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和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实践探索。本文作者结合其多年教育实践经历,就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作一简单分析,并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和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实践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初中化学老师,拟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感悟,就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作一简单分析,并提出笔者所研究和提倡的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模式的兴趣和探索。
一、 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教师演示,学生旁观
根据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观察,以及与众多同行的交流探讨,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形式上流于“教师演示,学生旁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情况很少。具体说来,“不良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在日常教学中,由教师主导和操控的演示性实验开出率较高,探究性实验却很少或甚至没有;②实验选取大多是现行教材中的已知过程和结果的验证性的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和探索兴趣;③学生对实验课热情不高,缺乏兴趣,课上积极动手和参与讨论者较少,大多表现出旁观者姿态,而非积极的参与者;④学校实验室设备和药品配备不齐或多年未换,实验员配置不足或素质不够。等等。
总结言之,通过种种日常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和细节,即可明了当今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而当前现状的形成,则有其内在原因。
(二) 原因——轻视过程,重视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教师演示,学生旁观”这种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结果,重视结论”的内在弊端,教师的导向如此,逐渐地学生也变得如此。而导致“轻视过程,重视结论”的根源,则在于长期以来各相关方对于考试分数及升学率的过度重视。其原因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实验能力差,但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学生的考试分数始终是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最关心的。这也是不少化学教师提倡“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原因,因为这是“省时省力且最高效”的方式。
由上可知,要摆脱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窠臼,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的重视度。更关键的则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面,笔者就以具体案例的形式来详细说明个人所提倡的一种实验教学新模式:“演示—假设—探究”模式。
二、 初中化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教学案例详解
案例说明:依照“假设—演示—探究”的实验教学流程,利用教材中“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盐酸与Na2CO3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四个基础实验,通过对各实验前后总质量变化情况的称量、记录、分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案例涉及的反应方程式:4P+5O22P2O5(条件:点燃);Fe+CuSO4FeSO4+Cu;2Mg+O22MgO(条件:点燃);Na2CO3+2HCl2NaCl+H2O+CO2↑
案例实验流程:
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准备相关器材,分别指导A组和B组学生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A组进行红磷在密封容器的燃烧实验;B组进行镁条在非密封容器内的燃烧实验。各组均需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容器及药品总质量。
第二步:由两组实验的结果差异提出假设
A组实验结果: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B组实验结果:反应后总质量较前“变大”。由此提出疑问:A组、B组均为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是什么因素导致结果不同?提出假设:A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B组没有密封。
第三步:用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假设
A组进行铁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并测量和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B组进行盐酸与Na2CO3反应实验,并测量和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A组结果: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B组结果: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小”。
第四步:交流得出结论,提出进一步假设
让学生分析讨论四种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A组进行的两组实验中均无气体逸散,也无气体进入,故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B组进行的镁带燃烧实验,生成物中增加了反应的氧气质量,故质量变大;盐酸与Na2CO3反应实验,则是生成物CO2逸散脱离体系,故质量变小。根据分析提出进一步假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将不会发生变化。
第五步:进一步探究,以验证假设
将镁条置于密闭容器中实验,称量反应前后药品及装置总质量;将盐酸和Na2CO3反应装置用大烧杯扣住,确保密闭,再次实验。实验结果: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成功验证了上一步的假设。
第六步:深入分析微觀本质,得出最终结论
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微观角度);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宏观角度)。总而言之,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此即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以上这六步,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深入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采用了两次假设、两次探究,步步推进,从而不但使学生深切掌握知识点,同时更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增强了对实验探究的兴趣。总而言之,此种“演示—假设—探究”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当中,在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下,希望该模式能引起相关教学工作者深思,同时也期待方家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孙仁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新课程学习,2013(12).
[2]陆雨.浅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
作者简介:
蒋永刚,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长春市一零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