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益 模
提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破解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更加呼唤伟大精神的引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与长征过程中孕育的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为核心的长征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历史、文化、人民、地域、发展等维度将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作比较研究,指出两者的同源异流、同核异形、同质异量、同域异意、同向异径,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丰富历史理论内涵的再挖掘,同时更是让我们充分认识革命精神对于激励共产党人秉承初心使命,凝心聚力,奋勇前进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当前,我国整体上处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体制改革整体突破攻坚、现代化转型爬坡过坎、发展中大国和平崛起、全面惩治腐败的关键时期,时代的大潮呼唤精神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运用多维度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进行再剖析、再审视、再探究,突出两者的同源性、同核性、同质性、同域性,同向性,亦指出两者的差异性,期求为更好地弘扬党的革命精神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变革的时代更加呼唤伟大精神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扬帆起航之地,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危机走向转机、从困境走向胜利、从沉沦走向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伟大历史事件。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同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敢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与长征过程中孕育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对比、再研究,颇具历史和现实意义。
红船精神诞生于1921年的中共“一大”,长征精神产生于1934-1936年的长征,世易时移,现在和将来继续弘扬,是否有必要呢?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体制改革需要整体突破攻坚、现代化转型更需爬坡过坎、大国崛起面临新的挑战、腐败治理刻不容缓。也就是说,今天国内外情况,党员队伍情况和党的历史任务,与产生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但无论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迫切呼唤精神动力。在党的革命精神中,建党之初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与党实现战略转移时体现出来的精神必然能够焕发出时代的魅力,指引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观察和研究一个政党,可以从横向的比较视角、纵向的时空跨度,整体性的、全方位360°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等等方面进行例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她既具备现代政党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其存在和发展注定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综观研究方法,文章选取从历史、文化、人民、地域、发展五个维度,将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进行比较研究,目的不仅在于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丰富的历史内涵再学习、再挖掘,更是让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充分认识到革命精神对于改革攻坚克难中凝聚共识,强化思想引领的时代意义。
历史,给了我们观察事物最广阔的纵深度。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坐标轴上,红船精神立定了起点,因长征而镌刻耀眼标注的长征精神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从历史的维度来分析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有助于我们把握两者在历史时空中的地位,更好地“以史为镜”,增强信心,引领未来。
1.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的“昨天”: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的红船扬帆起航,历经井冈山的炮火硝烟,跋涉万里长征的惊险山河,阅历延安的峥嵘岁月,由最初带领人民进行革命的党发展到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和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九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曲曲激荡的赞歌,一场场伟大的斗争,赢得了历史的选择,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都根植于中国大地,都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同属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一整体,可谓是“同源”。
2.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的“今天”:首创、奋斗、奉献等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展现出来的是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的执着与韧劲,是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勇气与冲劲,是善于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干劲。依靠鲜血、汗水、泪水,充满着付出和收获、曲折和胜利、苦难和辉煌的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是激励着党员、干部在改革攻坚期深水区,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斗争,勇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理想信念。红船精神,更加凸显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是党的先进性之源,是其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价值追求的基础;长征精神,凸显的“信心”,指引我们战胜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是红船精神这一源头的延伸。由此,可谓是“异流”。
3.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的“明天”:回首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展望未来,乘风破浪会有时。尽管造就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那种漫天风雨的时代已经远去,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给中国共产党在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道路上增添了精神动力,他们时刻鞭策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锐意创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他们时刻警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补钙壮骨,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们时刻告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倾听回应落实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新的长征路已然开始,红船也定会乘风破浪,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脚扎根、逐渐成长、快速发展、长期执政,离不开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与滋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等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弘扬的精神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革命精神,他们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即两者“同核”。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历经九十多年风雨历程的大党,其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就是其作为一个政党自身文化积淀、形成、构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主要是指其具有的为党内外所普遍认同观念体系的统一体(包括意识形态、制度规范、行为准则、行为作风等)。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形态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政党文化内涵。建党之初,我们重视思想建党,政党文化形态主要就表现为敢为人先、理想坚定、百折不挠、忠诚为民等,长征途中,我们重视对党员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培养共产党人对革命的信心、信念,革命的乐观主义等,从这个角度看,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在政党文化形态表现上是有差异的,即“异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无论时代怎样变幻,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历史之舟顺利前行的奔腾之水。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中,最核心的理念还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同志在就职履新总书记时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人民性,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中,为人民担当的治国理念更是摆在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58名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党员发展到8944.7万党员(截至2017年底),靠的就是人民的支持与推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饱尝艰难困苦,最终开创一篇新天地,靠的是人民的信任与帮扶。红船精神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可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同质性——人民性。
如果说建党之初,部分成员对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道路、所奉行的主义、所憧憬的未来还心存疑虑,那么,在长征这场历史性的战略转移、这段大浪淘沙的征程中,则更加考验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血浓于水、是否鱼水情深。而且经过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的火种进一步撒向了千家万户,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红船起航的中国共产党,经过苏区建政、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无论是在军民数量上,还是思想力量上都更加的强大,在人民心中的分量也更加厚重与值得信赖。从这个角度来看,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有着“量”的差异。
相比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地名”、“地域”而命名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在地域的维度上呈现出“同域”的特征,“红船”、“长征”两者都不是地名、地标,以其命名呈现出“非地域性”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地标中,红船精神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的基础”,长征精神则表现为“革命的英雄主义恢弘篇章”,两者从时间上来说是前赴后继,空间上,两者的空间广度比以地域命名的革命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更为广阔,都体现出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依靠人民、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
用“红船”来命名建党精神,从表面上看,意指此种精神是在“红船”这一物体上产生的,从深层次看,实则寓意着从红船起航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天生与人民群众是“舟水关系”,当然,红色也代表着胜利、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光明的前途,可以说“红船”见证了党的创建,引领着党的方向,拉开了民族复兴的蓝图。两万五千里长征,是理想信念的远征,是唤醒民众的远征,是开创新局的远征,铸就的精神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表现出勇往直前、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表现出无私无畏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推翻压在头上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期待早日实现民族独立,翻身做主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共同梦想,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铸就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必然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国强民富。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在价值追求、目标指向上也是高度吻合的。当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政党的转型,都要求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好、传承好。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更加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也应该坚信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必将与时代共舞。
当中国共产党经历97年的沧桑巨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逐步发展壮大到成熟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尤其是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时,在发展的视角上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无论是中国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事业,都要强调其“源”的地位和作用,固本强根,强调其引领作用;“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②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故而长征精神在新时期更多的是激励我们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新长征路上依旧保持好优良的作风,吃苦耐劳,勇于攀登,克己奉公,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多维度视域来分析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归根结底还是要将这两者内在的价值彰显出来,倘若从价值的生成与价值涵量的角度来看,要实现两者的价值,需要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紧密地相结合,价值主体在实践中围绕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价值意蕴将两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作为价值客体,要体现其价值离不开价值主体的推动与联结。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高等动物,是有理性维度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内蕴崇高的理想信念,它促使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它,进一步解构它,以完成其“乌托邦的使命”,而这种“乌托邦的使命”又赋予主体新的正能量。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的那样“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的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倘若没有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为代表建构的“意义世界”,人必定是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精神并非“外在物”、“舶来品”,而是人本质上所具备的内在物。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内化于心的价值实践中,就必须要把价值主体(人)的真实情感调动起来,不仅要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要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情感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增进人民群众对精神价值的情感认可,真正将这种精神价值内化于心,以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内化于心是价值主体从人的本质出发去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精神内涵烙印在内心灵魂最深处,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者都作为价值客体,其本身是以一种潜能而存在的,他们需要通过价值主体的具体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在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实践路径上,不仅要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内化于心,而且要将两者外化于行。即价值主体在能动地、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通过鲜活的事件体现出“首创、奋斗、奉献”等红船精神的基本理念以及长征精神“理想信念高于天”的核心要义。而主体改造世界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和实现的,因而,两者价值的体现就是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来完成的。由于价值主体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因而将这两者的价值理念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价值主体层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也是有区别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外化于行,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一种科学的价值观的问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要善于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科学执政,在转变发展思路上,要敢于除旧立新,勇于探索,做创新发展事业的引领者;在转变作风上,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做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者;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时,要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领航者。对于群众来说则是要在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艰苦奋斗、再创佳绩。随着社会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面对多元价值的“利诱”,现时代中,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性信仰,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腐蚀,自觉弘扬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实现民族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脚踏实地,筑牢初心、继续前进。
一条小船,走出一个大党,一段长征,铸就了中国革命新的恢弘篇章,历史有力地回答了长征精神与红船精神的一脉相承,共同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船精神与长征精神同质、同源、同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出的特定时代精神形态,但两者精神中最核心的莫过于“敢叫日月换新天”、“理想信念高于天”。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就是要将两者的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政党的文化自信,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