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清
为了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哪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中小学校如何在转变理念的同时将目标落地为扎扎实实的实践?2018年4月上旬,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安徽省民办教育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峰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来自国内多个省市的专家和校长们,从新时期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课程整合与开发等多角度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变化,实现了系统性提升,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1. 基础教育发展仍需面对诸多难题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谈到,陈宝生部长曾指出,从现实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依旧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学前教育难题,即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0%的目标实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也很难得到根本解决。此外还要面对“全面二孩”后可能产生的入园高峰问题。二是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问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如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决失学问题,如何把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提高到95.0%,都是“硬骨头”。三是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以及由此带动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的难题。
2. 时代新发展呼唤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新的冲击。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董彬指出,面对当前信息化、现代化带来的加速创新,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校内外教育不断融合的现状,学校应主动与社区、企业合作,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习;面对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走向融合的趋势,学校需要建立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且有效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注意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不断推进国民自尊、国民自信、教育自主、文化自立。
3. 教育系统内部之变为中小学带来新挑战
浙江省杭州二中原校长、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介绍了当前教育系统内部产生的三个重大变化。一是高考在变。二是学生在变。三是學校在变。当前,很多国内外一流大学已经在发动自身变革。如哈佛教育学院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领先大学本科录取标准趋势的报告《力挽狂澜》,旨在通过大学录取标准的改变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和公共利益,等等。这些也对中小学校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新要求。
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办学育人理念。
1. 理念为先,学校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郑增仪督学通过引用一段被校长们广泛认可的话,提出了他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
“教育要透过知识和文化去努力培养学生的眼界、胸襟、格局。”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同样提出,学校教育不是要培养那些只会读书、考进名校、在竞赛中拿奖牌的人,而是要培养普普通通、充满积极向上人格,无论在任何环境和情况下都可以调整自己,真正有生命力、幸福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人。在叶翠微校长看来,面对大学的变革,如果高中教育始终只见分数不见人,那么其和未来世界一流大学的匹配度是不高的。
2. 实践落地,校长要坚守责任、情怀和担当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提出,校长办教育要讲政治,要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只有提高政治占位,才能提高教育占位。面对教育事业的新变化,叶翠微校长建议中小学校长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专业素养要变,二是职业情趣要变,三是人生境界要变。
安徽省巢湖春晖学校校长朱必忠结合学校的校训“责任”提出,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有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品质、责任担当的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吉林新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桢指出,校长应该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管理学校。虽然每个儿童都不一样,但也有他们所在学段共同的心理品质和成长规律,都有不可替代的关键品质需要培养。因此,校长需要带领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操作路径,与会嘉宾们结合自身办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和做法。
1. 以课程创新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
李桢校长指出,要想让一所学校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首先必须做课程。吉林新教育集团在带领接受委托管理的几所学校进行变革时,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推动学校进行全课程设计与开发,由此实现了师生的深度参与,促进了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刘希娅校长指出,学校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要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转变;同时学校要将大一统的课程进行区域化和校本化实施,课程建设既要链接新高考和未来社会发展,也要链接对学生可能性的开发。林敏校长也提出,校长要问问自己,学校有没有核心课程,能不能支撑学校的核心育人目标?如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开展了全校性的行走课程,每学期拿出7~10天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迄今已经坚持了13年,对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2. 以教师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的发展
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幸福的学生。那么中小学校长该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指出,校长要最大程度地信任教师,无限相信每个教师的潜力,无限包容教师,同时要善于经常给教师制造惊喜和幸福感。如他在做校长期间,就曾通过为教师拍照、替教师“扬名”、帮教师出书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刘希娅校长看来,学校对教师最高形式的奖励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奖励;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向善的文化,让每个生命都因本质而存在,要让教师每一天的生活能够真正成为期待,过得有意义、有意思。
李桢校长指出,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校长要始终以同伴身份和他对话,帮他找到前进的路径和方向,给他技术上的指导,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校长必须具有学科话语权。同时,校长要想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就要善于给教师做减法,帮他找到一个关键事件并且持之以恒地做,而不要同时让他做很多事情。
湖北省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郭远林则通过“研究课题化、过程课程化、成果可视化、发展个性化”的“四化”举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林敏校长则建议,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校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如其所在学校通过创建教育创新工场,提供创新发展基金,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让教师既成为教科研的主导者,又是自身知识产权的享有者。目前,该校已经有十几个创新项目投入运营,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3. 以高品质阅读涵养师生的生命气象
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刘希娅校长提出,学校要让孩子在读书中了解世界。李镇西校长结合自身专业成长的经历指出,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发展,一定要实现专业阅读。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要让学生感到你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更多的来自专业阅读。他建议,教师一定要读所教学科领域顶尖级的特级教师的专著,一定要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世界级教育大师的著作,一定要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著作。叶翠微校长则指出,阅读是有不同层次和境界的,阅读文艺的、经典的、哲学的、思想的等不同层次的书籍,带来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也会引发不同的人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