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顺 伟 田 野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索中国梦具有不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梦主要涉及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梦主要涉及建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么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探索中国梦的独特观点。梳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可以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继续探索提供宝贵经验。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他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中国梦的探索最具有代表性。
1.国家梦: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对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有着深入的思考,并且随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不断深入而逐渐清晰。1921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指出:“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他认为这种“大规模改造”应是走俄国的道路,俄国的道路就是十月革命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现有政权,但这只是夺取政权的方式,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并没有论述,可见,当时毛泽东国家观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毛泽东的国家观逐渐清晰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新中国的蓝图进行了描述:“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里,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是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6页。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明确地提出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表明他的国家建设目标逐渐清晰,并具体化。此外,毛泽东还对新中国的性质进行了论述,1948年,他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说新中国应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这就对国家的领导者,国家成立的基础,国家权力的归属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清晰的说明,至此,毛泽东的国家观正式成型,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民族梦:争取民族独立
毛泽东生活成长的时代环境养成了他对中华民族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儒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天然的责任感。在毛泽东青年时代,他就针对日本侵华和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④《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的爱国词句。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争取民族独立,要依靠中国的广大农民,因此,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农民在中国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以极大的精力从事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争取民族独立主要是消灭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代理人,途径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华民族的侵略,毛泽东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总方针和根本政策,并反复强调说:“抗日战争的根本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变旧中国为新中国,使全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中解放出来。”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剿杀,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一切正义力量的集合体,并且,毛泽东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人民梦:实现人民解放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人民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民群众思想,在这个思想中,核心是人民解放。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消灭剥削压迫人民的制度,实现人民自由解放,他曾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39页。而革命的结果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页。这里革命的目的和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在强调要实现人民解放。正是在这种认识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特别强调党员干部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之所以把人民放在第一的位置,是因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曾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39页。历史反复证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在新民主主义的不同时期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能不能实现人民解放直接关系到民心归属,民心直接关系革命前途。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基本前提。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为夺取国家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转变为一个掌握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实现建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振兴民族和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重担。
1.国家梦:建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为建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富强包括富裕和强大,富裕是指经济上的繁荣,强大是指综合国力的提高。毛泽东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富裕和强大的国家有专门的论述。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页。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建设“现代工业”国的目标,把“现代工业”作为“三个现代”(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之一,因此,毛泽东认为国家富强的主要标志是工业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强大必先国家富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毛泽东把发展经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工作的重心符合历史规律。此外,毛泽东还认为在国家富裕的基础上,综合国力要强大,1957年3月20日,在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描绘了他心中强大国家的蓝图,那就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党保持活力等都是国家强大的标志,当然这只是国家强大的一部分,但是表明毛泽东对如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有了系统的思考。
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负责参与制定和执行国家富强的有关政策方针。首先是周恩来提出和确立了国家现代化的目标。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最早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以及交通运输业,但这只是“四个现代化”的雏形。直到1964年底,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①《周恩来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266页。。这是周恩来对1954年“四个现代化”的调整和升级,标志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正式确立。其次,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周恩来深知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知识分子是高级人才,所以周恩来格外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知识分子的地位认定、培养和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是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大会,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了明确的规定,为广大知识分子解除了思想顾虑,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直接参与或制定了国家富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邓小平认为国家富强关键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先是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发展计划经济,而不能发展市场经济的定式,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论述起到了冲击固有思维,解放思想的作用。再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民族梦:实现民族振兴
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前提,毛泽东对怎样实现民族振兴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毛泽东认为加强党的建设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并把开展整风运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指出:“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我们所以要整风,现在要整风,将来还要整风。”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毛泽东认为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意志。其次,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毛泽东曾经告诫全党同志:“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毛泽东的群众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形成了全面、系统的人民群众观,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推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恩来的民族振兴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上。在民族平等方面,周恩来认为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他说:“我们不能使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如果让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这就是不平等,就是错误。”⑥《周恩来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266页。这对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在民族团结方面,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民族团结可以汇聚各民族追逐中国梦的力量,凝聚各民族追逐中国梦的情感,周恩来把民族团结摆在国家统一的高度是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在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周恩来认为:“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3页。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民族振兴的经济基础,实行民族平等和团结政策的最终指向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民族振兴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启示与导引作用。邓小平对民族振兴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关于民族复兴的实现主体。他认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95页。这里指的“自己”是指全体中华儿女,要求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其次,关于民族振兴的道路,邓小平认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95页。这条路就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振兴的唯一道路,这样可以指明民族振兴的方向,防止走上邪路和弯路。
3.人民梦:实现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最终指向人民幸福。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了“为他人谋幸福”的观点,这也是支撑他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念。新民主主义时期,“为他人谋幸福”指的是实现人民解放,把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中解救出来。社会主义时期,“为他人谋幸福”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在政治方面,毛泽东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他深知中国共产党要想巩固自己的政权,就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政权合法性。在经济上,毛泽东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实现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他指出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现实运用。在文化上,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认为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使文化为大多数人服务,波及广大人民群众。
邓小平认为想让人民幸福,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上的充足;二是精神上的丰满,正如他说的:“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同时实现这两个文明,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为了实现物质文明,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分别要实现“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和“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目标,“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表明了邓小平对分阶段提升人民物质生活幸福的宏大构想和理性选择。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就主动抓国家的教育科技建设,教育科技主要是提升人的精神水平,并且,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即“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提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目标,也对人民加强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同志认为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和归宿,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②《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因为,不管是国家富强还是民族振兴,最终都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人民始终是中国梦的实现者,这就对中国梦的内涵作了清晰的阐述,也为中国梦定了基调。习近平同志认为,要想实现人民幸福,首先,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当选总书记后会见国内外记者时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③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论坛》,2012年第33期。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正是这份感情和决心决定了人民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决定了他把毕生精力投入为人民幸福的服务工作中去。其次,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习近平同志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在他当选总书记不久,就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同志的人民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扬,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指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战胜了各种困难,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系统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经验,对于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党探索中国梦的开始,经过9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限的接近,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再者,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因为它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包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蕴含的思想对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具有根本的指导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思想是历史发展的抽象反映,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过程,理论是系统的思想。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目标追求,实现中国梦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正是有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梦过程中形成的。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于具体的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并没有具体说明,列宁认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①《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国情不同,道路也应该不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探索适合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再次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通过道路探索为实现中国梦稳定前进方向。中国梦是各民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目标的实现需要道路的铺设,正确的道路在中国梦实现中起到稳定方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探索中国梦开创了不同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国民党残酷剿杀和党内“城市中心论”思想占主导的情况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确保探索中国梦朝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的正确方向上前进;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苏联道路失效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文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说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这里的“长期历史经验”指的是探索中国梦的历史经验。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两条不同道路使中国梦的实现在正确的轨道上行使,稳定了前进方向。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加强自身建设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组织保障。党的建设同党的历史任务和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90多年的奋斗历程是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的,自党成立之日起,就伴随着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完美的政党,由于党在建设上的失误,造成过严重的后果,但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能坦然面对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的党,我们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在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对党的建设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①秦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把握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实践上的体现,理论上的体现主要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曾说过,要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对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努力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06年6月30日。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实践中,服务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服务群众是指中国共产党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其中最主要的是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星星之火燎原”;不可能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可能建立解放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独立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通过服务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赢得了群众基础。习近平同志曾说过,中国梦终归是人民的梦,人民的梦要靠人民自己实现,所以要实现中国梦,人民群众是主体。中国共产党服务群众的关键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民群众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通过土地革命等一系列举措,帮助人民群众摆脱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人;在社会主义时期,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帮助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的贫困,成为富裕、幸福的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根本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地活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