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虎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课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要锻炼学生的语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说学生听的单线过程,学生也要参与课堂,大胆地说出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沉默
进入三年级,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沉默”了,以前一些爱发言的孩子,变得不发言了,变成了听老师讲或者是看其他同学发言,课堂上出现了很多“不愿说”或“不想说”。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发言,通常也是“只言片语”或是“一言不发”。
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出现“课堂沉默”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课堂沉默”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课堂沉默”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课堂沉默”还会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
通过一段时間的调查和交流,发现造成“课堂沉默”现象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想参与型”,这类孩子比较优秀,课前通过预习或者家长教授已经掌握了知识,课堂上对本节课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课堂上不愿参与发言;第二种是“胆小害羞型”,这类学生害怕自己回答错误,顾及同学的评价、害怕老师同学笑话,不够自信;第三种是“学困型”,学困生课堂参与率低,课上有些内容听不懂,所以就不举手发言。
通过调查,要想改变这种“课堂沉默”的现象,不仅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还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中年级的学生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正处于“幼稚”与“懂事”的尺度间徘徊,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已不像低年段那样想说就说了。
改变“课堂沉默”,从自身出发。第一,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说话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现自我的价值,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课堂。
第二,教师要转变备课的方式。伟大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我们要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任务驱动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发言,大胆地说。
第三,教师要转变对学生发言的态度。李玉贵老师的一篇文章中道出了我们当今课堂的现状,她说:“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这样一来很多孩子就不敢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在参与课堂,在课堂就成了“哑巴”。老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直接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固然很好,对于一些回答不出来的孩子,我们要耐心等待几秒钟,要是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我们可以摸摸他的头,或者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请他坐下,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第四,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课堂上的提问不仅仅只是请一些举手的学生回答,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一节课争取让每个学生能够发言一次。比如,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来回答问题,还以用你答我评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还可以开展让学生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题目,轮流上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还增加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节课下来,每个同学最少都能获得一次发言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既是自主性的,又带有一定的压力,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轮到的学生碍于面子,一般不会拒绝这种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把发言当作是一种负担,都会参与到其中来,而且还有机会当“小老师”,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教师要给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让学生感觉到发言的好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一些,尽量少一些口语化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丰富多彩,不要只是“很好”“不错”“对的”“行”等等,这样的语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欲望,学生就会把发言当作一种负担,不愿意发言,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接着就不再举手发言。当然对于一些发言特别优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物质的、精神的奖励,比如可以当一周的“发言之星”,可以当一天的小老师,还可给一些积累几次“发言之星”到老师那里换取文具等。
总之,要想改变“课堂沉默”现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期的努力,我打算从现在开始尝试,创建民主、平等、亲和的适于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数学课上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抢着说,让每一个孩子在数学课上不“沉默”。
参考文献: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J].方企勤,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