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劲 松 姚 菲 菲 吴 霁 乐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绿色发展思想。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似乎只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揭露。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创新的范畴,大都感到不理解和难以认同。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误解。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页。。列宁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②《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既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绿色发展理念,也没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论著,但在他们揭示的经济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中,内涵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通过对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一方面,人类要凭借其智慧提高改造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改变,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把自然当作征服对象,更不能破坏自然。恩格斯警示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身的目的服务,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这表明人类在改造和改变自然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它不适应甚至破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缺陷和历史局限性,不仅表现为残酷掠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严重挫伤甚至窒息雇佣工人生产积极性,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而且表现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逐,必然造成资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过度使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灾难。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贪婪性和掠夺性,是与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要求相左的。这是资本主义无法改变和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和制度局限。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仅能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发展。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更直接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如何解决发展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两难问题,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能源紧张世界难题,都需要中国共产党有新举措、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新理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最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快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提出十五年超英赶美,实行“赶超战略”,搞大跃进。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砍树炼钢、围湖造田,植被受损、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尽快改变“普遍贫穷”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是硬道理”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以GDP论英雄、只讲增长不讲发展,导致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沙进人退、绿地剧减、空气污染、雾霾肆虐,严重破坏了人们健康生活的生存环境。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问题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同时产生的。面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既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从理论上探索处理发展经济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从“九五”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再到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基本方略,把建设“美丽中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道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绿色发展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绿色发展道路过程中,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一方面,积极主动应对和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如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执行最严厉的环保执法督查与问责,出台鼓励环保、惩治污染的系列政策,关停污染企业、减排节能、打击破坏环保犯罪,等等。另一方面,及时总结提炼绿色发展实践经验,探索和推进行绿色发展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以代际公平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中,提出了一系列实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的破解,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标志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日臻成熟。
坚持和践行绿色发展思想的前提在于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如果对绿色发展理念把握不准,甚至一知半解,就会在理论上产生误区,实践中产生误判,导致“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好经被念歪”的现象发生。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主要由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目的、发展形态、发展标志、发展特征、发展动力、发展责任等构成。建设美丽中国是绿色发展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绿色发展目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并举是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是绿色发展标志;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特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绿色发展动力;维护人类生态安全是绿色发展责任。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化和拓展对绿色发展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围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的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当下人们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解,大多停留和局限在生产方式上,如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治污防污等。这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完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和消费是不可分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需要克服重生产轻消费倾向,从生产方式向消费方式拓展,做到生产和消费两手抓,两轮驱动。既要从生产方式上推进绿色生产,从生产源头上卡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消费方式之中去,引导和培育绿色消费,从消费终端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节俭消费、环保消费,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奢侈消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绿色消费舆论和社会环境,帮助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理念、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培养绿色消费方式、养成绿色消费习惯,打造绿色消费社会。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事关当下,影响长远。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而不能重眼前轻长远、重治标轻治本。推进绿色发展不仅要从当下入手治标,充分认识治污治霾治水、节能减排等的重要性、紧迫性,打好攻坚战、歼灭战,做好眼下工作;而且要深谋远虑治本,着眼长远,从长计议,标本兼治,远近兼顾,综合施策,克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倾向,制定好绿色发展长远战略,完善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打好绿色发展持久战。
当下人们对绿色发展理念内涵的理解,主要停留和局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物器层面,而远未提升到思想观念、理念层面。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不仅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条件、技术手段、运行机制,而且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观念。深化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认识,应从技术操作层面向思想、理念、观念提升和拓展。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不仅要为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提供物质条件、技术手段、制度保障,加强硬件建设;更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的要求,注重绿色理念的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建设,培养国民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国家绿色发展软实力。一方面,要引导民众从改善生存生活生态环境、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等切身利益层面去认识和把握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民众从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层面去认识和把握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提升国民生态文明素养,引领“两型社会”建设。只有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建立起生态文明思想,人们才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不从思想理念高度入手解决问题,生态环境就难免陷入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之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①《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当今世界,绿色发展既是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生态安全的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世界的和平环境,而且需要世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纳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战略。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搞好本国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维护世界生态安全尽到大国责任、做出大国贡献。另一方面,中国要在推进全球绿色发展,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大国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生态环保组织机构中去,取得中国话语权、决策权、领导权。要积极敦促各个国家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共同承担维护世界生态安全责任。尤其要努力制止和抵制一些国家通过产业转移输出污染,通过出口输出污染产品和“洋垃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生态领域的霸权主义,促进世界生态领域的公平公正,共同维护世界生态安全,为推进世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绿色发展属于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而且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发展未来,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整个现代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坚持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首先要澄清把“绿色”发展仅仅看成生态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的认识误区,走出把节能减排治污、保护环境仅仅当成环保部门责任的狭隘偏见。明确绿色发展事关现代化建设成败和民族生存发展未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责任。要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形成绿色发展合力,使绿色发展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人人尽责,推进绿色发展大家出力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观点,也有别于具体方针政策,而是新时代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和基本方略,具有指导性、战略性、根本性、长远性。坚持和践行绿色发展新思想,必须从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理论高度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在推进绿色发展上,既不能懈怠迟疑不作为,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后腿,更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绿色发展思想引领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看,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最高文明形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超越性。生态文明把地球当作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以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为目标,不仅超越阶级、制度、意识形态,而且超越国家、民族、人种、肤色。二是基础性。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一切文明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离开自然生态环境,人类文明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孕育母体。三是渗透性。人类一切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不管是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都有生态文明渗透其中,受生态文明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或遭到破坏,无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社会文明都会打大打折扣,黯然失色。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要从建设人类最高形态文明高度认识和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特殊重要性。既要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出发推进绿色发展;更要从提升人的自身文明素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克服把绿色发展简单归结为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问题的狭隘认识,纠正生态建设向经济发展让路、重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发展观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的理念,从提升人类文明的认识高度推动绿色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重在落地生根,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为此,应从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三个转变。
当前推行绿色发展战略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阻力重重,被动应付与消极对付现象还较为普遍。如有的认识滞后,工作不到位,以文件落实文件,应付检查、对付督查,推一下动一下;有的受唯GDP政绩观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给污染企业开绿灯,甚至暗中保护纵容不符合环保要求企业开工生产;有的企业在节能减排治污上阳奉阴违,甚至顶风作案,偷排暗放,违规违法生产;有的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绿色消费低碳出行还未见诸行动。
坚持和践行绿色发展思想,贵在自觉,重在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前行。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战略,做好绿色发展规定动作;更要在坚持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主动作为、积极跟进、自觉践行。在坚持绿色发展上,自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变中央推动为自觉前行,变徘徊观望慢步走为急起直追快步行,立足实际多做推动绿色发展的自选动作,使绿色发展成为自觉行动。
一些地方和企业,在贯彻绿色发展战略上,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倒逼的被动状况。总是在生态环境、生产安全出了问题、酿成事故、爆发矛盾、激起民怨、造成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后,才去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弥补措施,出台应对办法,让问题牵着鼻子走,被事故逼着干工作,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在保护环境上,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事故不断,矛盾频发,工作被动,治标不治本。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一定要有前瞻眼光、超前思维,主动谋划,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既要从解决已爆发的生态环保问题入手,安抚民众,消除隐患,稳定社会。又要着眼未来,从违背绿色发展、妨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入手,从治本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多手并用,把握绿色发展主动权,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
受传统发展观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在思维方式上程度不同存在把生态建设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的不正确认识。有的认为,要发展经济污染难免,先发展,后治理是普遍规律;有的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上不能与发达国家同要求搞攀比;有的认为,投资要讲利润,环保投入没有利润可言。错误观念不除,绿色发展便迈不开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要先行,思维方式须转变。
坚持和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保护生态同发展经济的关系。虽然从投入产出关系看,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企业会减少GDP,治理环境污染投资不会产生GDP。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来的GDP,有增长无发展,终将伤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改善才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在著名的“两山”理论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蕴含的深刻哲理告诉我们,保护生态同发展经济不仅不矛盾,而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