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融合与革新: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

2018-07-16 09:34
观察与思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传统媒体哲学

佘 红 艳

提 要:较之于传统媒体,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和文化场域,消解了传统哲学传播的“受众”概念,重构了哲学理论传播的传统格局。与此同时,新媒体也赋予了哲学形态的可塑性和多元化,即新媒体与哲学大众化在动能和张力中实现了融合与再平衡。基于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实现哲学大众化传播的路径革新,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构建适应“新的大众”的话语体系,遵循哲学大众化特有的逻辑与规律。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抽象性。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到: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7日。这一讲话内容,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指导。

哲学大众化,从本质上讲,即哲学要为大众说话,代表大众的利益和诉求,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武器,只有大众化的哲学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曾经一度,哲学出现了疏离大众化的倾向,似乎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 (如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时代的传播方式与理念,带来了整个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也给以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新媒体语境下,探索和优化哲学大众化的传播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对传统哲学大众化的消解与重构

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主要指的是数字化的媒体形态,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涵盖所有人际间的信息传播媒介,“微传播”成为其主要的传播方式。①吴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新媒体形成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场域,并从“受众”、传播格局两个方面,对传统哲学理论大众化传播进行着消解与重构。

(一)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哲学传播的“受众”概念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哲学传播模式和传播环境,产生了新式的大众交流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即“受众”)是界限分明的单维关系,在新媒体语境下,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受众/用户创造内容”成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即新媒体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的是直接而又多维的联系。其突出特点便是它的消解力量:它消解了传统意义上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间的边界,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边界,甚至消解了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个体之间的边界。新媒体具有跨时空性和交互性,将传统的“受众”概念,转化成了“无处不在的作者”。新媒体使人们获得了用虚拟的身份发表自由言论的平台,这里没有所谓的“终极”与“权威”。②周静:《哲学视野下新媒体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在这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中,哲学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一点到多点”,变为了“多点到多点”,“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每个参与者几乎都拥有对等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二)新媒体打破了哲学理论传播的传统格局

新媒体对大众文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变化,首先使部分精英对哲学的掌控部分失效。因为受众在新媒体中对哲学思想自由而广泛的探讨,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昔日哲学精英权威的丧失,同时,由于受众自主性的增强,传统哲学经典作品的价值也开始 “位移”。“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是媒体与其他媒体之间不断参照、传译、转录、拼接而成的‘超真实’‘超文本’的媒体语境。一个‘模拟’组合的‘数码复制’世界,这种复制和再复制似的世界走向我们时,变得主观而疏离。”③秦后彬:《消解与拟像——新媒体的哲学意义思考》,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第15页。在互动开放、立体多维的文化传播场域,传统哲学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彻底的转型,主流的传播形态发生了位移,传统哲学理论价值观遭到了质疑。当然,这种位移与转变并不是一种零和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现代世界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全新的哲学视角,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价值结构与功能会得以重塑,从而使我们在新时代中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哲学经典。

二、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的融合与再平衡

在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在消解与重构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一是,发展动能十足,张力凸显;二是,可塑性强,多方融合;三是,双向互动,平衡发展。

(一)哲学大众化有其固有的动能和张力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代问题,并进一步指导人们解决问题。哲学源自于生活,最具生命力的哲学体系是源自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哲学理论如果不能满足这个国家人们的现实需要,不能以“思维着的头脑”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揭示出来、表达出来,哲学大众化便无法实现。可见,哲学大众化有着深厚的源自于生活的内驱动能。哲学能否实现“大众化”,取决于它能否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洞见,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从一种“自发”的生存状态进入到“自觉自为”的状态,最终找到“人生的最高支点”从而使人们拥有了“安身立命之本”。①李兵:《在张力与平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云南理论网,2015年8月10日。要实现大众化,哲学必须回答新的时代问题,做出新的概括,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哲学大众化因其普及性、广泛性,尤其是借助于新媒体带来的互动性、自主性,往往能引领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形成社会风尚,因而使其具有强大的张力。

(二)新媒体赋予哲学形态以可塑性或融合性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哲学形态受制于其传播方式、产生方式,以线性、单向特征进行传播,因而其形态是静止、单一的,是没有可塑性或融合性的。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机制,即哲学理论传播者拥有了“自由意见”平台,也因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同参与,使得哲学形态在其传播过程中获得了革命性的变化,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可塑性和多元化。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以其“数字化”的核心内涵,使传统的哲学理论的传播边界大大拓展。微信、微博、播客等各种新媒体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哲学理论的传播者,相较以往的书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这完全是一个颠覆式的改变,传播边界在多媒体的融合、群体间的融合以及不同时空的融合中,从接触点向接触面转变,逐渐消解。

(三)新媒体与哲学大众化的再平衡

一方面,新媒体有效推动了哲学大众化的进程。新的媒介中,信息发布操作简单,及时性更强,通过网络形式,将哲学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以更加简单、便捷的方式被人们接受,也更加方便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间的互动及意见征集,也能增进不同人群间的交流,提高哲学大众化理论传播的速度和时效性。同时,新媒体为哲学大众化提供了丰富的感官感受,激发受众兴趣,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更好地认知哲学思想,加速哲学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哲学大众化有力地促进新媒体的发展。哲学大众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使新媒体人能以一种更加辩证、更具创新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开发运用更受大众喜爱的新媒介,及时高效的传播哲学理论,以促使大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哲学理论从大众出发,再重新回到大众之中,一定程度上符合新媒体的发展需求,促进了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积极作用的发挥。新媒体完全融入到哲学大众化之中,实现了哲学理论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身份互置,再次实现新媒体和哲学大众化的平衡发展。

三、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困境与革新

在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因“新受众”的主体性、个性化以及传播随意性等特点的出现,导致在传播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发展困境。面对困境,唯有革新,才能创造一个哲学大众化的崭新局面。

(一)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困境

一是理论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快、短、精,在信息传播中为了做到实时更新,缺乏像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哲学理论传播的制作周期、内容的严格审查和控制,难免会在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和随意的个人传播时出现不准确的情况。同时,新媒体为了符合新的大众的特点和习惯,在推动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进行删减或者节选,导致大众接收到的只是比较零碎的、不成体系的信息。这些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很难形成完整的理论,因此很难被有效地用来指导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在新媒体中,有时还会掺杂过量、不明确的信息,使得大众在接受哲学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时受阻。

二是理论庸俗化的问题。传统媒体在哲学理论信息发布时,需要考虑到意识形态、发布形式、特定接受者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其信息内容有着系统性、严谨性以及权威性。但新媒体中,存在着越来越多带有“主人翁意识”的“无处不在的作者”,而这些作者水平又参差不齐,因而难免会有部分作者放弃底线原则,一味地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娱乐兴趣”,博取“市场眼球”,从而势必会呈现出一些庸俗甚至低俗的传播内容,从而影响哲学大众化的进程。比如当今的各种新兴网络平台,对信息的传播基本都是经过运营商的筛选、处理,而若纯粹传播哲学理论,即使是在专业的学习平台也难免会受到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冲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正确地将哲学通俗化而非庸俗化,是哲学大众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是传播掌控难的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者是行政体制内的传播主体,也是哲学大众化过程中的“把关人”,有着天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但是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流动加快,从“点对面”到“点对点”的“去中心化”、“去终极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渐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主导地位及其权威性,消解主流思想的影响力。同时,由于新媒体本身具有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在宣传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时,存在内容不准确、信息虚假、表达错误的情况,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该有的真理性及其公信力,增大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掌控的难度。

显然,理论碎片化,不利于哲学理论的完整传播;理论庸俗化,有损于哲学理论的高雅与尊严;理论传播失控,不利于主流哲学思想的宣传。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哲学思想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需要予以革新。

(二)哲学大众化传播的革新

根据新媒体语境下哲学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和实现哲学大众化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规律三方面来进行革新。

1.在传播内容上,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哲学大众化的方法论基础。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大众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者始终承担着重要的“把关人”和“引领者”的角色职责,如果放任新媒体对哲学理论的无序传播,势必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危机,也会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和理论权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理论性和完整的系统性,新媒体语境下推进哲学大众化,既要发挥传统媒体传播的优势,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性、权威性,充分凸显其“核心”、引领作用,又要适应新的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要求,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点,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感知、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始终面向大众、代表大众、服务大众,才会在新媒体背景下生机盎然,充满生命力。

2.在传播方式上,构建适应“新的大众”的话语体系

哲学是“智慧”之学,贵在“智深慧远”、深奥莫测。但对哲学理论的表述,如果仍然采用高深晦涩的语言,那显然是远离大众的哲学,不是高明的哲学。与之相反,真正高明的哲学一定是“接地气”的,一定是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最高深的道理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便在曾被称为“救命之书”的《大众哲学》中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大众哲学》,在哲学大众化中谱写了重要的里程碑式序曲。与延安时期的“大众”相比,“新的大众”已经大不相同,新时代迫切需要构建适应“新的大众”特点和需求的,“语言内容生活化”、“语言形式通俗化”、“语言表达科学化”、“语言传播精准化”的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

第一,语言内容生活化。要实现哲学大众化,首先必须从内容的大众化去着手,而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必须让哲学贴近我们的生活,实现哲学语言内容的生活化。作为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大众哲学》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打开这门书,很快就能被目录中如“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等如此贴近人们生活的的标题所吸引,自然也就勾起了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文字通俗易懂,比喻巧妙恰当,既提高了大众对进一步学习哲学、主动参与到哲学的思考中来的兴趣,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哲学思想,堪称是一部哲学大众化的典范之作。

第二,语言形式通俗化。哲学大众化,话语表达必须通俗化。列宁曾经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页。可见,通俗化的哲学未必会走向庸俗。适当运用通俗、浅显、易懂的语言无疑成为实现哲学大众化最好的方式。习近平同志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生态文明哲学内涵,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阐述了制度反腐的核心思想,这就是把高深的哲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典范。深奥哲学用通俗语言表达,就更加容易使大众接受并践行。在网络化时代,网络语言花样翻新,我们只有掌握好网络语言自身的特征和魅力,才能运用通俗形象和多样化的网络语言来完成“哲学大众化”,使大众自觉地接受“理论的征服”。

第三,语言表达科学化。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不同于言语,它应该包含一定的思想内容,并且不是一个纯粹的言词问题。新媒体与哲学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大众的关注而放弃哲学本身的严谨性和理论原则。哲学思想及理论的传播,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大众化名义,忽视承载哲学思想内容的语言本身所特有的规范性,哲学的语言表达尤其要注重科学、严谨。

第四,语言传播精准化。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从“新的大众”维度来看,这个彻底,就是彻底地掌握受众这个根本。列宁在《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中就曾强调指出:“必须学会采取特别耐心和谨慎的态度,以便能够了解每个阶层、每个行业等等的群众的心理特点和特性。”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借助新媒体传播哲学理论,需要提升其精准性、时效性和针对性。要用大数据分析和微型分析等方法来对受众进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受众的需求、特征及时并精准传播哲学理论,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3.在传播规律上,遵循哲学大众化特有的逻辑与规律

一是减少理论的碎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提高媒体的科学化、系统化传播意识,将传统媒体的系统性、严谨性与新媒体极富视觉冲击力和多元吸引力的优势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会大众正确、科学地传播和自觉地接受系统的哲学理论。在运用新老媒体传播哲学的过程中,要始终确保理论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减少将理论传播碎片化的现象。

二是防止理论的庸俗化。《新大众哲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创新,但不能被肢解;可发展,但不能被歪曲;可大众化,但不能被庸俗化。”②王伟光:《新大众哲学》(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9、145页。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强调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因此,在哲学理论传播进程中,既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来实现大众化,又要坚守责任底线、提高自治管理能力、明确自身的责任,保持哲学理论的深刻批判性和独立性,特别是对公共事件或重大事件,新媒体更应结合实际,及时引导大众借助科学的哲学理论来理性认识事件,极力避免因新媒体的自由传播而对哲学理论的庸俗化、低俗化解读,防止负面信息的大范围扩散。

三是克服理论的疏离化。哲学与生活、哲学与大众是通过现实问题紧密连接起来的。新大众哲学“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阐释,让民众真实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什么深奥的玄学,而是关于现实生活的道理,是关于人生存发展的哲理”③王伟光:《新大众哲学》(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9、145页。,要发挥新媒体贴近大众、广接地气的优势,既做到“仰望星空”,又能植根沃土。若不能把“问题”作为“时代的口号”,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得到实现。④李兵:《在张力与平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云南理论网,2015年8月10日。以民生为导向,提高传播实效。哲学理论的传播,只有不断走进生活,克服与群众的“疏离感”,真正走向大众,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对个人思想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层出不穷的现状,推进哲学大众化,需要改变灌输式的传统传播方式,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提高哲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效和说服力,营造大众学哲学、爱哲学、信哲学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民众“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总之,新媒体与哲学大众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媒体的诞生为哲学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消解”中不断“融合”,在“困境”中实现“革新”。孔子说过“道不远人”,在新媒体背景下,哲学大众化应该与时俱进,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始终抓住“贴近社会大众、面向大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塑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传播内容,坚持以更广泛、更现代化的方式与社会大众接触,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构建适应新的大众的话语体系,只要遵循哲学大众化的逻辑和规律,就一定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焕发新的青春活力。

猜你喜欢
大众化传统媒体哲学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影响与冲击的策略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