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菲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在教育课程体系中,研学旅行组成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研学旅行的基础和条件是文化旅游资源,因此,需要对研学旅游的目的、意义以及各方面的要素特征进行文化属性的分析,从而找出适合研学旅行开发的产品,同时,也能够打造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品牌。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亲近自然,使他们能够在旅游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其养成文明旅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自立自信等的优秀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其对当今的社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研学旅行的意义对国家、学校、旅游行业和学生本身都是非常重大的。就国家而言,是实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对学校而言,是其改革教育文化制度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合作。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注重文化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行业,作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必将成为旅游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积极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打造有特色的当地文化品牌,吸引众多眼球,能够更有利于其长期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研学旅行就有了不同于其他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普及、文化课程、文化教育和文化体验。
首先,文化普及是指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旅行活动中。这个过程的实施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甚至可以通过整个学校组织活动进行。因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旅行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其次,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程都非常重视。研学旅行是根据相关规定而制定出的有效实施文化实践活动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关的课程,以达到教育部门计划的课程目标。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娱乐活动,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再次,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首要目标。学校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在整个旅行过程中教育其团结友爱,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旅行习惯,培养其优秀的文化素养,以此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知识,也能让其从中体会到收获知识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最后,文化体验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一项目标。因此,研学旅行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和老师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中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内在含义,也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动脑筋,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更加了解当今的社会情形,也更加亲近自然,从而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研学旅行正在逐步发展起来,通过进行研学旅行,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素养。在此期間,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阻碍其顺利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探索出旅行文化的属性及其内在的规律,并借此了解、调查和查阅资料,开发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产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各地优秀的文化措施,结合自身当地的情况发展文化旅游特色,以保证该地的旅游文化能够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2013年,首次以政府的形式出现了研学旅行的概念。而在2014年明确地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的范畴。刘延东同志也曾对开展研学旅行做过相关的批示。由此可见,研学旅行有着良好的机遇,加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将促进研学旅行顺利发展。如何继续做好研学旅行,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积极配合的过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能够使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走出封闭的校园,拥抱乡土民情,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理性地了解文化知识,直接或间接地体会到文化存在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教育是源于生活的,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研学旅行政策的实施,是开展课外活动教育的重要举措,打破了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模式,使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亲近自然,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探究自然奥秘的满足感、快乐感,使其能够在整个旅行过程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让他们能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