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胡良桂
周伟的“新乡土散文”很美,散发着一股股淡雅的泥土芬芳;很新,像刮来一缕缕清凉的雨露新风;很涩,流淌着一阵阵乡野的悲悯情怀;很奇,使用了一套套精致的创作技法。作品既有自然的美丽与氤氲,又有乡村的颓败与苍凉;既有大地的神奇与礼赞,又有乡愁的牵挂与远逝;既有生命的宁静与美好,又有人生的无奈与悲怆。它是一幅动人而优美的乡村画卷,是一曲醇厚而善良的生命赞歌。
一
周伟的散文充满着泥土的清香,流动着潺潺的溪水;蕴藏着风物的韵味,活动着善良的村民。
无论《瞅天》对“天哦,透蓝透蓝的;云哦,嫩白嫩白的”描写,还是《大地之光》对“下雪了。纷纷扬扬,天地雪亮,地上厚厚地铺了一床雪白的棉絮,无边无际”的刻画。作者将静穆的天地万物写得奔腾飞动、神态逼真,尤其将天地拟人化,写出人们从瞅天就能知道“浸谷种”“莳禾”“放水”“扬粉”,写出大地映着霞光如同含着彩霞饮着阳光似的,使那些本来没有生命的天地都富有了个性、感情和生命。
周伟对故乡民俗民风的展现,使他的散文浸润着他家乡湘西南风物的灵气和泥土的芬芳。像《杉溏物志》就分别由《鱼殇》《鸡怜》《狗欢》《猪怨》《牛魂》构成。这些乡村常见的动物,本身就构筑了一个农耕时代的生活画面。牛(《牛魂》是庄稼人的宝。“牛”是九根爷的“魂”,也是农耕时代的“魂”,“魂”被“出卖了又被买了回来”。其深邃的寓意,就是作者对故乡千古风物的形象展示。而《山坡上的云朵》中的羊,更是别具一格。“山坡上,满坡满坡的羊,如朵朵的白云时聚时散,奔跑着,追逐着……四周,遍地是羊,是花,是草,是和风,是阳光,是温馨。”这里没有现代文明的气息,也没有新潮时尚的喧嚣,却在放羊的忙碌中,在广袤的乡村里,展现了一种风物习俗,一种人生理想。而《阳光下的味道》《风垛口的老屋》《一地阳光雨露》《春风桃花土酒》《乡村土味》等对乡村风物的诗意呈现,呈现出一幅静谧、平和的画面,祥和、温馨的气氛。
周伟乡土散文大都是书写自己的至爱亲人,表现的是农民的质朴、豁达与忧思,揭示的是农民的淳厚、善良与崇高,讴歌了中国农村母性精神的伟大与人伦观念的美好。奶奶在《大地之光》《大地清明》《开枝散叶》《念好》《怀沙》《迎春花》中,都是一个圣母的形象。她命苦、坎坷、纯净,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流淌着一片动人的风景;她顽强、静穆、乐观,似一泓清澈的泉水,又像一棵开枝散叶的大树。奶奶总是有一颗浪漫而高贵、崇高而圣洁的灵魂。草生叔(《草生》)永远有一颗“童心”,他没有孩子,却最喜欢孩子。他智慧、仁义、热心、淡泊名利,他对生活“不怨不憎,不恨不怒,不争不斗,随圆就方”。当他像“枯黄的草叶飘落在大地上”的时候,乡里乡亲都把他当亲人一样安排后事。全村人犹如生活在一个“仁爱”的大家庭中,让人感受到乡俗、乡情、亲情的可贵与凝聚力。
在《走不出土浯之乡》《风垛口的老屋》《乙酉清明还乡见闻》中,作者更是在向读者倾吐着内心的真话,抒发着自己肺腑的真情,探索着社会生活的真理,寻求着人生价值的真谛,关注着人类命运的前途,以及他对世界的审视、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关注,都是他的个性与思想在艺术上的物化。
二
周伟散文实录了乡村的殇痛,记叙了村人的苍凉;再现了村镇的衰落,写出了乡愁的远逝。
乡村的颓变与衰落,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作者把对乡村的现状和生活的思考与批判融进散文的生动描述之中,就使严肃的理性与生动的感性得到精准的融合与再现。《从前的美丽》《春风桃花土酒》《枯草上的盐》《碎一地》中,都有作者内心的彷徨,淡淡的忧伤与失落。不仅家乡那肥沃的田园已经荒芜、长草,“看不见油菜一畦一畦地绿着”,也看不见桃树枝丫花苞发芽。只有秋收后散乱的草把烂在田里。“再肥的田”,“也懒得去耕作了”。田垅间到处起的是屋,“一栋比一栋高大气派,一栋比一栋装饰豪华”,“很多屋都是起在肥沃的水田上”。它们“站在水田中央,如浮萍一般。这儿一座楼房,那儿一座楼房,一夜之间,高高低低,蘑菇丛生。一栋朝南,一栋朝北,一栋偏西,一栋正东,完全没章法,完全不顾脸面”,也“没有一个心痛的”。还有那小溪,“像生了一场大病,它再无一路欢快歌唱的声音了。小溪中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包装纸、烂皮鞋、剩菜剩饭,溪水也变了颜色,浑黄浑黄。水面上还浮着死鸡死鸭”。此景此情,在变革时代的大背景下,该漠视,还是该接纳,值得深入思考。盐沙沙地落在枯草上,草,承载着耕耘者的“失落”,那我们心中的百般情愫又该如何安放?显然,作者是带着苦涩来书写这一切的,因为他对自己的乡土爱得太深,有刺骨的疼痛与创伤,有泪光的晶莹与迷茫。
《乙酉清明还乡见闻》作者只是随意记下回乡见闻,对乡村变化的感触,就深深地表现了他对转型期农村的忧虑。“空巢”老人虽然老眼昏花,一片浑浊与茫然,却只能或没日没夜下地干活,或“盖了手印”检查孙辈的作业。留守儿童眼里时刻闪过一丝丝惊恐和黯然,失去了儿童的天真与蹦跳,很是懵懂和无助。对外界的陌生与敌意,也给人一种恐惧与可怕。作者在《冒号(:)》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仅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竟然有三个销售地下六合彩的据点。
写出人生的苍凉,是对乡村卑微生命的同情。作者记录乡村变革、转型中的疼痛,“迁徙”“嫁接”过程中的失落,正是对乡村灵魂的关爱,对苦难人生的悲悯情怀。《看见的日子》那个瞎眼二婆婆无儿无女。当她真的走了,“当我们焚烧起二婆婆的遗物时,起风了,木火桶滋滋啵啵端端地在禾坪上烧了许久。烧完时,夕阳已经西下,一切皆静了,看时,唯见烟痕淡抹”,就含有一股淡淡的苍凉。《谁都想留住些什么》中那个把妻子让给别人的五伯,也是一种含泪的“潇洒”:“原来五婶在未嫁之前就和本村一个后生青梅竹马,不久前那个人儿因车祸偏瘫在床上无人照料。”五伯就拱手让人,无不有一种人生的悲戚、苍凉之感。
描写乡愁的远逝,是对留住乡愁的期待。故乡的小河,故乡的炊烟,故乡的渔火,故乡的明月,都像一朵浪花,一只竹筒,一叶风帆,一个倒影。既有伤怀,又有冷漠;既有失落,又有迷离。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它们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可能失传或消失。作者留住了对乡村的记忆和认同,也就留住了文化的乡愁。《风垛口的老屋》对故园的依恋,星月流转,流年已远,老屋依然屹立于时代的风雪里,处变不惊,只是留下了沧桑,与自己照应。随着老屋老去的,不仅仅是青瓦、土墙,更有千般情节,即使老,也是根藏心间,如千年草木,葱郁自在轮回。这乡愁背后呈现的是乡村生命的原始魅力,也是作者对乡村淳朴的人情人性的认同与留念。一句土语,一番记忆,一处风物,都是那么质朴、浑厚、天然、苍凉,弥漫着浓郁的乡间气息。显然,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还是“篷门今始为君开”的守望者,都从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但周伟这种寻找与守望所导致的无根无依之感,可能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种高层次的乡愁,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乡愁。
三
周伟乡土散文的艺术“素朴而干净,淡雅而灵动”,清新而明朗,华丽而机智。有土酒的芬芳,也有工笔的明快;有童话的迷幻,也有古典的空灵。
运用联想技巧,构成了周伟散文绚丽多姿的艺术画面。《大地黄好》由故乡一地黄金的油菜花,联想到了张承志笔下,“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联想到北岛诗句:“在油菜花中,生命在烈烈地绽放/在油菜花中,人民默默地永生……”联想到乡村唱起“黄狗你看家,我在山中采红花。一朵红花采不了,双双媒人到我家”;联想到汉代董仲舒,“美不能黄,则四方不能往”;直至联想到,“大地黄好,人间沉香,天上仙境”。它一层一层地递进,一环一环地加深。怀抱黄土,眺望四方;浮想联翩,目眩神迷,构成了一个美艳古今的人间天堂。正是这种神奇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创造出了一个大地黄好的崭新意境。《内心的花朵》中,艳梅神似梅花,“梅花的美,美丽绝俗。梅花飘香,幽香久远。梅花的身影,总让我想起涅槃”。“叶片落尽,梅花绽放;烦恼叶落,涅槃花开。”艳梅与梅花之间神志、气质、情韵相似,具有“神似”的特征,歌颂了艳梅勤劳、能干、贤惠、坚毅的精神品质。而发了财的国锋却怕老婆蔷薇,作者联想《朱槿花赋》赞诗:“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就是最美丽的四样东西,跟蔷薇花的艳丽相比,还是逊色得多。它看上去离题,却处处扣着蔷薇花,既开拓了作者的寓意,又增添了作品的美感。
而且,周伟散文的联想技巧形式多样,变幻莫测。有以一事物为中心,将不同空间或时间的事件有机而巧妙地进行组合,来丰富作品的内涵。由猪(《清明的猪》)是农家的“宝贝”“盼头”“标杆”“至高的牲灵”,联想到北宋“京畿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牡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值”。由农民的生存进入皇帝的视域,猪就“成为传统的图腾”。有以反衬对比联想,来表达作者肯定或否定的情感。鱼(《在路上行走的鱼》)在水里不知疲倦,不记苦累,永远快乐。因为“水好养鱼”,可家乡“广阔水域已不复存在”。于是,作者联想到《庄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孟子》“数罟不入绔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佛家有“敲破木鱼是人生”,《万物生》唱道“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借助联想,作者忧虑鱼的生存环境的审美情趣,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推测联系,能更深入展示人的心理和向往。《屋檐下蠕动的小倮虫》由姨父儿子小锋好好坏坏,与媳妇离离结结,想到西汉《大戴礼记》“人为倮虫”,想到白居易《冬夜闻虫》:“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就把人带入一种美丽动人的艺术氛围中,意在言外,旨在画中,具有含蕴丰厚的艺术力。
采用辩证方法,提升了周伟散文诗画理趣的审美效果。《看见的日子》中瞎眼“二婆婆”与“孩子”的对话,就充盈着童话般的迷幻、纯真、空灵,却又不像童话,而是在二律背反、灵巧多变中,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看似平淡轻松,实则形象生动,蕴含着沉重的哲学问题。作品开头:“眼睛瞎了,我就一点也看不见了吗?”“眼睛睁开了,你就什么都看见了吗?”简洁精辟,蕴含丰富。于是,把日子比作小溪,写出生活的镇定、豁达、远虑、细水长流、平平安安;又把日子比作小鸟、女娃,就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画面:山上开满鲜花,野草到处疯长,飞禽走兽叽叽喳喳,树是绿的,气息是甜的。但是,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浅创深痛,也不用忧愁,只要磨利生活中那把刀,“一刀砍下去,就砍死一个严冬”。还把日子比作走路,路的弯弯曲曲,老长老长,曲折且漫长。路上泥土飞场,泥泞满路,冰雪地冻,路窄坡陡,坑坑洼洼,险象环生,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拥有充实、光辉的人生。这就从俗常的生活底层人物中发掘出潜藏在人性中的朴真美好与哲思智慧。而《人间草木》从“活着是高高的山,是长长的水,是开不败的花朵,是盛长的草木,是纯净的阳光,是清新的空气,是天上的白云,是地下的泥土,是和谐的世界”。这种“淡到若有若无,浅到清纯见底”的人生态度,正是作家汪曾祺一种从容的生存境界、一种睿智的人生光芒。
小中有大,大寓于小,大小相通,就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一个字的故乡》以简单的“等”“怀”“单”“想”“回”五个字,就表达出了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既有对留守故乡亲人的凄苦眷念,又有对游子的渴望与期盼;既有希望与理想的现实化,又有追求幸福的情感凸显;既有执着的守望让人荡气回肠,又有散文的意境得到极尽张扬;既有宽泛的审美空间,又有极大的情感内涵;既有精神流转或人生奋斗的方向和规律,又有消融一切,走向平衡,回归本源。它们都超越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的个体书写,而透散着人类的大命运、人生的大情怀。可见,散文创作中,一般和个别、大和小不仅是一般的结合,而且是高度的统一。只有做到“以少胜多”,才能在作品的整体上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精美洗练质朴,是周伟乡土散文的语言艺术。散文语言应具有绘画一般的“应物象形”“随类附采”的表现力和造型力,能反映和创造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喧腾激越的具体可感的艺术画面,有对客观事物平面静止的描写而呈现出来的耀人眼目的美,有因环境的差异而形成变体的地域的美,有简洁而淡雅、灵动而干净、清新自然而富于表现力的美。《大地清明》就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图画:“乡下的禾田”,“齐齐整整也好,累累垂垂也好,绿汪汪也好,黄澄澄也好,抑或是冬天的一片空旷也好,铺在乡村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幅乡村最美的画图,美得自然天成,美得无言、无缺”。这种灵动之态、洁雅之美,仿如稻香四溢,水滴轻溅如珠,云霞轻度如绸,无不显示出“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的人间仙境。这些文字,哪怕是一个字或者一组词,都是一些活蹦的生灵,在我们耳畔发出不同的声音。聆听它们的律动,感受它们的欢快,继而触摸灵魂深处细碎的搏动,都会让人感觉到岚雾晨风中心灵的一片宁静,山涧清泉流露出来的曼妙与灵美,月光笼罩的清凉和舒畅,真是清风明月,自然天成。因此,无论《乡间的和弦》“晶莹的露珠,一颗颗从荷叶上滑下来,仿佛是在捉迷藏”,还是《你的眼里有春天》“有了爱,风带着绿意,雨落下恩情,雪飘着圣洁,黑夜也在欢快地舞蹈”等,都有着泥土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虔诚、美好。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静到动、由形到声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大气恢宏之美、朦胧含蓄之美,也有纤巧精致之美、温润性灵之美,既斑斓夺目,妙语天然,又绚丽多姿,韵味无穷。
方言与短句,更蕴含丰厚,蹊径独辟,大朴若巧,力透纸背。乡土是地域文学之根,没有了地域性,乡土散文就失去了依托。周伟散文中的“浪”“合”“扯”,“相骂”“打牌”“射尿”“扯勾”“夜歌”“辟邪”“瞅天”等,单看命题,只是简短朴实的一二个字,但却短促有力,质朴明快之中浮现着视觉的冲击力。这简约灵性的文字,隐匿着草根的纤弱与坚毅,叠合着世情的悲苦与仓皇;这质朴、粗犷的画面,蕴藉着复杂的情愫,沧桑的凝重,氤氲着丰富的内涵、醇厚的意蕴,呈现出简练、干净、明快、形象的鲜明特点,串起乡村的人间烟火和生命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