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卧游”的文化精神及当代价值

2018-07-16 11:39陈明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卧游宗炳神思

陈明

摘要:卧游精神的实质在于人的畅达,圣人含道映物,物象本身是客观世界的成像,人的外化世界是否能够契合这一般性规律即道,是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核心价值,对当代社会中乏味可陈的新名词如宅男,屌丝,腐女之类欣然接受的社会新势力,精神修养应该重新成为社会追求与认可的普世价值观。

关键词:卧游:道:精神

一、宗炳“卧游”之“趣”

周朝开始,人从宗教中觉醒,而出现了人文精神以后,自然的山川便由带有威压性的神秘气氛中,渐渐的解放出来,使人感到自然的山水对人的生活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礼记.孔子闲居》上言:“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这便是人与自然开始亲和的关系,诗经中的篇什,愈发展到晚期,草木鸟兽山川河流等自然的事物与现象,愈变成文人情感的象征,老子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他自己也着实感到自然景物所带来的那份喜悦,宗炳的“卧游”便也不难理解了,宗炳游山水而画山水,他留下一部对现在都产生巨大意义的《画山水序》,第一次提出了画与道的关系,上文我们刚刚讲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仅仅能表达的是浅层的感受,还不能上升到道,那么宗炳通过自己的实践把浅层的感觉提升了,他说山水以形媚道,圣人以神法道,那怎樣就体会到道了呢,他在游山水时都干了什么呢?他看到的道是什么呢?像圣人所说,道像水一样,要善于处下,我们讲中国画更重要的是画以外的东西,当然画本身也要好的,在山水画序中对于如何描写山川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至于晚年身体不能游山水了,便把山水画下来,挂在墙上,卧在床上看,称之卧游,

身体虽然老了,但是“道不可须臾离也”,精神的陶养是不能因为身体的老迈而停顿的,山水画为游山水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宗炳之所以努力的去告诉我们山水有多好,要去画山水,也决非是消遣之事,是真正把问道当做人生最重要的事业来做,所以宗炳不去做官,“每游山水,往辄而归”,不是说他不能出仕做官,是他对道味得越深越不愿入世,他的传记被列入《隐逸》。

二、山水画之妙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大概说了人面对山水所呈现的三种感受,层次亦不一样,那么山水的妙趣在哪呢?宗炳曰“披图幽对”,事实上他诠释了山水画的妙处,他觉得面对图画比身入幽岩还要来的尽兴,文中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将自然的山川树木河流幽岩都汇聚在一个画面之中,这比真实的景色还要全面,得山水画之真趣,这画呈现出来的应该人的快乐的思考和情绪,所以最后他说“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万趣”与自己的精神互相融洽引发出人的无限神思。“趣”引而神思大概是人学习和了解自然与自然相互融恰再好不过的方式,这样一种好道,悟道的思维形式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活泼的精神展现。

三、宗炳“卧游”的当代价值

宗炳的卧游关注的是人类本真的生存状态,渴望在对山水的直观中与自然相交融,它不以视觉的冲击或是呐喊去宣泄情感,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却是当代人所无法感知到的,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的今天,却也依然看到人类无法停止下来的欲望,这与精神的匮乏和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社会群落的固定和城市的发展阻碍我们本有的与自然亲近的技能,重新提起“卧游”,是希望通过卧游的精神引领我们找到精神的家园,回到自由的生存域境之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很多人陷入浮躁、茫然和焦虑,在物欲追求名利追逐中迷失自我。诗意的栖居更是无从谈起,浮躁阻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宗炳卧游精神的内涵,则希望我们真正去懂得山水画里所传达出来的深刻意味,这个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心境得到提升,更可以让我们的身心与环境相惬,超越对物欲的极端追求,获得人生意义的快乐。

四、结语

“境”由心转古语有之,不论是内镜还是外境,重要的在于洗心,心不动则与万物相生,社会发展的车轮不应以牺牲人的心性为代价,也不应以扭曲的价值观来响应人的品性,只有我们找到与自然,与社会相和谐的道,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李霖灿.艺术欣赏与人生[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吴林桦,郭线庐.比德·畅神·见性——儒、道、禅山水审美思想比较[J].求索,2013(07).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卧游宗炳神思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浅谈山水画中的“卧游”与“记游”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