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昊珉
摘 要:当代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用支付宝、出门有小黄车、老师上课有远程教学……对于以室外课程为主的体育教学应该怎样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呢?主要从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原因、重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应用
一、追本溯源、了解現状
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岗位稀缺等国情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和家长、学校、老师普遍重视文化课程而放松体育教学直接导致广大在校学生体质下降、运动机能衰退。从微观来看,没有良好的身体,学生难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和教育;从宏观来看,体育教学关乎整个民族甚至人类的机体发展与进化。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热爱程度不高,对体育课、体育活动敷衍了事的现象。从根本上来看,产生这一现象的还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二是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还是沿用了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而信息时代的学生并不是不爱好体育运动,而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深深扎根于体育课上并不会涉及体育赛事。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使体育教学有良好发展,转变教育者教育理念,扭转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促进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便是改善体育教学现状的必经之路。
二、了解技术、善用理论
信息技术推动体育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和体育传媒作为新型体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学生通过关注这些媒体就能浏览到最新的体育赛事,同时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与最新体育信息的对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从关注体育到爱上体育,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对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而言,打破陈规、开阔视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理论主要着力点在于扩展和整合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应用主要依赖于校园网络的搭建,对于以信息技术促进体育教学发展而言,这便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因为校园网实现了校内体育信息和体育资源沟通互联,还可积极推送学生关注的各大体育赛事,使学生能够实时了解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结合需要有针对性,就是要明确发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享受生活,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中。除了充分利用校园网,还可以积极研发学校自己的体育教学课件系统,针对生长发育期男女生存在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建模,通过3D立体成像技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进行体育锻炼对塑造体型和营造健康的身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性。
三、立足实际、积极实践
体育课堂一般都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老师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之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能、体质教育工夫要下在平时,通过课下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自觉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对于课程设置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忽视学生体质的锻炼,应该积极配合体育教学课程的完成,并努力为学校配备良好的体育运动装备和器材,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就要善用校园网,可以让学生适当观看体育赛事,合理利用体坛明星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课间可以播报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一是让学生了解实时体育情况,二是可以了解相关体育知识。另外,运用校园网组建学校之间的体育圈,将学校之间的体育赛事公布给广大学生,使各个学校之间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风气,更能塑造一批校园体育新星,起到弘扬体育文化的模范带头作用。
体育教学转变模式,善于运用学校配备的各种多媒体设施,创新思路、开阔视野,上好室内课程。体育教学中,室内的理论课程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这一部分涉及人的机体构成,骨骼、肌肉、合理运动模式、急救等非常具有实用性的部分。然而,根据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时会忽略理论课程的讲解。对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强体育教师理论素养的培育,加强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善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配合课件和建模,为学生生动阐述人体的运动理论。
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事业的长远目标,而对于体育教育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此文章仅仅是杯水车薪,要达成这个长远目标,还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教师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左伟.篮球网络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运用[D].山西大学,2016.
[2]王晓丽.TPACK框架下体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3]李平平,王雷.机遇与挑战:翻转课堂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