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语感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的探究。
关键词:语感;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050-02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教师在上面一字一句,或者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分析、讲解、提问,可是,学生不是“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不能深刻理解、体会,甚至,有学生认为老师在给同学催眠一样。但,在这时,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想象,效果出乎意料,许多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就是语感产生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感”究竟是什么?
1.语感的认识与解析
“语感”是对言语的敏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在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言教学的归宿。
2.语感教学的状况
在教学活动中,语感的教学常见存在以下的缺失:
2.1过多理性、零散的分析。有教师课堂上把文本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脱离了文本情感,感受不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只留下枯干、抽象的概念。
如五年级《草原》一课,作者用“天空的晴朗”、“空气的清鲜”、“线条柔美的小丘”、“静立的骏马和大牛”等景物描写来反映草原清新的美,却蕴含着初见草原的高兴心情。有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一句一句地零散在分析,这就破坏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受。
2.2学生的阅读量少。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极少的,导致语文基础差,知识面窄,知识积累贫乏,表达词不达意,造成语感能力低下。
2.3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差。一是不能准确地理解语言;二是对文章读不通,读不准,并随意断句;三是反复读,仍不明白句子的意思。这类的学生是语感能力低下造成的。
3.培养语感的认识与方法
针对课堂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缺失,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应该怎样发挥“语感”在教学中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用呢?
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3.1减轻理性分析,增加感性积累。
语感的培养,首要任务就是减轻理性分析的成分。我国古代采用“背”的教学方法。背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根本就是注重了对语言文字整体上的直觉感受。
理性的分析少,培养感性积累。语感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能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告诉我们:没有长期的语言积累,就不会产生“悟”——语感的悟。
一位老师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把课文中“树枝的新绿”、“积雪的融化”、“溪水的流淌、”“小鹿的散步”、“春水的奔泻”、“木排的行驶”等反映小兴安岭生机勃勃春天美的语句逐句、逐句孤立地分析、讲读,不断在提问,这样的教学大大地破坏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受,对语感的培养。
3.2在朗读中感知,读出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多种感官以声释义的活动。朗读,是一种语感的培养,又是一种语言熏陶,如果学生的朗读缺少老师语言上的熏陶、情感上的唤醒、精神上的激活,教师如只是一味无要求、无激发的让学生读,学生的心灵难以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能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文段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节奏、格调、语气、句式,揣摩作者的情趣和宗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进而对文本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在朗读教学上,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感悟,从而读有所得。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训练学生的吟诵能力,让学生融入思想感情读进去,如身临其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等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语感。
例如在教《长征》一诗时,学生在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以熟读成诵,达到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就能读出成效。提高语感能力。
3.3在品味中展开想象,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必须驱逐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内心视像”,使课文内容像“电影镜头”一一在学生头脑中闪过,使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入“情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想象为什么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句子的品读、理解,展开想象,体会情感,以培养语感。
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让事物在头脑中浮现出来,随着语音的流动,会出现形象的事物,学生的语感能力能得到提升。
3.4在生活中体验,走出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言来自生活实践,是语感体验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联系在生活体验,唤起学生感知形象,增强其对语言的感受。
语感是语文教学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种特殊能力,
语感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它更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言教学的归宿。语感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能得到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肖坚强.《课堂教学实用方法》内蒙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江西教育》2001年第2期方利民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