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南楚雄师范学院教师,曾任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副校长,云南省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云南省高考专家指导组成员,云南省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组组长,获得过昆明市高三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学科竞赛辅导一等奖。
26年前,刚过弱冠之年的江忠东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远走他乡置身千里之外的彩云之南,如今在“春城”昆明已成为一位声名远播、教有所长的人民教师。
江西信丰小江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南方小镇,江忠东就出生在这里。江忠东的父亲是信丰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学教师,深受左邻右舍的敬重。因为父亲的影响,江忠东自幼便萌生了当老师的念头。上学之后,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和陈建功的故事时时激励着他,江忠东盼望着将来有一天能够去大学任教。
可高考填报志愿时,江忠东却鬼使神差地听从家里一位长辈的意见,没有报考师范而选择了医学专业。正当他的人生轨迹即将远离教育行业的时候,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又把他拉了回来。因为当时地方师范院校优先录取,江忠东被调剂到赣南师范学院,学起了师范专业。大学毕业后,江忠东放弃了去政府任职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母校江西省信丰中学,做一名普通的老师。在他的心中,成为一名老师是人生最高的职业理想。
回想起20多年前的这个决定,江忠东说:“鲁迅认为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当时血气方刚的我便认定当老师也可以‘救治’人的精神。”
1996年,江忠东带着满腔热情回到母校,在信丰中学高中部任教。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初出茅庐的江忠东凭借着一股子拼劲,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上面。1999年,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作为班主任,江忠东在小县城里崭露头角,荣誉纷至沓来。在信丰中学的8年时间里,江忠东教学成绩优异,创立的“三维教学法”还获得了信丰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正当小有成就的江忠东沉浸在自我满足的时候,一次外出学习考察让他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那年暑假,学校组织去上海考察学习,江忠东与一行老师参观、考察了上海的许多名校,和当地老师们交流取经。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江忠东发现了自身的差距,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带着巨大的冲击和落差,江忠东回到了县城,但心中却萌发了决意到外面的世界提升自己的想法。
2003年,江忠东先后来到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一些中学名校去应聘,几乎都被录用,可因为人员编制因素没有成行。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云南昆明市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规定优秀的人才可以重新建档,不必办理调动手续。江忠东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的全国招考,并以第一名的身份被“引进”。
同年9月,江忠东开始了官渡区第二中学的执教生涯,他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2003级八班的班主任。如同当年在信丰中学一样,来到彩云之南的江忠东再次收获荣耀与辉煌。
2006年高考,他所教两个班的数学平均分达到117.5分,位列昆明市第一名。八班各科成绩名列官渡区第一,被评为昆明市“先进班集体”。
2007年,云南省进入第八轮“新课改”。为了吃透、把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江忠东不仅深入“课改”试验区考察学习,而且加入了昆明市首批“名师工作室”,并牵头组建了由部分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昆明市数学课改研修共同体”,对“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开展专题研究。在此期间,他认真研究了“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学方法(如洋思模式、昌乐二中模式等),在对这些教法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对“三维教学法”进行创新性改进的基础上,研创了“六环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六环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由“导学”“精讲”“讨论”“展示”“质疑”“检测”六个主要教学环节组成,充分发挥了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效率,先后获得昆明市教育科学院课题研究“良好”等级和云南省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除了教学、课改之外,江忠东还积极开展学校品牌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2014年,江忠东主持了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合作的“特色与品牌学校”创建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和分层座谈的方式,汇总全校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将“特色与品牌”创建项目定位为“活力学校”,并设计了四个子项目加以落实:一是“两人”项目,即推进人文建设和人本管理;二是“两课”项目,即建设活力课程和活力课堂;三是“两教”项目,即培育特长教师和特色教研;四是“三自”项目,即实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和自信发展。通过项目创建,大大提升了官渡二中的办学品质,给学校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在云南昆明官渡二中,江忠东先后担任学校教研组长、政教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教学副校长等职,多次被评为省、市、区高考指导专家,2005年获得昆明市首届高三复习课比赛特等奖和全国数学联赛指导教师一等奖,2016年和2017年被聘为云南省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组组长。
拥有多年丰富的指导高考备考经验的江忠东,带领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许多后进的学生在他的教育和帮助之下,从消极走向积极,学业突飞猛进,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季宇是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时编入江忠东所带班级的,高一学习成绩总平均分名列全年级末位,自觉升学无望,他便“破罐子破摔”。周一至周五,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周末则整天躲在网吧里打游戏。鉴于他的情况,江忠东在与家长深入沟通并取得信任和支持后,采用“三步走”的策略转化他:首先,通过课堂巡查和周末家访的方式,防止他上课睡大觉和周末进网吧;其次,要求季宇每天早上8点前交学习计划,每天晚上10点前交学习总结,每周主攻一门学科,依次找到学习的感觉和信心;最后,江忠东利用周六上午的时间,从梳理知识体系、训练计算能力、整合数学模型入手,对他进行数学义务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季宇被江忠东的决心和坚持感动了,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第二年参加高考,总分竟然达到618分。
江忠东给学生上课
这样的例子,在江忠东的教学生涯中数不胜数。作为高考指导专家,他在四川、深圳、云南等地举办高考讲座几十场,对于应试、对于高考江忠东有他独到的看法。
他说:“对国家来说,高考是选拔人才、保持社会活力和公平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高考是检阅学习效果、展示学习潜能和获得发展机会的最佳平台。现在,大家痛批‘高考’。我认为,高考本身没有错,错在人们扭曲了高考制度的初衷和功能以及自己对待高考的心态。诚然,高考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改革创新。”
江忠东当年舍杏林而入杏坛,没有成为医生却当上了教师。但当记者问起他对于教育的见解时,他却从医学的角度出发阐释:“教育之道应为‘中医’而非‘西医’。”在他看来,教育不必苛求“药到病除”,但须做到“对症下药”;不能局限于“治标”,应该立足于“治本”;决不可因为“得智易,养德难”,就热衷于给应试教育“打鸡血”,而不愿意对素质教育“下功夫”。
他认为当下中国的教育,有重“智”轻“德”之嫌。从家长的层面看,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精神和品德的形成,把家庭教育挤压成纯智育;从学校的层面看,“智育”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而“德育”无具体的评价标准;从社会的层面看,只认学历不认能力、只看成绩不看品德的现象依然存在。
作为一名教师,江忠东用他的实践和行动努力改变当下的教育生态,在他的心目中,好老师一定是“追求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的这样一个人,因为教书和育人永远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