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2018-07-16 02:00:10郭明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神学中世纪藏书

郭明玉,宋 丹

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取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它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内在结构的基本核心。课程内容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的安排具重要意义。

一、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大致分为理论课程和经验课程两类。理论课程包括四书五经、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以及语录讲义注疏等、历史典籍和诗词、实用技术。经验课程则体现在书院的学规和学风当中。(见表1)

表1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

(一)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宋代书院由于等级及学派渊源的不同,课程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中国古代书院讲求传道济民的课程目标而言,其基本的课程内容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四书”和“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宋代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儒家学说作为“为己之学”抑或人学,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树立儒家的伦常观念和完善人的内在道德品格,从而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遵循各种礼法规范,因而社会才能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1]。儒家的教育活动就是围绕这一核心课题展开的。

(二)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

不同学派的儒学家对于四书五经的研究侧重各有不同,他们的研究心得以谈话语录和注疏讲义的方式出现,这些著作也理所当然成为书院重要的课程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朱熹的著作,如《小学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等。

(三)历史典籍和诗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书的国度,诗赋是宋代书院主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主要以《诗经》和《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为教材。当时的理学大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与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课程内容中历史典籍必不可少,书院大师们更是极力主张经义与学史相结合,他们认为儒家经典可以“宣讲教化,敦励风俗”,实现“道明德立”“净冻名利之心”。加入历史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用技术

北宋教育家胡瑗首倡“分斋教学”,书院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世”两斋。“经义”斋的生徒学习儒家经典;“治世”斋则分科授徒,其课程内容包括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亟需的实用人才。

宋代书院的教学目的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学规中,如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以学规的形式提到:“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叫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退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这也成为书院经验课程的一部分,不难看出,宋代书院培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

拉丁文中“大学”(universitas)一词本意为“行会”“社团”“工会”之意,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也是带有行会组织性质的团体。早期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并不稳定,有以法律见长的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以医学见长的萨勒诺大学、以神学见长的巴黎大学等。后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也都相继建立。

13世纪以后,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才逐渐走向统一。基础课程通常是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在校学生修读完“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之后,可以取得文学学士学位[2]。当修习完哲学的全部课程以及“四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之后,学生可以取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就是专门学科的学习。由于中世纪大学的基本教育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见表2)

(一)文科课程内容

文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取得学士学位或者升入高年级的学科学习做准备。文科一般学制为6年,属于预科性质。这些课程不仅要提供升入高级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论辩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辨与逻辑推理能力。一般认为,文科课程主要包括“七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后来由于人们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又添上哲学一科。包括三大哲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

(二)法学课程内容

法学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法学学科满足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法学课程分为教会法和民法(罗马法)两大类,主要研习的基本教材包括有《民法大全》和《教会法大全》。

(三)医学课程内容

医学课程内容主要依附书本。医学院的课程主要是以罗马传统医学教材为主,经由阿拉伯人引进的东方医学也可以在学院里讲授,主要的教材包括阿拉伯人和希腊人的医学著作。从13世纪开始,影响最大的是阿维森纳的医学著作,此外,还有希波克拉底《箴言》、阿维森纳《医门的律例》、伊萨克·尤德《热症篇》和《饮食篇》、尼克劳斯《消毒述要》等。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有一定量的医学实践课程。

(四)神学课程内容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受基督教影响,其中尤以神学课程所受影响最大。神学是中世纪大学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在当时社会被冠以“一切科学的王冠”。神学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宗教信仰的培养,主要的教材有《圣经》、彼得伦巴得的《意见经》、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等[3]。学生在此研究基督教经典,以便日后成为善于言辩的神职人员。13世纪中期,神学研究在内容上走向了规范。到了后期,传统的“七艺”也逐渐被神学和基督教哲学所渗透。不过,纯粹的神学知识不是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鉴于神学知识的实用性比较低,学生也不会满足于在大学里仅仅获取神学知识,所以,神学知识都是以古希腊的“七艺”为基础进行穿凿附会。

三、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之比较

(一)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的共性

1.宗教思想的浸润。宋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朝廷的保护与崇尚之下发展飞快,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着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发扬。当时的书院讲学或多或少受到佛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宗教的研究成果,适时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体现在讲学的内容中,从而开创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新局面。宋代书院所传播的理学思想就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同时评判性地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而形成的。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中神学课程的内容直接来源于基督教教义及相关的其他内容,教材也来源于基督教。这与中世纪的社会生活与知识领域受教会以及宗教人士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课程内容浸透神学色彩。

2.人文精神的彰显。儒家文化的人文理想是追求圣贤与君子,重视人格的培养。宋代书院的教育目标更是处处彰显着人文精神,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课程内容在宋代书院得以传承和发扬,便是对人文精神内涵的阐释。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虽然在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但在后期却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反映在教育内容上就是主要以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为主要的教材[4],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希伯来语等一大批人文课程逐渐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课堂的主流[5]。

(二)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的差异

1.宋代书院推崇伦理美德,欧洲中世纪大学讲求科学理性。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推崇伦理美德,以德为先;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以理为先,追求科学理性。这种差异性源于二者教育目的的不同。宋代书院以培养德才兼备、治国安邦的人才为主要目的,其课程内容的设置强调人性的修养,这也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其本质内容是忠孝爱人的道德规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以德为先的课程内容正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体现。欧洲中世纪大学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课程内容的设置倾向于科学理性[6],许多以探求自然界与人类奥秘为内容的学科正在当时逐渐形成,并且逐步成主要课程内容之一[7]。

2.宋代书院教材丰富,欧洲中世纪大学教材相对匮乏。宋代书院的藏书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书院的三大事业分别是:藏书、供祭、讲学[8],藏书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更是我国古代藏书的一种重要形式,书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的四大支柱[9]。藏书事业的发展自然而然地确保了书院教材的丰富性,是其发展的坚实后盾。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材相对匮乏,当时还没有出现图书馆,加之书籍昂贵,教材很难满足需求。

猜你喜欢
神学中世纪藏书
中世纪城堡
中世纪欧洲艺术
家教世界(2022年4期)2022-03-23 03:50:28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珍惜每一本藏书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