑在发展过程和艺术特性上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将汉字形态构成中的元素提取出来,渗透到中国的建筑设计中去,两者的结合必能极大丰富当代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内涵。汉字与建筑都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形态构成与建筑形态构成在发展历程和艺术特性上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两者可以相互借鉴。汉字形态构成应用于建筑形态构成,可以通过探寻建筑项目设计要求与汉字的契合点,构建汉字形态构成与建筑形态构成的联系。
关键词:汉字;建筑;形态构成;传统文化
“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指的是汉字的书写和绘画的起源相同。在中华文明产生之初,人们就有了记录事物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的结绳记事逐渐发展到后来的画图记事,再到后来汉字的产生。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同时也记录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场景,汉字形态构成中必然借鉴了大量建筑形态构成,因此汉字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的建筑史。
中国有记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建筑的文字。“宫”描绘的是规格很高的建筑形式,方形的城墙围合成封闭的院落,每面城墙上各立有城楼,这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周王城图平面较为相似,只是形式还较为简单。“室”描绘的是一栋建筑的外立面形象,房屋建立于高台之上,一方面起到防潮的作用,另一方面古代木结构发展不成熟,只有将建筑建于高台上来追求较好的形象。“宅”所描绘的建筑外轮廓,也清晰地记录了内部结构形式。“宫、室、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形制提供了直观的信息。(图1)
现代汉字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图画形态,由高度成熟化的笔画、偏旁、部首组成,但在其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建筑形态的痕迹。“宗”记录了在房屋内摆放、展示着牺牲的贵族祭祀场景。“家”展现的是房屋内有一只猪,侧面证明了当时农业社会养殖业的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男性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妇女以养殖业为主,猪的出现则间接证明家中需要女性的角色,才能称之为完整的“家”。汉字形态构成展现建筑形态构成的组成材料的同时,也传达了漢字读音信息。“柱、础、壁、钩”表示汉字的读音与“主、出、辟、勾”接近,同时说明它们分别由木、石、土和金属材质构成。在与建筑相关的汉字中,木字旁的汉字最多,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
在汉字形态构成发展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建筑形态构成,同时建筑形态的构成,也从汉字形态构成中汲取了元素。例如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从空中俯瞰整个院落,分为 6 个大院和 20 多个小型院落,规模宏大的院落呈现汉字“囍”字形布局,既保证了大院布局的威严气派、安全封闭,又体现了“囍”字吉利美好的寓意,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完美契合。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家园林的瑰宝——圆明园中,有两座借鉴了汉字形态的建筑——“淡泊宁静”和“万方安和”。“淡泊宁静”又被称作田字房,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主体建筑是田字形主殿,平时可作为皇帝休息的寝宫,四面风景秀丽,北面有一片水田,可北望文渊阁。田是耕地的意思,在农业社会中,田地对于统治者和农民都非常重要,田地关乎社稷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所以皇帝将寝宫做成田字形,就是告诫自己农业是国家命脉之所系,每年都在此举行犁田仪式,“淡泊宁静”中的田字,很好地表达了设计者的意图。“万方安和”,旧称万字房,造型独特,风光秀美,“卍”字形的建筑修建在水面环绕的汉白玉基座上,“卍”象征着吉祥福瑞,同时也是佛教的标志,寓意教育众生善良、友爱、宽容、和谐,始终如一。“万方安和”中的“卍”不仅使得建筑获得良好视觉景观,而且拥有了新颖的造型,成为园林视觉的局部中心,表达了统治者推崇佛教和期盼国家和谐的心愿。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混凝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取代了土木材料,大量“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在现代建筑形态中也存在大量借鉴汉字形态的案例,例如由著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大厦,建筑的外立面形态呈现汉字“贝”的繁体形式“貝”(图2)。“贝”既是设计师贝聿铭的姓氏,同时贝字是中国汉字中古代钱币的符号,与银行的建筑使用特性相契合。一个汉字造型,给建筑打上了中国文化和建筑师的烙印,建筑形象鲜活而形神俱备。深圳东华大厦由山东省某公司投资建设,外立面顶部呈现一个巨大的“山”字造型,带给人如山一般的稳重感,暗示公司经营如山一般稳固,同时也含蓄的表明建筑与山东的联系(图3)。
本文引用了大量事例来论证汉字与建筑之间存在的种种关联性,旨在寻找出一种将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合理方式,改变我国建筑的风貌,将汉字结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让中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代表,也能够把中国汉字瑰宝和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顾馥保.建筑形态构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海波.建筑形态与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3]陈原川.汉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4.
[4]许慎.说文解字[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5]张臻.汉字、书法与建筑的关系[N].中国建筑报,2006(5).
[6]李彦.汉字与建筑同构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11(4).
[7]何九盈.汉字文化学年月第一版[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祝林鹤,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