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思考

2018-07-16 11:35钱英
考试周刊 2018年61期

摘 要:探究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的探究教学活动作探讨。

关键词:教学兴趣;驱动诱导;创新意识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探究教学必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我对探究教学的策略认真进行了探索:

一、 注重课前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数学课上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都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重要手段。

例如,“听完这节课后,同学们不上树可以测量出树高,不过河可测量出河宽。想知道怎么做吗?…”这是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节课时用的导入语,对成年人来说是很浅显的常识,但对中学生来说,却很新鲜,可以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探究这一节课的知识的强烈兴趣。

又如在研究“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前,我和同学们进行一个计算比赛:求代数式5xy-4xy2-4xy-6xy2+10xy2-xy的值,当x=?y=?(数字由一同学出)时。因为学生没有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储备,自然直接代入计算,而我先化简再计算,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能做得又对又快呢?同学们要掌握老师的这个本领,我们来研究“合并同类项”。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被这一情境激发,效果可想而知。

二、 创设问题情境,驱动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生不断主动地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我在完成这一例题的教学后,马上提问:将题目中的条件“四边形”改成“平行四边形”,问这时所得的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同学们很兴奋,画图、猜想、证明,思维显得很活跃。完成后我又顺势提出:将题目中的条件“四边形”改成“矩形”呢?学生们又是一阵愉快的忙乱,再次完成。我又提出:将题目中的条件“四边形”改成“菱形”呢?“正方形”呢?整节课在一连串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究,在成功中感受着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把这一数学问题的规律牢固掌握了。

三、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研究者。这样,能使学生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促使学生積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体验教学的乐趣和获取成功的喜悦。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无须防御,也没有限制,才会有求异探索的勇气和创新改革的意识去探究。

例如以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错处,故意弄出错误,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来纠错。

引例观察:已知方程5x+4=2x+10(1)

移项,得5x-10=2x-4(2)

5(x-2)=2(x-2)(3)

5=2(4)

观察后,学生对结果(4)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究,发现:由(1)到(2)是移项,没错;(2)到(3)是用分配律,也没错;想来是(3)到(4)错了,错哪儿呢?由此方程按一般步骤求得:5x-2x=10-4,3x=6,∴x=2。因此,x-2=0,方程(3)两边同时除以了0,所以错了。例题结束后,让学生回去看华师版八年级(下)课本P8阅读材料,进一步探究。于是,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含有未知数x的代数式会产生失根”的教训,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

四、 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

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究欲望,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暴露思维过程,体验探索的真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如在定理“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教学中,我进行这样几步:(1)首先提出问题:现在来研究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直角边与斜边关系;(2)然后请每个同学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测量30°角所对直角边和斜边长度,每组4人,将各人测量结果记入下表:

(3)观察表中比值,有什么规律?各组交流结论,得到猜想。(4)证明这个猜想。(启发引导:截长补短法)

在这四步的操作中,同学们积极探究,经历了对一个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得到数学中一个真理性结论,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许多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练思,这样,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兴趣盎然,而且数学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华师版七年级(上)4.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们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课前我教同学们如何用一张纸制作正方体模型,然后要求每位同学回家用类似的方法做一个正方体,有兴趣的同学再做一个六棱柱。由于学生亲手制作了正方体,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较为轻松地完成了。

又如,喜欢汽车的学生对“三菱”汽车车标津津乐道。在菱形有些什么特性的问题下,学生又一次展开动手探究,每个小组的同学各人手中拿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1),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图2(1)(2)两部分,将图(1)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又分组观察讨论得出菱形的特性:1. 菱形的四边相等;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平分一组对角;3. 菱形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又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学生通过亲手实践,对菱形的特性有了新的认识。

六、 反思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当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无疏漏?方法能否改进?改变条件后又怎样?解题方法策略是否具普遍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体会探究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交互功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究教学策略是值得我们不断努力研究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钱英,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