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龙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研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针对性不强、过程对话不夠、教师缺乏深入参与等问题,这就导致教研活动不管用、不解渴、不受教师欢迎。这里面固然有课改大环境、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管理、参与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教研活动组织管理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组织引导式的主持人,目前教研活动主持人往往由教学干部担任,这样的主持工作对他们而言基本上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因此如何做好主持人也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我先后组织举办过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被同事们谬赞为“金牌主持人”。2017年下半年,我校16个班组群分批开展了两轮项目学习研讨活动,作为这项活动的主持人,我努力在设计与组织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对教研活动的主持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考。本文将以此项活动的几个研讨视角为例,谈一谈如何做好一个教研活动主持人。
1. 毙掉还是建设?—主题设计要尊重教师的初始创造
由于种种原因,16个班组群中有5个同时选择了“一带一路”这一主题进行项目学习设计。在研讨中,当看到第4个“一带一路”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我实在是有些黔驴技穷,没有一点头绪,老师们也几度低头不语。那一刻,头脑里有个声音一再提醒我:“要珍视老师们的创造,努力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现。”我挣扎了一番,继续跟大家讨论着。时间艰涩地流动,大家脑子里的零散创意、挤牙膏般提出的几个想法都被众人一一否决,会场里士气非常低落。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提出的问题慢慢就从建设性、启发性,偏向了质疑、牢骚和埋怨。很快,情绪就传染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更加不敢说话,一个个都在躲避我的目光。我猛然警醒:刚才的几分钟完全无效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我必须马上调整情绪,寻找能够启发大家将思路打开的问题。“能不能从电视节目或者是各学科引申出来的技能出发,去考虑有什么修改建议?”这个问题提出后,慢慢地,有教师开始说话,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来,大家凝神聚力找寻教学设计的生长点,会场里多了些灵动。
几番讨论之后,我们终于锚定了核心概念:访谈!这样,驱动性问题也就慢慢浮出水面:如何通过录制一期访谈节目,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不同人群眼中的一带一路沿线的泰国?由此,看似没有什么价值的项目学习原有设计,终于在众人的协力之下冲出了另一条路径。
看着老师们充满期待地走出会议室,我由衷地感慨:尊重教师的初始创造成果说起来容易,当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状况时,管理者还是很容易动摇。此时要坚定做到,无论如何不能让“毙掉”这个想法冒头。项目学习设计本来就难,老师们数易其稿好不容易拿出来的方案,即使有问题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其“起死回生”。关键是我们要有定力,哪怕老师们自己都要放弃的时候,也要最后再坚持一下。此时主持人更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抛出一个又一个启发性强的问题,这将会有效激发大家的智慧。
2. 细化还是清晰?—研讨过程要抓大放小减少无用功
每次讨论的尾声,好几个群组的教师都会在结语时礼貌地说:“回去要进一步细化。”此时,我都会认真地纠正:“不是细化是清晰。”想得清和想得细都很重要,不过我们要清晰地判断现在教师团队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强调想得清还是想得细,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战略影响。
通过观看教师们上交的项目设计概要,再梳理这几次研讨的过程,我能够确认教师们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在于不明确自己要引导学生做什么,核心体现在驱动性问题和成果描述都非常模糊,日程安排缺少任务/目标完成进度。这个模糊就会导致项目设计走偏,抓不住重点。有的教师让学生设计游戏,我问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什么样的游戏?这其中有什么核心概念和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往往回答不出来。项目学习究竟要让学生做什么?这个问题成了教师进行项目设计的第一道坎。我们第一天论证了五个项目概要,没有一个项目的驱动性问题是清晰的,成果部分没有一个是紧密结合项目主题的。
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在经历了一年半的项目学习实践后,老师们为什么会集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通过与几位教师聊天,我很快发现问题出在给老师们提供的“项目设计概要”表格上。这个表格是参考巴克学院项目学习设计表并对接中国学校具体情况而做的修改版。为了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交比较专业的项目学习设计表,我对表格进行了精简并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样例。岂不知,正是这“短时间”“陌生表格”“详尽样例”三个因素,让老师们在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走向了烦琐、细致!老师们第一次正式填写“项目设计概要”表格,没有时间和精力斟酌关键词,遇到困难来不及讨论,只是瞄着样例把大家的想法都写上。这样做出来的项目设计当然会粗糙、逻辑不清晰。
问题仍旧在管理者本身,也就是当遇到难题时,要给教师留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商讨的机会,提供的工具应该贴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设计的实际需求。在这个阶段,管理者更应该重视教师们提出的需求,比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任务说明,让大家清晰知道当前任务的重点和要求;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让老师们消除对于未知事物的陌生感甚至是恐惧感。
3. 评估还是研讨?—流程设置要精心、精细,避免陷入僵化模式
学期初,学校提出“要向项目学习要质量”,于是,我想当然地设置了一个环节—项目审批,目的是督促老师们认真备课,教学设计通过课程部的审批才能实施。列出审批流程之后,我突然想到:教师们也许本来就不想干这么复杂的事情,现在我们还要让他来审批,审批不通过该怎样?即使通过了,老师们还会留有多少项目学习研究的热情和主动性?于是,我赶紧把“项目审核”改成了“项目论证会”,活动流程调整为问题研讨:将“校中校”主任推向前台,让群组教师提出问题,具体问题的决策权在群组教师手中……
组织课程研讨,提问是比滔滔不绝的讲解更为有效的手段。作为课程管理者,主持人很容易“好为人师”,但在项目设计的研讨中,主持人尽量不要长篇大论地宣讲,而应该尽可能促成课程的设计者主导讨论过程,进行有效的提问—建设性的犀利追问而不是质询和评定。由此可见,提问的前提一定是“我要帮你建设”而不是打击破坏,提问一定要找准痛点、尽可能保持客观,连环提问一定要符合逻辑。
主持人要对研讨中自己提出的问题保持敏感并持续反思。例如:在团队中一位教师发言完毕之后,主持人问“有补充的吗”,针对的是人,可能会给其他教师带来“冒头”的压力;如果改为“她还有哪些没说到”,针对的就是内容,便于更多的教师参与对话。
主持人还要精心设计讨论模型,千万不能僵化为固定模式:陈述、提问、回答、专家点评、领导讲话。首先,项目论证的开场,主持人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其次,行政领导参与讨论的开场语非常关键,要阐述细节操作而不是“打官腔”。再次,主持人要设计好教师首轮整体教学设计简介的汇报模型,并帮助每一位参与研讨的教师梳理清楚汇报思路。最后,主持人要有意识地向专家提问,并鼓励每一位教师都直接回应专家的话语或向专家提问。
此外,研讨时的桌椅摆放位置很关键,坐在远端的教师参与率低得惊人。怎样通过空间设计,搅动大家的参与神经?怎样围成一团,形成团队聚焦?哪些资源可供利用?这同样是每一位主持人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4. 催熟还是静待?—整体推进要制定明确可行的指导规划
推进一项重点工作需要有比较好的策略,学校教研活动不能急于求成。对此,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立足学校发展的历史时期,综合考虑教师、学生、资源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是教研活动主持人的职责。
比如:针对不同程度开展项目学习的教师,我尝试整理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指导方案。
第一层:具有驱动性问题(问题/任务确定)、学习目标(体现“学”)、成果形式(摸得着、看得见)。这样的框架非常简易,便于教师抓住项目学习的核心要素,也方便教师跟与自己合作的班组群同事交流。教师需要做的文字工作不多。
第二层:填写完整的项目概要表格。这个概要表格相对而言比较专业,涉及项目设计的方方面面,能够较好地帮助教师做好项目规划。一个专业的项目学习教师/团队,必须能够用这个概要表格清晰地表述自己的项目设计,这是有效实施的保障。
第三层:进行每个课时/阶段的活动设计,制定每一个成果对应的评价量规。项目学习设计概要是为了宏观把握一个项目学习全过程,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时间周期,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通過怎样的环节?教师能够给予什么支持?这些具体的操作都需要教师在项目开启前有一个初步的大略的教案设想,并随着项目的开展,及时地完善这一个个课时/阶段的教案设计,确保项目进程的科学高效。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团队的成果评价,都需要有一个针对性更强的评价量规,这些评价量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进而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