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岩
2017年,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仍在继续,但是各个国家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且各自不同的困境,如美国的政治大戏不断挑战民众的底线,欧盟的岌岌可危以及难民问题依旧考验着欧洲各国的发展与选择等。2017年的中国正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虽然南海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我们,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举措的不断推进,足以吸引世界的目光,并使中国成为聚焦中心。
2017年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一年,“以文化自觉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回归传统文化”“以文化支撑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等口号相继提出,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不断强调文化本体复兴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何为文化自觉?何为文化自信?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概念的界定,都将成为中国文化界在新时代背景下谋求发展的基础与方向。作为艺术家主导的艺术创作既不可脱离所处的时代背景,又需在这一时代背景中拥有自己对事物的观察视角、表现方式的独特性和弘扬正能量的独立思考。
当代艺术是一个在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推演出来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因其语境的不同,对当代艺术的解释也大相径庭。作为本文的研究主体,对于当代艺术的界定至关重要。一方面,从时间性上来看,当代艺术是发生在今天的艺术,它最早出现也是为了与指向鲜明的“现代艺术”有所区分;另一方面,从内涵上来看,当代艺术是由具有开放的态度、普适价值观、明确的艺术观点、不受艺术形式的束缚、尝试艺术语言不断向外延展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行为等组成的。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从1979年9月的“星星画会”开始的,在前2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几乎打破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百年的发展脉络与风格样式,并对其进行了重新演绎。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才逐渐被官方所接纳,形成了既与西方接轨,又具有较强中国特色的艺术风貌。潘公凯曾在首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大会上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存在着‘现代性’与‘当代性’,具有‘后发达的现代性’特征”。 整体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渐渐寻找到了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方式,慢慢地脱离了“迷茫与焦虑”的时期,呈现出了逐步沉积、稳定发展的趋势。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以往对它的讨论方式也已经失效,观念、形式、判断标准、语境都已经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这几乎成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当代艺术不再作为不可变的静止的讨论对象出现,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求新的可能性,对当代艺术的讨论同时也是对它周围环境、背景、关系以及对其讨论的讨论。
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业界始终强调美术馆是当代艺术史的重要书写方式之一。在对当下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及面地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与思考。作为本文研究背景的展览馆与美术馆遍布中国各大城市,首先当然是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活跃的当代艺术舞台,每年有百余个当代艺术展览在这里进行,两座城市文化迥异,一南一北共同引领着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潮流与发展,其展览馆主要包括:北京的佩斯北京、尤伦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民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宋庄艺术区等。上海有上海当代艺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外滩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等。其次,作为本文研究背景的展览馆还包括拥有专业美术学院与艺术学院城市内的展览馆与美术馆,例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西湖当代美术馆;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的广州当代美术馆、红砖厂当代艺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高地当代艺术中心、久丽美术馆等;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的罗中立美术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原美术馆等;西安(西安美术学院)的西安当代艺术馆、曲江当代艺术馆等;武汉(湖北美术学院)的湖北美术馆、武汉当代艺术中心等;天津(天津美术学院)的天津当代艺术馆;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的四方当代美术馆、FFA当代艺术中心、先锋当代艺术中心等;成都(川音美术学院)的成都当代美术馆;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的左右当代艺术馆等。本文研究的背景还包括一些拥有活跃当代艺术气氛的展览馆与美术馆,例如:深圳的当代艺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
2017年,在中国这个活跃的艺术大舞台上,各类当代艺术展览一如既往地活跃,继续呈现出艺术主体多元与艺术形式多样的整体状态。本文尝试用以下分类对2017年的各类型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梳理与分析,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现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7年,全国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展览馆都相继推出了特色鲜明的年度巨献,这些展览往往占据了展馆最好的时间段与最长的展期,其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或批判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观众感召力与宣传力度。通过对这些“重头戏”的梳理与分析,不难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窥探一二。
要说2017年最火爆的当代艺术展览,当属在佩斯北京展出,且不断延长展期的“网红”展览“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5月20日-11月19日)。这个展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个展”或“联展”,而是400多名超级专家组成的跨学科艺术团体teamLab联合创作的一个艺术项目,成员也不仅仅包括艺术家、设计师,还包括数学家、网络工程师、程序员、建筑师和编辑等。teamLab通过前沿数字技术打造令感官体验混淆的迷宫世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观展习惯。利用实时运算技术与交互技术使作品在观看者行为的影响下产生变化,将作品从固有形态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模糊科技与艺术之间的边界,带给人们全新的浸没式体验。“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在北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票价不菲,但是场场爆满。由此可见跨界与包容的艺术可以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虽然不乏看热闹与赶潮流的现象,但一个当代艺术展览可以得到如此普遍的关注,确实是中国当代文化良性发展的反映与体现。
3月至7月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群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其中收录23位/组中外艺术家的作品,该展览立足反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现实境况,探讨“艺术”作为一种表现与活动的媒介,如何面对复杂而变化莫测的世界局势。“例外状态”这一抽象概念源于卡尔·施米特论述的延伸,指危机时刻被强制执行的一种政治境况,即社会已有的法律与规章制度被突然悬置或被某种临时状态所取代,并因此促成一种全新现实的形成。“普世价值观”的自由、平等与宽容在大规模枪击案、被僭越的法则的面前黯然失色。“例外状态”与“常态”之间所构成的辩证关系激发出艺术家们根植于全球化状况的“例外状态”。入世的当代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所处时期政治背景的反思,他们的作品就是战场上的武器,是最具立场的表态,也是时代赋予当代艺术最核心的力量及其价值体现。
2017年11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年度巨献“上海星空II”正式开幕,该展览延续了最初巫鸿策展的概念,立足美术馆自身以及所在地上海,放眼全球,集中展示上海艺术家以及与上海这座城市相关的最新当代艺术作品,试图通过展览的方式,不断记录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最当下、在地的姿态,持续增强当代艺术的丰富质感和吸引力。该展览共展出国内外22位/组艺术家的近50件新作,其艺术呈现形式横跨绘画、装置、雕塑、摄影、录像、表演等。当代艺术馆通过展览的方式增进美术馆与艺术家、美术馆与城市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植入到其当代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环境中去。
跨学科视野下的艺术与科技早已经成了最好的合作伙伴,对于政治文化环境的反思艺术家也从未间断过,通过美术馆书写地域性当代艺术史的方式继续发展,这些作为重头戏的展览不仅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下状态,更是指向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未来。
艺术家的个人展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展览形式,在这样的展览中,个体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独立的创作观念与思考态度。艺术家的“个展”不但是对个人艺术发展史的书写,同时也是构成中国当代语境下艺术多元并存状态的重要分子。通过对艺术家“个展”的解读,特别是通过分析艺术家创作观念与态度的变化,可以对当代文化的发展与潜在问题进行最直接的反思。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个展”有千余个,如此庞大数量的“个展”,也是当下艺术生态蓬勃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在这种状态下,重新审视与思考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展览之间的关系,也成了一种势在必行的时代拷问。
2017年10月,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方力钧的个人作品展“一个人的艺术史”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盛大开幕。方力钧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当代艺术家。该展览不仅展出了方力钧的代表性作品与照片,同时还以艺术家自述的方式描述其创作背后的点滴故事,力求呈现其全面的创作情境,还原艺术家的真实创作状态。该展览采用 “情境分析”的方法,理清艺术家与其创作情境之间的关系,继而揭示出情境的诸多因素是促成个体创作特殊性形成的原因。
2017年6月,当代艺术家、雕塑家展望的“个展”“展望:境像”在上海龙美术馆开幕,这是展望迄今为止最大的个人作品展览,该展览大致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展开,呈现了展望从艺20多年的创作历程,通过展示展望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回顾了他艺术创作观念与风格的变迁,这种变迁不是因偶发的灵感所至,而是一种必然性的进化史。这其中既有对固定艺术形式的思考(如雕塑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当代性转换。
当代艺术家尹秀珍最新“个展”“以终为始”于12月14日在佩斯北京开幕,这是尹秀珍时隔四年回北京后的一次全新亮相。这个“个展”试图对尹秀珍近些年创作背后的精神线索进行梳理。尹秀珍的艺术创作始终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反思,但是她展开的方式却是依托个体境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感性去捕捉当代社会主流氛围背后人们的迷失与不安的。尹秀珍作品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是一些日用消耗品与现成品,最常见的就是旧衣服,艺术家通过这些材料将个体感受与个体意志转换呈现为极具个性的视觉呈现。
2017年还有很多的艺术家“个展”值得关注。例如:上海外滩美术馆1月开幕的“不知天命”宋东个人作品展;上海于德耀美术馆2月开幕的“白影”周力个人作品展;北京798艺术工厂2月开幕的“想得美”娄申义个人作品展;北京空白空间2月开幕的“何翔宇”个人作品展;佩斯北京3月开幕的“肉身成道”隋建国个人作品展;北京民生美术馆3月开展的“无墙”沈远个人作品展;西安OCAT西安馆3月开幕的“西安笔记——废墟纪念”邓大非个人作品展;北京站台中国5月开幕的“许成”个人作品展;北京前波画廊7月开幕的“白日梦森林——邬建安的图像世界”艺术作品展;上海Mao Space展览馆6月开幕的“尴尬·间界”张钊瀛个人作品展;上海喜玛空间10月开幕的“异感”金锋个人作品展;上海亚洲当代艺术空间11月开幕的“介质标本”郑文昕个人作品展;上海龙美术馆12月开幕的“没有人替我看到”向京个人作品展等。众多当代艺术家的“个展”,是当代艺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个体艺术家当代语境下的诉说,也是当代艺术家群体对于当代文化的反思,从而形成了当代艺术家的集体发声。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中心舞台之一,近些年大批世界领域的当代艺术家都带着自己的重要作品或最新作品进入到了中国的当代美术馆进行展览与交流。中国的观众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直接与众多世界级当代艺术家相遇,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年有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带着自己的作品进入到中国这个崭新的当代艺术舞台,与观看者互动交流。
“比尔·维奥拉”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于2017年9月在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盛大开幕,这是国际著名当代艺术家、影像装置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回顾展。该展览共展出该艺术家30多年间创作的24件重要代表作品,围绕着作品还展出了该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手稿与图片等文献资料。比尔·维奥拉的艺术创作,关注对人类本质的拷问与哲学思辨,例如出生、死亡、情感等宏大主题。维奥拉一生钻研录像艺术,并以录像艺术作为其艺术观念传递的基本媒介,从而引发观众最原始的共鸣。录像艺术作为一门依赖时间流逝的视听艺术,给予观看者的体验方式非常接近其对日常生活的感知方式。维奥拉的作品运用最新的影像技术,采用传统的构图与色彩,以极坚定的观念表达,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时空流转、生命意识、真相与认知等问题上的共同反思。
11月4日安德烈斯·塞拉诺的个人作品展“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简介”在红砖美术馆开幕,这是艺术家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个人作品展。该展览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出发,共展出包括艺术家最新的系列作品“中国”(Made in China,2017)以及经典代表作品在内的当代艺术作品50余件。这位艺术家描述现实的视角冷静,具有鲜明的挑衅社会禁忌的批判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宗教、种族、暴力以及性的主题与象征,直接刺痛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标准。其策展人试图以展览的形式对这位饱受争议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讨论。
2017年12月17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了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在亚洲的首个“个展”“格物致新”。该展览共展出其24件装置艺术作品,年轻的艺术家柯维德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通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并对其进行拼接排列,从而拆解现代人类生活习以为常的现象,对表面上一成不变、不可动摇的现实提出质疑。该展览跳脱框架,格物以致新,对既有概念进行“再”想象、“再”思考、“再”提问,重新探究事物本质,在流动的思想中寻找闪动的灵光。
与此同时,2017年还有许多国外艺术家的联展举行。例如,5月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的“高压——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群展;9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艺术之观——德国当代艺术”群展;11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的“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等。
全球化的时代情境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这期间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机制被构筑,也开启了国际文化交流新的纪元。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中国这个当代艺术舞台上闪烁出了别样的光芒,这样的展览为中国的观看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文化空间的天门。
2017年在全国各类美术馆的展览中,总能见到一些以现代艺术时期重要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因为人们对这些展出的作品与艺术家都非常熟悉,因此这类展览一经推出,必然会引起轰动。今年最具代表性的展览当属5月7日至8月31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该展览共展出了51幅来自法国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西方现代经典绘画作品,所有作品都是首次在中国亮相。该展览通过库尔贝、莫奈、马蒂斯、毕加索、杜布菲、苏拉热等大师的真迹作品,从古典时期末期开始,走过现代,再走到当代,系统地梳理了欧洲一百多年的现代艺术发展脉络,从而让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变迁。这次展出的作品涵盖了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抒情主义和几何抽象主义等艺术运动及流派的作品。该展览吸引了众多的观看者,其中包括艺术专业的学子、艺术家以及艺术爱好者,同时也有大量的家长带着正处于艺术开蒙期的孩子一同观看该展览。毕竟像这样近距离观看与感知如此众多现代艺术作品的机会并不多。2017年其他外国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回顾展还有,7月在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的《复制时代》安迪沃霍尔艺术展等。
“双年展”这一源自西方的展览活动模式已经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根芽,并且汲取多方营养快速生长。这些双年展大多以城市名作为命名元素,这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高度与艺术气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下,每年有二三十个各式各样的双年展涌出,良莠不齐,但生生不息。
2017年各类双年展的势头依然不减,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它们努力在主题与形式上探索新的可能。2016年11月开幕并延续到2017年3月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主展馆设在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由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担任,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共有92位/组艺术家参展,展览规模广阔、脉络通达并精细。10月28日,首届安仁双年展于成都安仁镇开幕,该双年展总策展人为吕澎,主题为“今日之往昔”,140余位国内外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参加了本次双年展。9月24日,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本届主题为“丝路与世界文明”,各国参展艺术家共567人,参展作品共计601件。11月3日,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本届主题为“非常·现场——‘一带一路’的视觉诠释”,该展览共展出来自15个国家的80位艺术家的184件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油画、雕塑、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12月15日第七届深圳双年展开幕,本节双年展的主题依然围绕着“城市/建筑”展开,秉承对南头古城保护与重生的城市设计思路,梳理出一条空间改造和展览植入高度吻合的叙事主线。
翻开中国美术史和世界艺术史,从性别观念来看,“女性”在最初往往是作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对象的,她们出现在艺术史的各类经典作品之中。而女性艺术,作为一种立场、一种角度,自出现后,一直以一种弱势群体的状态呈现。社会男权意识的根深蒂固,所造成的男性为主导女性为辅助的社会发展模式,也是其“非主流”状态形成的原因。女性艺术从集体叙事到专注个体体验,并试图超越本质主义性别理论的局限,在这种发展脉络中,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作品。女性对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敏感度与敏锐悟性,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也往往呈现出细腻的情感叙事与视觉表达。如今,女性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力量贡献者,在艺术领域中,也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中国去性别化的意识才刚刚开始萌发,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只要有女性艺术家的主题展览存在,真正的平等就还没有实现。
4月8日,“2017我们一起聊聊女人‘画语权'”展览在北京宋庄海度艺术俱乐部开幕,该展览集中了38位优秀女性艺术家的38种女性艺术创作表达方式,38类不同风格的女性作品呈现。该展览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展示,充分体现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独特感知。该展览以“观念、身份、时间主义、女权……”等话题为中心,并且通过女性艺术的创作与个性化语言,让社会与更多的人去感知她们的创作过程与观念。
3月4日上午,“清风三月——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该展览邀请18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女性艺术家,以“架上绘画”、“影像多媒体”和“雕塑装置”等三个版块来呈现她们的作品,每个版块设置不同的主题。“架上绘画”版块以“迷·语”为主题,展出刘虹、闫平等八位艺术家的作品,表达艺术家在精神体验上的多元质感与绘画表达上的大胆创新;“影像多媒体”版块以“境·象”为主题,展出储楚等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凸显新媒介在艺术表达中给人们带来的新体验以及其与传统艺术迥然有别的创作观念;“雕塑装置”版块以“场·域”为主题,展出朱智伟等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其关注进行语言媒介方面的学术思考与文化意识建构。
2017年以女性艺术家展览命名的展览还有:3月在北京宋庄恩来美术馆开幕的“朵儿芬芳——2017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展”;3月在北京炎黄美术馆开幕的“逸香盈素——2017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6月在北京宋庄树美术馆开幕的“2017红·当代油画女性艺术家作品展”;7月在上海狮语画廊开幕的“锵锵2017”四位女艺术家联展”等。
无论在什么年代,人类发展的希望都永远凝聚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成长的新一代,生活似乎给予他们沉淀与消化的时间太少,世界瞬息万变,由此他们语境中的生活、关系、逻辑、空间以及时间都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青年艺术家在面对当下多元、速食、消费的文化环境时的反应与思考,促使其形成了独立的表达方式,其看似毫无关联甚至有些无厘头的作品之间却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
2017年各类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储备力量,其确实呈现出了比前辈艺术家更包容、更轻松、更宽泛、更多样、更在地的艺术气质,形式已经不再是问题,对叙述方式的探索成为全新的思考与方向,继而呈现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社会景观。如“中国青年艺术家奖——2017年入围艺术家联展”4月在北京艺术8开幕,其展览主题分为三部分:“事情”、“是这样的”以及“事情是这样的”。该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曹雨、胡尹萍、张如怡等三位艺术家作品的共性是都擅长制造一种“情境”,而他们的作品所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一个环节,完整的作品还包括作品之外那些看不到的东西,从而传达了青年一代艺术家特有的叙述方式。其他青年艺术展览还包括8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的“破折号——2017年度‘青年艺术100’”展览;2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东方物语——亚洲青年艺术邀请展”;3月在南京金鹰当代艺术空间开幕的“REMIX南京青年艺术家群展”;3月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开幕的“三个屋子——青年媒体艺术家国际巡展”;4月在北京掩体空间开幕的“临时生效”10位青年艺术家的协商展;6月在广州广东美术馆开幕的“视态之问——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与在地经验”展览;6月在上海喜玛空间开幕的“半截门——青年艺术家联展”;9月在重庆轻艺术空间开幕的“经验魔方——青年艺术家联展”;10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的“‘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