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幸芳
▲ 杭州迈入拥江发展时代 刘柏良/摄
沿丝绸之路,可寻丝路文化。而沿诗词之路,则可赏潮水大观,悟诗词之美,扬钱塘江潮精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有太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曾留给西湖,如同它广为人知的美景一般。在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在钱塘江时代向“拥江发展”的今天,有关钱塘江的诗词之美也该如同西湖一样,沉淀在来往人的心田,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里。
打造一条钱塘江的诗词之路,其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创造性发展。早在今年的1月25日,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袁家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近期,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要打造钱塘江唐诗之路。具体的做法是,以“隐居山水”为主题,整理发掘张若虚等126位著名诗人游历行迹,重现《春江花月夜》等500余首山水诗中场景,围绕千岛湖核心区块,以及“新安江-富春江”轴线,建设九姓渔村文化综合体、新安江5A景区创建等项目,保护开发沿途摩崖石刻等文物遗迹,构建集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民俗、美食于一体的精品人文旅游路线。
① 钱江新城与钱江世纪城隔江相望 吴海平/摄
② 霞染富春江 杨平儿/摄
③ 富阳龙门古镇 陈跃书/摄
对于杭州而言,再现钱塘江诗词之路,是对“拥江发展”战略文化带的深化。“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就是一条以钱塘江沿线为主体,以数千年来积淀下的诗词文化为纽带,充满诗情画意、彰显吴越风情的精品人文旅游路线。”杭州市拥江办副主任,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郑翰献说,“它将成为杭州‘拥江发展魅力文化带’上的一张‘金名片’。”
古往今来,钱塘潮的壮阔其实让无数的文人骚客献上过墨宝。孟浩然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让潮水的雄奇伟丽一下走到了我们眼前。李白的“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尽显潮水激荡的宏阔之势。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生动地描绘了潮涨得奔腾急遽,潮退得触山撞击的情形。李阔的“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秋色下壮观的潮水奔腾如何万军千马。而“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是白居易认为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的一则重要无比的缘由……
潮涌潮落,雄壮而壮丽的奇观是钱塘江诗词文化瑰宝。而若吟着千古传诵的诗词,寻游于文人的足迹,重新审视诗词之美与钱塘江诗词之路的文化意义已经开始流淌。不过遗憾的是,郑翰献认为:“目前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缺少对诗词资料的系统整合,缺少一张图来进行整体谋划,缺少整体统筹协调。”比如,今年4月份,桐庐发布了“唐诗西路景观带”;义桥把渔浦作为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谋划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建设工程;建德乾潭把一个旅游项目作为“浙西唐诗小镇”来打造;钱江世纪公园展示一部分江堤等。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钱塘江诗词之路的打造,可以与现在杭州扎实推进的拥江发展战略、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综合整治、古镇保护、乡村振兴、综保工程、之江文化带建设、绿道建设等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可以说是,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意义重大。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北宋初年,著名词人潘阆在观潮盛况中写下这样一行词,从钱塘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出发,赞美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弄潮儿勇立潮头,这也是钱塘江潮文化的精髓。潮水奔流,城市的发展也要奔竞不息。
美国现代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标记城市人文涵养的独特标记,也将为城市在新一轮的创新竞争中提供不竭的资源。钱塘江文化之路的梳理和重现,也是再次对这种勇立潮头的潮精神的审视和发扬光大。
策划:叶彬松
绘图:吕 山
① 钱塘潮涌 徐晖/摄
② 建德新安江畔晨练的市民 韩盛/摄
未来,钱塘江诗词之路的重点在于做好“ 十个一”:一是组织一次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专家研讨会;二是出台一个《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实施意见》;三是描绘一张《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导图》;四是出版一套钱塘江文化诗词集;五是组织一次创作雅集;六是谱写一首《钱塘江》歌曲;七是创作一台《钱塘弄潮儿》歌舞剧;八是创作一本《跟着诗词去旅行》书籍;九是组织一个诗词大会;十是进行一次“诗词小镇”授牌。
“钱塘江诗词之路是包容开放的,需要对钱塘江文化、诗词文化有深厚研究的专家共同参与”,郑翰献认为在打造钱塘江诗词之路中,文化传承是核心,因此设立一个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专家智库就很有必要。让钱塘江诗词之路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流一样,让文化孕育新的文化,让城市的潮精神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