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怡 吴雪珍
随着广州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基于现场考察的几个广州经典乡村旅游景点,发现社区参与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社区主导模式三种形式上,存在形式简单、从业人员缺少新鲜血液、缺乏特色、过度商业化、政府机构引导不到位、企业缺乏社区参与意识等问题,提出加强政府引导、深入居民教育、确保社区增权与維权的建议,并提出 “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的发展模式。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旅游的相关利益者、文化持有者和参与者,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能增加收益、促进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而利益的增加能够激发居民对参与发展旅游的热情,给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旅游体验,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了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居民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自然环境,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广州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参与情况,平衡居民与政府、旅游企业、等要素之间的利益关系,向共赢的状态靠拢,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地资源的效用,盘活乡村资源,营造村落特色,进一步推动广州乡村旅游发展。
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为响应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广州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全市的乡村旅游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其中“农家乐”是目前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形式,其次是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也自发或被鼓励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社区主导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位于海珠区的小洲村是广州最家喻户晓的旅游乡村,村内保存着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与岭南水乡格局,被誉为广州“岭南水乡活遗址”。发展前期政府出台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要求统一村内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但由于缺乏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许多村民不配合工作,造成了如今色彩杂乱的建筑局面。发展中期随着艺术家和美术生入驻小洲村,当地政府提出打造“小洲艺术村”的口号,村落知名度提高,大批游客开始涌进小洲村,同时吸引了更多毕业大学生在此地开店铺,出售纪念品、手工陶艺等等。这时当地居民参与模式主要是三类:一是在街边摆摊、开店,卖农产品和特色小吃;二是开杂货铺、小超市来赚点外快;三是将房屋租给外来商户,收取租金来获得利益。由于能获得较可观的收入,更多的村民效仿推旧屋建新房,村内的岭南风情遭到破坏,房屋和街道拥挤不堪。为挽救这一现象,当地政府颁布《美丽乡村海珠区·小洲村示范村庄综合整治规划》,鼓励支持小洲村里农家乐、旅店、商店的配套设施建立,以抑制村内凭出租违建房屋增加收入的风气。
小洲村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在此模式下,社区参与仍然是低层次的、不规范的参与。在发展规划、社区改造、设施建设、收益分配方案制定等与居民利益相关的事项上,政府缺乏与村民的沟通,村民缺少决策话语权,导致村民并没有很好配合政府制定的规划制度;对环境保护、商铺管理等问题没能处理到位,小洲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村庄逐渐失去特色,游客大量减少,居民对政府普遍不满。
政府主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旅游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是适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土地、规划、建设等各行政部门,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推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筹措、土地用途变更和流转、旅游产业政策制定、产业体系构建等问题也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但是政府主导容易出现缺少与社区的沟通、忽视社区话语权等问题,相比企业主导不能很好迎合市场开发特色活动来丰富本地乡村旅游。
(二)企业主导模式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古村有着千年历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被列为“广州旅游特色文化村”。发展前期村落环境脏差、河涌拥堵,古建筑遗产得不到保护,旅游业停滞不前,居民对此也是颇为不满,直接促使了地方政府进行旧村改造工作。当地政府在旧村改造工作中广泛听取居民的建议修改方案,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居民对此次改造工作满意,增加了对旅游业的信心。凭借本身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改造后更加优美的环境,黄埔村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摆摊贩卖农产品和特色地方小吃的居民开始多了起来。
村庄大致整改和规划后,当地政府引进了外来企业:2015年广州天石控股集团签订了黄埔古村整体开发、升级改造,招商运营的合同,正式启动黄埔古村复兴与繁荣的计划。随着企业的入驻,黄埔村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祠堂文化节和古村文化艺术节等,展示岭南文化和民俗技艺、售卖文化商品。这些活动大多是邀请专业人士或者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并没有直接与当地社区联系起来,企业在项目规划中也没有过多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声音,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引游客和引进商家上。此时当地居民主要是贩卖自家产的农家菜和农产品,以及摆摊贩卖特色小吃。随着村庄名气加大、游客增多,一些商铺如“奶婆姜撞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品牌和连锁,但仍有大部分居民开设的商贩停留在摆摊设铺上,加之缺乏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培训,分散在道路两旁,不仅卫生方面令人堪忧而且节庆时间严重堵塞交通,给游客不太好的体验。居民支持本地乡村旅游发展,却没有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也缺乏政府和企业的引导,并不能在旅游业中获取最高利益。
企业主导模式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发展乡村,出于盈利目的,企业会在当地组织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能提高村落知名度,给乡村带来经济收益;但正是由于企业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的特征,对社区居民的话语权和利益不会顾虑太多,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这种情况下社区居民往往凭着追求利益的本性自发参与乡村旅游,利用游客增多的时机发展餐饮和住宿业,但由于缺乏技术引导和支持,在规模和形式上存在局限性。
(三)社区主导模式
御鹿苑农庄位于番禺区东涌镇大稳村,是沙田水乡文化的标志,是广州著名的农家乐场所。御鹿苑农庄内设有绿色长廊,是可供游客骑行和散步的绿道,两旁分散着当地居民贩卖的农产品以及被评为非物质世界遗产的疍家糕的商铺,还有随处可见的农家菜馆。因为物美价廉、手艺传统,吸引了很多游客,口碑较好。本地年轻人多在附近的工厂打工,在村内经营的少。当地政府对社区参与旅游也提供一些帮助,如搭建了供居民无偿摆摊的亭子,将售卖疍家糕的店铺拍摄录入东涌镇的宣传片等。御鹿苑農庄发展主要靠居民自发参与,居民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缺乏企业和政府的引导,仍存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解说系统不完善、缺少旅游项目等问题,阻碍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社区主导模式中社区占主要地位,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强调村庄旅游规划中居民的知情权、话语权与决策权;利益收入则充分流通到社区居民手中。按理说社区主导模式是最能保障居民利益、体现居民主权的发展形式,但广州社区主导模式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参与形式简单,居民缺乏自我发展的素质,反倒阻碍了乡村旅游建设。这种模式能够直接反映和迎合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优化社区参与的形式和深度,是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模式。但倘若社区主导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缺乏企业的协助,社区参与也只能停留在表面,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一)形式简单,从业人员缺少新鲜血液
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简单,多体现在“食”上,能供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的项目少,缺乏统一领导和管理,没能发挥乡村旅游最大效益。且参与的居民主要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则多在外打工。主要原因是乡村就业环境欠佳,缺乏就业与创业支持,且年轻人多有“乡村落后”的心理,认为在乡村工作不会有太大出息。归根到底还是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村庄旅游业发展意识和创业精神,对村庄的环境卫生和遗产古迹缺乏主动维护的责任感。居民知识水平尤其旅游知识与各种管理知识较低是影响居民参与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缺乏特色,过度商业化
广州当地的农民作为旅游业的经营者,没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管理模式,随心所欲,或者直接照搬别人的模式。没有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乡村特色与文化,致使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缺乏特色,在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摊贩遍地开花;另一方面外来商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增多,带来的是商品抄袭、恶性竞争,显得乡村过度商业化。
(三)政府机构引导不到位
目前来说广州发展乡村旅游非常需要和依赖政府机构发挥作用,其中急需对居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协调他们共同参与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率。但是目前广州乡村旅游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规划和引导,尤其缺乏与居民沟通,居民的话语权、决策权较小。
(四)企业缺乏社区参与意识
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难免会需要企业的引资、开发和规划,如果企业能有帮助社区发展的意识,与社区合作,既能形成地方特色又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实际上广州乡村旅游的企业更注重个人利益,极少甚至没有将居民参与视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口,缺乏长远的目光。
(一)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是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居民往往缺乏对专业理念的认识和旅游规划发展的长远眼光,需要政府积极宣传教育,培养居民自主参与乡村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与高校合作,让专业人士走进村庄,挖掘村庄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确定旅游发展方向,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将村庄发展旅游的优势、现状、问题与展望都一一传达至社区。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要根据村落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村的旅游发展模式和方向,积极招商引资,鼓励社区参与、管理旅游区内的商铺秩序和饮食卫生情况,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对参与旅游业的居民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当地年轻人积极投身旅游发展和创业行动,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并在技术、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他们。同时要给予居民反馈、发声的平台,以此来不断完善政府工作,形成良性沟通循环。
(二)深入居民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乡村旅游中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难题似乎是为当地社区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意识,使他们能够有意义地参与旅游业发展。这部分工作主要靠政府引导和居民自觉形成来实现。政府需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居民对本地乡村旅游产生信心,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意识地参与乡村旅游规划和运营。同时在旅游发展期间,政府在环境和摊位管理上也要明确居民的责任,让居民主动维护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交通秩序和古风古迹。可以鼓励部分居民成为模范,在社区中起到带头与示范作用,来促进其他居民的思想转变。
(三)确保社区增权与维权
权益是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倾听他们的声音与维护他们的权益是必要的。具体体现在居民在乡村旅游规划与发展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决策权、监督权,以及土地利用、利益分配等问题上保障居民的权益。政府和企业在提出旅游规划和发展方案时,应及时、准确地下达至每家每户,可利用村内的祠堂进行会议讨论,听取居民的意见,积极与村民沟通,最终确认的方案应坚持将村庄发展与居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在项目规划和设施建设时难免会涉及到占用居民土地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协调好政府、居民与企业等多方的权益,以合法合理的方式与居民协商,主动维护居民权益,落实善后工作,定期公示补贴、分红明细供居民监督。
(四)“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模式
基于广州乡村旅游现存的社区参与模式,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社区参与模式。该发展模式主要强调居民在乡村旅游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的领导必不可少,在法律和政策、管理外来企业、修缮村庄等方面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另外为使当地乡村旅游更具竞争力、项目更有特色,可引进外来企业参与旅游发展。引进的外来企业可以是旅游企业,也可以是其他行业的、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企业,比如温泉业、餐饮业、酒水业等等,来丰富当地乡村旅游活动;引进的外来企业应该与政府、居民充分沟通,不能违背了居民的利益,可鼓励当地居民入股或者任职。加强乡村旅游社区基层民主建设,重构旅游社区的乡村治理,保障村民在旅游中的实现民主参与诉求,无疑是为乡村旅游社区“政治增权”。社区组织由社区居民中有较好旅游发展远见、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居民组成,他们收集其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并定期开会探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不符合规范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示范与管理,同时可与大学等其他机构合作探讨旅游发展的方向。该社区组织完全由居民选举、居民监督、居民评估,并行使定期换届制,当然对于组织内的居民要给予经济支持与嘉奖。最终该模式还是要落实到每位渴望在旅游发展中获取利益的居民中,居民在当地旅游中应积极与社区组织和政府沟通,形成主动参与、服从管理、积极维护的意识,支持政策和规划方案的执行。该模式一方面旨在让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并且让他们共享成果;另一方面,村庄的文化得以延续,环境、基础设施能够完善,产业结构更合理,能得到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