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菊
摘 要:为了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倡导激励教学,希望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激励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通过激励教学法的应用,包括语文在内的许多学科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围绕小学语文中的激励教学法展开论述,提出一些对策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广大的读者提供指导意见,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励教育;应用
激励教学法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从而使学生学习信心高涨,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愿意学习并乐于学习。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小学语文教学搞好。激励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适用于语文学科。激励教学法的引入便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去推广和应用。
一、语言激励
语言是实现激励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在教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语言艺术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例如,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很多学生觉得很困难,便逐渐对作文丧失了兴趣,甚至可能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明白困难的暂时性,从而建立起对作文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进行语言激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表达的态度要明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当合理,若教师为了激励学生而故意夸大事实,就会让学生产生自负膨胀的心理,但如果在表扬学生时正话反说,就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2)语言表达要具有指导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要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3)多种方式相结合:语言不仅包括有声语言,还包括鼓掌、微笑、竖大拇指等无声语言,相对于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更能让学生内心悄然升起一种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師应当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发挥语言激励最大的效果。
二、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示范法,它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常见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此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小学生更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就充当着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大的榜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激励,就会产生极大的鼓舞效应,从内心激发起一种奋进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进步。当然,除了教师以外,每个班级都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应该成为其他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具有傲人的特长和优秀的品质。教师应该合理地将这些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学生意识到榜样的优秀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除了我们身边的人物,我们还可以借用语文阅读中出现的古今中外的名人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三、作业激励
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将作业变为激励学生的工具。其实很简单,教师只需要在批改作业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例如,一些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后面批上“作业做得很用心”“很棒”等表扬性评语,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其下次继续努力;而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鼓励性评语,如,“你一定可以取得更大进步的”“下次作业要更认真哦”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评语中语气和缓地提出一些改正意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发挥激励教学的价值。
总之,经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激励机制,可以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的顺利、高效推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时刻对学生怀有信心,要重视激励教学法的应用和实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鼓舞,在激励和鼓励中得到成长。本文是基于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得出的,但由于本人知识的浅显和经验的缺乏,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可以积极提出批评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5(36):212.
[2]泽仁拉西.探究激励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J].艺术科技,2016,29(4):346.
[3]高秀兰.浅谈激励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6):63.
[4]李凤英.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8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