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凤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应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终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体验,教学的意义和功能逐渐形成。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快乐教学理念有效的教育融入其中,同时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以最大限度地实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快乐教育理念;主要方法;教学分析;小学语文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能够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失误偏差,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获取知识,无法获得学习成就感和乐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有效渗透快乐教育这一理念,同时,快乐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能够起到强大促进作用。
1、针对快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
快乐的教育其实内容风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其主要手段是在教师实施教学指导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更有效地实现情感和能力的双重教育和。快乐教育的理念通常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开放。把快乐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方法动员学生寻求知识,渴望掌握知识,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第二是快乐。在快乐教学模式中,无论是从教学氛围还是从师生身心来看,都是快乐、积极向上的。最后,就是有趣。在贯穿这个理念之后,老师的教学和课堂氛围的建设就是以学生的利益参与为出发点,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看到快乐学习存在的价值,看到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意义,用一些有趣而新颖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对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了解学生的兴趣,实现快乐的终极教育目标。只有有兴趣探索,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和独立的探究,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教学效果最佳。例如,一位老师在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这种技术以科学的方法将拼音和动画巧妙的进行组合,让学生可以看视频、看图片,同时,这样不仅加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获得有趣的经验,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内容,带给学生美感,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实施激励教育,激发快乐情绪。在语文课堂引入快乐教育理念之后,教师还应该实行激励教育,定期以奖励、表扬等方式激励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内心脆弱敏感,头脑不成熟,一些积极,肯定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更好地增强自信心,强化他们的信任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坚持减少批评的原则,更多的鼓励学生,真正实施快乐的教育。在这个环节可能会有问题,例如:鉴于学生有时候会给出错误答案,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批评他们,而是用一些鼓励激励,让他们的自尊和信心受到保护,减少错误给他们带来的挫折,使学生在这个环节感到更高兴。例如,“无论如何,你是最棒的!”“你敢回答的勇气真的很有价值,老师为你骄傲!”等等,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他们获得更多乐趣,更加努力学习。
3、营造学习氛围,展示学生主体性
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玩,不羁,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也应该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同时突出其主体,使教学效果达到加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促进个人发展。快乐教育也主张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同时,小学教师也应该照顾到好学生之间的差异,注意他们的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例如,对于一些游戏的学生,老师可以要求他们主动带动课堂课堂。对于一些擅长普通话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其为其他他学生朗读课文等。通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所有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亮点,还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在实施教育的同时,使学生更加自信,快乐成长和发展,使最终升华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而快乐教学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愉快体验,在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真正实现趣味性。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阳.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语文电化教育,2016(06):36-42.
[2]李凡.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5(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