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建燕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在校学好语文和其它功课及今后进行自学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近年采,我在教学中作了初步尝试。
一、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探索由疑开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精心设计提问。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重点段“借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我设计了以下几问:1?郾诸葛亮在什么环境下借箭?2?郾诸葛亮为什么要利用这样的环境借箭?3?郾在这样的环境中借箭有什么好处?设计这种有层次的递进式的提问,学生满脑疑问,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为了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把引读、朗读、默读、对读、比较、质疑、争议、想象等方法交替使用,组织灵活多样的探索形式。如《少年闰土》一课可分为五段,根据每段内容,我采用五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索。第一段写“记忆中的闰土”,文字优美好懂,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进入文中情景;理解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第二段写“鲁迅认识闰土的原因”。我让学生围绕“鲁迅和闰土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默读后讨论解疑。第三段写人物外貌,课后要求背诵。我引导学生逐句细读,划出中心句、中心词;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讨论:作者描寫闰土的外貌抓住了哪几点?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背会课文中的精彩片断。第四段用对比手法写闰土见多识广,知识丰富。我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把鲁迅与闰土的对话部分和鲁迅的感情部分,分开读、对比想,从而理解闰土是怎样一个少年。第五段写闰土和鲁迅分别,感情色彩较浓厚。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鲁迅与闺土之间的深厚纯真的友谊。
二、指引学生探索的路子
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犹如大海行船,有时会出现迷航,这就需要教师教给方法,进行导航。如我告诉学生学习每篇、每段课文都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说明什么”这样四个问题读书、思考,去探索作者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学生掌握这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探索就有了路子。
除了教给学生规律性思考方法外,我还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捉供方法,为他们指明路子。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对“不但……还……甚至”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理解不深,因而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我就让学生用“比较法”把这组关联词里面的内容颠倒一下和原句对比,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使意思层层深入,起到突出战士们潜伏的环境非常危险的作用。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时,我因势利导,进行巧妙点拨,开拓学生的探索领域,使他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例如,我教《将相和》一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文章的中心提出了不同意见,即教育我们遇事要多动脑子;蔺相如善于观察,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教育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团结协助。学生找出自己所提出的中心的依据,一时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形成僵局。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提出要他们从写文章应该怎样围绕中心安排材料角度去重新认识、思考。这一下果然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重读课文,利用已有知识做多角度的探索,思维非常活跃。
三、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
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培养能力同等重要。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探索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探索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坚持学生靠自己的力量能获得的,教师决不直接讲解。就是争论僵持不下,学生一齐把头转向教师,期待教师评论是非时,我也从不轻易表态,而是要求学生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解决问题,明辨是非。
另外,要堵住学生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的路,迫使他们去探索获知。例如,学习生字词,一般学生爱单纯机械记忆。我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外,在检查验收时,提出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心。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舞情绪,使他们看准目标,锲而不舍,努力探索。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