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素芳
摘 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人文关怀理念,此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申,这表明党和国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人文关怀工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关怀流于形式、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如何改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者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关怀理念,增进感情,尊重、信任学生;关注现实,体验、感悟生活;实现自我,创新、放飞思维。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文关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教材貼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但从整体上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学生不够重视,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学生想好好学,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和方法,导致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使学生觉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越来越无趣,而老师也觉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越来越难上。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我认为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那些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自身寻找原因,有“人”的心,“以人为本”。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缺失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知识、个性心理、道德修养、交往合作、创造力、自主性、学会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出于责任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深刻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学生需要的人文关怀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它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1.关怀仅仅流于形式
为了突出“人”的作用,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方法,如在教授《好习惯重在养成》时,某个教师就大费周章,花了很多心思,其实这个问题学生本身就很熟悉也非常感兴趣,但在整个环节中,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平等对话,教师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虽然课上得热热闹闹,但在喧闹的背后,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理性认识也没有得到提升。这显然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这是有悖于教学中人文关怀原则的。
2.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优等生、后进生”,忽视“临界生”的现象较为严重,个别教师连所教班级中的“临界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就更谈不上了解、关心这些孩子了。所谓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备受教师的关心,但即使是对所谓的“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太狭隘,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要平等地体味和理性地思考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生活状况等。
3.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
大多数教师都有“我批评你是对你负责,我管你是为你好“的想法,在批评和教育学生时不注重方式方法,不注意场合,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往往忽视对学生隐私权的保护,甚至伤害到学生的心理。如:直截了当地罗列学生的诸多不是,对学生的人格直言不讳,甚至动手动脚。这种居高临下的关怀会使学生反感,更不用说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关怀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人文关怀理念,此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申,这表明党和国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单纯,思考问题不成熟,思辨能力有限。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修身品行学科,因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教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学会懂礼仪、知羞耻、爱憎分明,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性情。从某种角度来说,关怀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会学生成人往往比成才更重要。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关怀的对策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进师生感情,尊重、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没有情感,道德将变得无聊和空虚,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请你蹲下来。因为只有蹲下来,你才会看到和他们所看到的一样的天空,教师与学生的心才会更亲近。”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蹲下来,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玩游戏,一起谈心,一起学习,一起畅谈生活,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引领者,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服务于学生,把自己的所学、所长、积极影响、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
教育家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媒介,友谊是消除警惕的传感器。”在教学中,我都是用晚辈式的“尊爱“去感化学生,虚心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及时、主动地反思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每上完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听听学生的意见,而每次都会收到意外的惊喜。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我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把我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和他们交流一下。教师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重视学生的情感,才能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
2.关注现实,体验、感悟生活
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兴味索然,但他们不得不为考试而学习,这使得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感到无
奈、无助。很多学生在讲到“二胎政策”、台湾总统大选、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在法国举行的欧洲杯等重要事时热血沸腾、群情激昂,可一旦上思想品德课就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思想品德课太专注于理论的传授,对科学精神的过分强调、对考试结果的过分强调远离了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思考,缺乏體悟的氛围和机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体验,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学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家的收入情况,并说说它们属于何种分配方式。又如,在学习《感受社会变化》时,可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学校、家庭或所在社区的变化,以此来感受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
3.实现自我,创新、放飞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核心是问题,而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如,在学习《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搜集相关数据,了解我国经济收入不平衡现象,并将其制作成表格,然后总结学生调查表,要求学生对所调查现象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
(1)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哪个问题?(2)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3)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体验和发现问题。学生为他有能提出这么多高质量问题而自豪。学生在实践中学,在问中学,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创新了他们的思维,放飞了他们的思维。
总之,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秘密”的讨论。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脉搏,抓住机会,找出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然后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找出一些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在学习《调适逆反心理》时,可让学生扮演家长,体会家长这种角色身份。建议学生与父母在周末互换角色,让家长体会孩子一天天地学习也是很不容易的,而家长平时既要做家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还要上班养活一家老小,更是不容易。
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是最灵动的、能给所有的学生人文关怀的学科。它不仅要担负起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政策,传授知识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时时以学生为本,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泓清泉。
参考文献: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白显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究,2010(5):27-33.
[5]杨林.人文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社会科学论坛,2010(13):195-19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