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茹 月 唐 莉
纵观近十年来学界对《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研究的情况可以看出,2008年是《宣言》发表16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理论界对《宣言》研究达到一个顶峰,2009年以来对《宣言》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与《宣言》相关的期刊文献和研究著作越来越多,以《宣言》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也相继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宣言》的深入研究。
近十年来,研究《宣言》的文献不断涌现,以《宣言》为主题在知网搜索,从2008年至今,这十年间共有文献2276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共547篇。通过对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了解十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宣言》的总体情况。
与此同时,与《宣言》相关的研究著作大量发行。如韩云川的《〈共产党宣言〉再解读》(2008年8月版)、许玉杰的《解读〈共产党宣言〉》(2010年1月版)、靳辉明和李瑞琴的《〈共产党宣言〉与世界社会主义》(2012年12月版)、陈学明的《永不消逝的“幽灵”——重读〈共产党宣言〉》(2013年4月版)、郑天喆和杨金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共产党宣言〉研究》(2013年12月版)、周峰的《共产党人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如是读》(2014年9月版)、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16年1月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宣传画》(2017年4月版)、艾四林和曲伟杰的《〈共产党宣言〉导读》(2018年1月版)等。
近十年间,以《宣言》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举办也较为频繁。2008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举办了“2008年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学习和宣传《宣言》的科学真理,对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6月,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召开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与会学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探讨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2015年11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举办了“《共产党宣言》与共产主义观念”学术研讨会,会议梳理了经典文本中的共产主义观念,辨析了概念中的共产主义观念,探讨了思潮中的共产主义观念,反思了现实中的共产主义观念。2018年2月,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全国党校系统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宣言》170年来不仅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者开创未来提供了思想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以《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一脉相承,是对《宣言》所阐述的基本理论的继承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共产党宣言》”主题研讨会,与会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了《宣言》的精髓要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愈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愈是彰显。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讨论了《宣言》发表170年来的光辉历程,热议了从 《宣言》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性跨越。
基于对马恩文本的考证,学界普遍认为《宣言》共有三个稿本,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宣言》。其中,《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用简单的叙述体”来写作并通过讨论、修改,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①李爱华:《关于〈共产党宣言〉有几个稿本的考评——兼与黄济福先生商榷》,《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三个稿本都是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共产党组织起草的革命政治纲领,虽然在写作视角上存在“差异”,但涉及的核心问题的政治立场和哲学基础是“同质”的,②李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本写作视角上的“差异”——以〈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宣言》是马恩合作写成,但学术界对此存在较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宣言》的主要创作者应为马克思,《宣言》的整个创作过程是马克思帮助恩格斯进一步克服“真正的社会主义”残余影响的过程。③姚顺良、夏凡:《马克思是〈共产党宣言〉思想的主创者——兼与巴加图利亚、卡弗等学者商榷》,《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但是,从恩格斯的早年著作可以看出,青年恩格斯的理论探索是《宣言》创作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宣言》的全部内容是奠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之上的。①杨丽珍:《青年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共产党宣言〉的关联性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恩格斯晚年还通过撰写序言、增加注释、修改和补充相关内容使《宣言》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更加严密、完整。②杨丽珍:《论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完善和发展》,《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因而,第一种观点显然是对恩格斯思想的误解。另一种观点是学界近十年来普遍认同的观点,即《宣言》是马恩共同思想的结晶。从《宣言》的写作过程和《宣言》与另外两个稿本的异同来看,马恩思想具有一致性,马克思的深厚哲学功底和政治追求以及恩格斯的丰富社会经验和经济思想都在《宣言》及其他合作著作中相得益彰。③许文星:《〈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理论月刊》,2017年第2期。《宣言》的创作史是一部反映马克思的哲学阐释和理论论证与恩格斯的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相结合的历史,其作者必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④李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本写作视角上的“差异”——以〈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关于序言的文本特性和理论价值。《宣言》序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缩影,既坚持一以贯之的唯物史观,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个别地方要与“实”俱进的异。分析“同”与“异”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完整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深刻理解其理论品质。⑤刘芳:《〈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同与异的思考》,《学术论坛》,2015年第12期。七篇序言是开启《宣言》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真理宝库的金钥匙,指明了《宣言》是宣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划时代的精品与长歌,对考察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⑥高放:《开启真理宝库的七把金钥匙——研读〈共产党宣言〉感悟七篇序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关于序言与《宣言》正文的关系。从序言创作的历史情境以及序言在马恩生前的出版和传播情况来看,序言是对《宣言》正文的丰富和发展,七篇序言和《宣言》正文共同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部《共产党宣言》”。⑦李锐:《〈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创作的历史情境及其意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作为《宣言》正文的附属式解读,序言仍具有解读、补充和传播《宣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⑧杨哲:《〈共产党宣言〉序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序言译介史的考察》,《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
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的一些个别结论已经“过时”,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但“过时”不是马恩的自我否定,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理论品质的深刻表现。⑨王小燕:《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过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就理论层面而言,马恩实际上是以序言的方式来发展《宣言》的思想,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社会经济、革命斗争形势和政治状况等方面的新变化,对原来的思想做出修改、说明和补充,⑩陈 学明、陈悦:《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放弃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 》,《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一篇衔接一篇,精神一贯,态度坚定,为世世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对待《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k李真:《马克思恩格斯的七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就实践层面而言,晚年恩格斯仍然主张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求得自身解放,并继续同工人运动中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不懈斗争,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斗终生。l林庭芳:《晚年恩格斯坚持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这绝非说明马恩放弃了《宣言》的基本原理。
1.《宣言》的译本
关于中译本。《宣言》译本的种类,学术界说法不一。“十二译本说”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文译本有12种,其译者、译文特点以及出版情况不完全相同,经历了从翻译片段到全文,译为汉语到译为多种民族语言的过程。①《〈共产党宣言〉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光明日报》2008年7月3日。“二十三译本说”认为,《宣言》有23种中译本,新中国成立前9种,新中国成立后8种,香港台湾有6种译本,且新译本还在不断涌现,对经典文献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②高放:《〈共产党宣言〉有23种中译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九译本说”认为,目前可考证的汉译本在新中国成立前存在7个,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先后出版4个版本的译本系统、1978年成仿吾修订独立译本。③陈红娟:《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 〈共产党宣言〉汉译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年第2期。
关于俄译本。俄国十月革命前先后产生了17个俄译本,巴枯宁翻译版本在时间上是首个俄译本,但普列汉诺夫译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俄译本,兼具收录内容丰富、结构安排合理、译文严谨准确、版本经典权威的显著特点。④姚颖:《〈共产党宣言〉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翻译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对比不同俄译本的版本结构及注释可以看出,苏联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宣言》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表现出明显异同性。⑤姚颖:《〈共产党宣言〉重要俄文版比较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6期。
2.对《宣言》个别词句的翻译
关于《宣言》首句的翻译。一种观点认为,将共产主义描述为“怪物”、“鬼魂”、“幽灵”等是对德文原意的完整反映,马恩把共产主义说成“幽灵”是借用了敌对势力的称呼,敌我双方都能够听懂的字眼说话。⑥徐洋:《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称共产主义为“幽灵”?——〈共产党宣言〉首句中译文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共产主义描述为“巨影”是褒义,而“怪物”、“幽灵”等皆为贬义,把“共产主义的幽灵”改成 “共产主义的神灵”,才有助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⑦李田心:《〈共产党宣言〉首句翻译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
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翻译。学界对这一翻译的观点并非一致,较之于“扬弃私有制”,“消灭私有制”的译法理由更为充分:德文动词aufheben,动名词aufhebung是多义词,有“废除”、“扬弃”、“保留”等含义且内涵相通,用于不同对象和场合含义不同, 《宣言》中说的“消灭私有制”就是指“废除私有制”;这一译法是否正确不仅涉及字义的理解,还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更不能将其作为对待私有制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的理论依据。⑧顾锦屏:《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不朽著作》,《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马恩在《宣言》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后,表明共产党人主张“消灭私有制”,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⑨殷叙彝:《“扬弃”私有制还是“消灭”私有制——关于〈共产党宣言〉中一个重要译语的争论》,《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4期。
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翻译。有学者认为,随着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翻译应改为“所有国家劳动者,联合起来!”⑩高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改译为“所有国家劳动者,联合起来!”》,《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诚然,将“全世界”改为“所有国家”是有道理的,但原译没有错误,无需修改。也无需把“无产者”改译为“工人”,更不能依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工人阶级构成的新发展将“工人”改译为“劳动者”。①殷叙彝:《也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翻译——兼评高放、郑异凡教授的商榷》,《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劳动者历来就有,无产者则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与雇佣劳动相联系,二者含义不同。②郑异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无需改译——与高放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5期。这一译法及其论证方法是错误的,忽视了恩格斯的有关重要论述,实际上是对原文的修改。③王保贤:《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翻译问题——兼评郑高之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1.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状况
《宣言》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受到工人运动的广泛欢迎和检验,在近代欧美的传播命运与工人运动紧密相关,在俄国的传播为十月革命胜利提供了理论武器。④刘坤远:《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命运与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从时间上看,《宣言》在半个世纪左右时段内深深扎根到无产阶级当中;从空间上看,《宣言》几乎传遍欧洲各国,甚至也到达美洲的部分国家。⑤刘芳:《〈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同与异的思考》,《学术论坛》,2015年第12期。在日本和美国,《宣言》传播范围较为广泛,普及程度较高,传播效果总体显著、影响深远。就其传播过程本身而言,在传播者成分、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研究成果等方面各有特色。⑥刘坤远:《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命运与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在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们以各种方式纪念《宣言》发表和马克思诞辰,根据《宣言》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当今世界的现象及发展趋势,论述当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和任务,提出重建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行动纲领。⑦刘淑春:《马克思主义在今日俄罗斯——俄共产党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红旗文稿》,2008年第16期。
2.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宣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育了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变成现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⑧刘坤远:《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命运与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翻译与传播主体具有多样性;传播内容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传播方式具有组织计划性;传播译本质量具有参差性;出版发行以单行本版本为主。⑨王海军、黄家茂:《试论中国历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早期传播特点——以〈共产党宣言〉为个案的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3期。但是,国内对《宣言》传播史的研究并不透彻,早期传播中的一些史实仍需进一步梳理。必须消除文本翻译和解读中至今存在的歧义,重视《宣言》译本出版之外的其它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的研究,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非马克思主义者传播《宣言》的贡献。⑩蒲国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具有辩证关系,不能用“两个绝不会”来否定“两个必然”。“两个必然”指明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绝不会”指明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二者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两个绝不会”使“两个必然”的论证更加严谨和具体化。①刘建军:《〈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论断及其当代阐释》,《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两个必然”是战略思想,揭示历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两个绝不会”是战术思想,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用“两个绝不会”来否定“两个必然”犯了用战术思想取代战略思想的严重错误。②侯惠勤:《科学的经典 真理的旗帜——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当前,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致使有些人断言“两个必然”已经过时,鼓吹资本主义不可超越,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这实际上是掩盖了“两个必然”理论的现实性。社会主义具有两种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为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积累更多因素和物质条件③张星炜:《什么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必然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1期。,并未否定“两个必然”的真理性,“两个必然”原理终究会在实践中为自己开辟道路。④吴雄丞:《“两个必然”的原理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3期。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稳定、美国称霸世界等事实都只是现象,实则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共产主义因素正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我们身边生长,⑤安启念:《“两个必然”正在走向现实》,《理论视野》,2008年第8期。“两个必然”理论的现实性正在显现。
近年来,理论界对“两个彻底决裂”思想的研究聚焦于涵义的解析和当代发展,对其内涵的解析基本一致。 “两个彻底决裂”指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即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⑥陈宏娟:《对“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认识与分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前沿》,2008年第9期。,同以往的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扬弃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并非同一切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一思想与“两个必然”思想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使得“两个彻底决裂”的实现显得更加复杂曲折。⑦沈步珍,周太山:《论〈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5期。但是,这一论断并未过时,对于正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⑧郝贵生:《〈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消灭私有制”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而不是废除一般所有制,更不是要剥夺公民个人的私有合法财产。“消灭私有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其目的是建立“共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⑨耿步健:《论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在进一步推动所有制问题研究方面,必须厘清“私有制”与“私有财产权”的区别,全面把握“消灭私有制”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⑩吴海江、包炜杰:《对〈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年第3期。“消灭私有制”思想是科学的结论,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任何人都否定不了。那些采取主观武断和歪曲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去断定“消灭私有制”思想是错误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k郝贵生、刘建平:《〈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思想是科学的结论——评辛子陵〈走出〈共产党宣言〉的误区〉一文的根本错误》,《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宣言》在1848年提出“消灭私有制”,不是要求在当时就要实现,也不仅是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更不是要立刻消灭私有制。①汪亭友:《岂能如此曲解〈共产党宣言〉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与董德刚先生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它严格区分了消灭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渐进性问题,以“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由,否认“消灭私有制”的合理性,主张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而代之的观点是错误的。②汪亭友:《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7期。
基于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差异,理论界对《宣言》核心思想的表述各执一词,代表性观点有“阶级斗争”思想、“两个必然”思想、“全球化”思想、“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决裂”思想等。近十年来,将“一个消灭,两个最彻底决裂”作为《宣言》的核心思想遭到理论界的反驳。马恩把“消灭私有制”概括为共产党人的理论是从改变所有制关系这一特定意义上来说的,其实现需要一个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宣言》真正的核心思想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③《〈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之我见》,人民网,2008年9月22日。但这种观点显然把“一个消灭,两个决裂”和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绝对对立起来了。实际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共产主义运动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两个决裂”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活动。④郝贵生:《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1期。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宣言》全球化语境是确凿无疑的,既内含于绪言、主体、结语和七篇序言等各个部分,又表现为整体架构和宏观脉络。⑤刘明华:《〈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及其根源,提出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途径,对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实质和内涵、积极探索保障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⑥崔华前:《〈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及现代启示》,《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1期。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同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统治思想,根植于人民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随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⑦张一璠:《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形成的考察——基于〈共产党宣言〉及其之前的若干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它突破了以往阶级教育的局限,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在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同时也就如何运用理论教育方法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了经典示范。⑧齐冬红:《〈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从现代性角度来看,《宣言》分析了早期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本性以及必将导致资本主义自身毁灭的后果,对我们审视当代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启示和价值。⑨孙代尧:《〈共产党宣言〉的现代性维度及启示》,《理论前沿》,2008年第7期。从人本思想角度来看,《宣言》所体现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关注、对人类解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为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⑩张深溪、张富文:《〈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及现代意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坚持党的先进性,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坚持了《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①赵曜:《〈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命题将《宣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条件,切实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②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马恩在《宣言》中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两个绝大多数”思想揭示了利益的重要性,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两个决裂”思想揭示了所有制的决定性,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两个群体”思想揭示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量。③吴日明:《〈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中国共产党在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了马恩在《宣言》中基于无产阶级革命需要所阐释的“四个意识”的党建传统,并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主要体现为:从激荡革命到凝聚建设的“政治意识”话语的与时俱进;从阶级整体到国家整体的“大局意识”话语的时代发展;从革命领导权到建设领导权的“核心意识”话语的历史转化;从人类解放到民族复兴的“看齐意识”话语的推陈出新。④吴育林、李腾凯:《“四个意识”话语的新发展——从〈共产党宣言〉到“四个全面”战略期》,《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宣言》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宣言》文本和个别词句翻译的研究、对《宣言》重要理论的多角度阐述以及对《宣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的探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论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在后续研究中深入探讨。
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的转化仍然是马恩《宣言》中阐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反映。我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都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近十年来,理论界研究《宣言》主要集中在对文本理论的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视域下对《宣言》的解读相对较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理论的研究要与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如“一带一路”倡议与《宣言》中体现的外交观、治国理政新方略与《宣言》中体现的政治观等,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发展。
当前,理论界关注较多的是《宣言》的文本,对其阐述的理论研究得较为透彻,但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充分结合马恩其他著作和马恩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一些重要论断的分析,不仅要基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要将其置于马恩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之中来考察。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相结合。
当今,俄罗斯学者、日本学者等对《宣言》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国外学者从多角度解读《宣言》可以为我们提供独特视角,不断完善研究方法。同时,《宣言》在国际范围内所起的作用也是我们研究其当代价值的重要部分。显然,当前理论界对《宣言》在当今中国的意义研究很广泛,而对国际影响着墨不多。将《宣言》置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考察,可以更有力地论证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