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莲
摘要:数学应具有现实性,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自己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179-01
1.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常用的话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会用、正确用、熟练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排队、男女排队,指名说说这排有几个小朋友?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谁是第几个?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知识。
1.2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上 “可爱的校园”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而中年级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许,交上来的日记还都比较幼稚,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猜中学。猜猜老师手中有几支粉笔?小朋友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弹弹珠,小朋友猜猜大约有几粒?为什么?如果抓一把米,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几粒吗?为什么?教师参与学生一起猜测,说出自己估的方法,并告诉学生,为了验证自己估的对不对,应一粒一粒来数,在数数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快乐的学到:同样抓一把,个子小的粒数越多。
2.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数学问题
《标准》在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数学。例如,“16个同学去秋游,他们要到河对岸去,河边只有一条小船,每次船上只能坐4人。小船至少要载多少次,才能把16人全部送到河对岸?”这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这条小船有没有船工的?”我问:“你问它干什么?”他说:“如果船上有船工的话,每次坐4人,只要载4次就够了;如果没有船工,那每次坐的4人中还有一个人得把船划回来,所以其实只有3个人到河对岸去,这样的话,至少要载5次,前4次都是3人,最后一次4人。”
由此案例可看出,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3.在数学生活中,实施情感教育
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心以及相互尊重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显然应当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享受到终身做人的教育,即德育教育等。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通过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连根,孟凡祯.《论德育的整体渗透》《上海教育》.
[2]《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