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
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之后,段落翻译部分考题相对也提高了对应试学生的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翻译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文就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腔”进行分析梳理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什么是“翻译腔”
“翻译腔”是指翻译出来的译文存在洋化现象或是译文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具体表现为译文行文不流畅、晦涩难懂等。自翻译以来,人们对“翻译腔”的态度就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引进西方表达方法以及新词语作为翻译媒介,从而进行语言形式的改革对于今天语言的形成和丰富功不可没。诸如鲁迅就非常提倡西方语言的吸收新的表达方法。同时有些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翻译腔”能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增加作品的新奇和感染力。如,鲁迅在其作品《伤势》中写道:“然而现在呢,祗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绝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很明显这句话是对欧洲语言的模仿,当时十分罕见,这种用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然而,有些人认为“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比如He put on his hat and went on his way被译为:“他戴上他的帽子,走上了他的路了”。还有He lay on his back 被译为:“他躺在他的背上。”很明显以上句子的翻译非常机械化。如果说文学作品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使用“翻译腔”的话,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进行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时则应避免“翻译腔”的痕迹,因为好的翻译应该听起来不像翻译。
二、“翻译腔”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代翻译理论》中曾提及翻译体(翻译腔)是一种机械化的翻译观和方法论的产物。其译文的显著特征是没有考虑到中英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简单地看作是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根据这一表述,笔者将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出现的“翻译腔”进行逐一分析如下:
(一)语序“翻译腔”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译英翻译时,学生的译文不顾英语的语境,生硬地套用汉语在语言文字结构形式及修辞手法上的设计与安排,使译文显得生硬,甚至是晦涩难懂。所以从译文的翻译角度来考虑,在汉译英时,我们有必要对原文的词序重新进行调整,以适应英语的修辞习惯,在某种情况下也避免因结构而产生的歧义。比如在翻译“到西安你可以买兵马俑、唐三彩。(Unique local creations are available in Xian,such as the three 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erra-cotta figures.)”时,译文将“兵马俑”和“唐三彩”在译文中变换位置,从而避免”of the Tang Dynasty”在结构上产生歧义。如果没有考虑到英语语言的习惯翻译时一味地按照汉语原有的语序逐一进行对照翻译,致使翻译出的译文显得呆板,不流畅,翻译痕迹过为明显,甚至导致歧义。
(二)句式“翻译腔”
在英汉翻译时,没有考虑到目的语(英语)的语境,而是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式、词义和用语习惯等造成的“翻译腔”。特别是汉语虚词、英语中的代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语境处理。比如:“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努力的人”,被译为:“I think she is not a hard working woman”;而根据英语中否定前置的表达习惯,我们翻译为:“I dont think she is a hard working woman”显得更加的贴切。此外,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而相比而言,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如果一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态来翻译,会使译文逻辑上产生歧义。例如:“门锁好了。(The door has been locked up.)”如果分别翻译成:“The door locked up.”就会造成英语语法结构上的错误。
三、避免“翻译腔”的对策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将“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认为那些"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是翻译腔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出现翻译腔的主要原因是译者过多地受到了原语言语法结构以及惯用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译文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如果在原语翻译时,过度采用逐词逐句地死搬硬套的方式,势必让译文显得生硬、晦涩、费解,甚至不知所云。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辅导经验,针对应试考生在翻译中的“翻译腔”提出的有效对策:
(一)语序“翻译腔”的对策
1.汉译英时定语位置的调整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两种语言各自都有着独立分明的系统,特别是在语序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汉译英时有时需要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以避免因结构而产生的歧義。也就是说,对汉语的句子成分和语言的先后顺序必须按照英语的词序表达习惯重新安排。在翻译中,如果汉语和英语语序根据语言表达习惯而出现不一致时,此时原文中的某一语序在译文中就需要变换成另外一种语序。比如:“英国人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Britain was the first Western power to recogniz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汉语的定语通常是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英语则不然。若定语是单个的单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但是短语和从句作为定语,一般都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刚才例句中提及的定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就根据这一语言习惯翻译时进行了定语位置的后置。而英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单个词作定语都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也有诸多例外需要注意,比如some,any,every 等作定语时、通常做表语的形容词做定语时都可后置,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笔者只想说的是在汉译英中,应该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汉语句子的成分重新进行安排,使译文表达更加的自然流畅。
2.汉译英时状语位置的调整
汉译英时,状语的位置变化很大。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状语位置差别很大,且都不那么固定,所以在翻译中不应该生搬硬套原句的语言结构,而要按照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他整天都工作。(He worked all day long.)”汉语句子中若同时出现时间和地点状语,一般而言时间状语会放在地点状语之前,比如:“会议将于明天下午在教室举行”,而译为英语时通常把时间状语放在地点状语之后:“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classroom tomorrow afternoon.”另外除了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外,方式状语在英语中一般按方式、地点、时间依次排序,比如:“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读。(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另外,同一个句子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汉语习惯把最小的单位放到靠后的位置,较大的单位放到靠前的位置,而英语则相反,此时汉译英时则需要调整状语的位置。
(二)句式“翻譯腔”的对策
1.避免词语、句式的重复翻译
英语崇尚简洁,而汉语喜欢重复。汉语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一是为了加强语气,二是为了便于词语搭配、增强节奏感和可读性,例如:“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春天吧!”这些在汉语里习以为常的重复词语或句式,到了英语里要么不合逻辑,要么累赘冗长。所以在汉译英时我们应该要有所删减省略,从而避免词语及句式的重复,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于是上面的句子可译为“Let us stretch out our arms to embrace the spring,which is one of the revolution,of the people,and of science.”
2.通过增减词语,以求达意
通常在汉译英时必须认真分析上下文,掌握词的确切含义,然后用恰当的英文表达,必要时应采用诸如增词、减词等手段灵活翻译,切不可简单地或机械地逐字逐句翻译。我们对译文的增词、减词都是为了更确切、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精神内涵。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不忠实,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增加的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隐含在原文中的。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虽然没有出现词语“然而”,但是通过分析我们能发现原句中的转折逻辑关系,于是译文为了突显上下文的逻辑性,增加词语“whereas”将原句翻译为“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 lag behind”。而翻译时采用减词手段则是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词语来避免拖泥带水。相反,如果只考虑结构和用词的对等等因素,那么译文只会显得生硬、甚至晦涩难懂;所以在翻译时,为了充分传达汉语原文的含义,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增词或减词的方式。例如:“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你可以游览万里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可以翻译为“Beijing is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that offers some scenic attractions:the Great Wall,the Forbidden City,the Summer Palace etc.”很显然在译文中增加了“that offers some scenic attractions”,从而使译文更具有逻辑性。
3.被动句式的灵活引入
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汉语中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表达中多使用被动句,习惯将动作的承受者放到句首进行强调,诸如:“书正在印刷中”被翻译为“The book is being printed”。如果此时没有考虑到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一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态来翻译成“The book is printing”,会使译文在逻辑上极为别扭。因此,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中要灵活使用被动句式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使翻译出来的句子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分译与合译的巧妙运用
汉语中的句子长句较多,或者是结构复杂的复句较多。这种句子如果翻译成一个长句,就会使译文冗长繁琐、甚至意思表达不清楚,当然也不符合英文习惯。如果采用分译的话,则会使译文简洁扼要、容易理解。比如:“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Youth will soon be gone,never to return.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例句中按照内容层次进行分译后使译句的表达更加的清晰流畅。相较于汉语而言,英语中也有长句,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把汉语的若干个短句子合译为英语的一句,使译文紧凑、简练。例如:“第二天,我又接到一个电报。这个电报有34个字,比前一个电报说得更详细。”可以译为(The following day I received another telegram consisting of 34 ciphers,giving more details.)
四、结语
在汉译英中,原文要按照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语序、句式、结构及修辞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译文才能被英语读者所理解。而不是在翻译中不顾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目的语的文化形态、民族心理、接受者心理等因素,一味生搬硬套或不求甚解地进行翻译不仅使读者曲解了汉语的原有意思表达,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试者在进行段落翻译题时应该结合以上对策,从而避免扣译、死译等因素致使译文意思表达不通顺、不完整。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根茨勒.当代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作者单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