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诗悦 夏 志
我国盈利企业和事业经营单位的经营所得是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企业所得税法要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要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申请纳税,并事先由税务机关规定纳税人的税收征管方式。企业需要在纳税期限内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报送纳税资料并足额纳税。出于对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相应的减免政策。
国家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来重新分配资源,有利于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但这是建立在纳税人将自己的经营所得强制性、无偿性的给予国家,而企业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显然这二者是相抵触的,于是企业有了动机,并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偷漏税。
企业会通过多种方法实现销售收入的隐瞒,不合规的企业会通过销售这一流程的诸多环节来舞弊,进而人为的、不合法的减少当期的销售收入。具体方法如下,有的企业在发出商品之后,会计人员没有立即做账,即确认收入,只是在库存上体现商品的减少。此时,只有仓储部门记录,而财务人员即使有齐全的凭证也不体现收入,而是等到货款实际到账之后才确认收入,这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基本要求。实质上是收入确认的拖延,目的是减少当月利润,在纳税上获得延期支付的收益。部分企业在发生一些类似于变卖原材料等原本需要计入收入类账户的经济业务活动,企业不恰当的减少购买方的应付账款或预收账款,更有甚者通过冲减财务费用单个账户核算此类销售业务。长期使用债权债务或损益类账户核算与收入科目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不确认三包收入也是企业频繁使用的舞弊方法。“三包“即购买方或者销售方指定的维修点会在购买商品之后收到销售方支付的费用和零件,购买方和维修点不确认这部分收入,零件等做为“代保管商品”来核算。有的企业采用对于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账的方法,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品和边角料,这些废品和边角料出售给个人时,不确认收入,而是直接经手人员私吞并用在吃喝玩乐上或者计入企业小金库。企业在销售返利收入或收到实物时,不记收入。在逐渐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也日渐丰富,卖方销售时会给予买方一定比例的“返利金”或者给予实物。购买方并不确认为收入,也不确认营业外收入,完全游离于账目之外。销售折让发生这种情形在销售折让也同样适用,有所不同的是,销售折让一般会另行开具红字发票,税法规定企业不得冲减销售收入,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纳税人通常用红字发票冲减收入,并将部分利润返给经办人,直接造成少缴纳增值税,间接造成少缴纳企业所得税。部分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会隐匿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在申报纳税前,往往隐匿增值税专用发票,并重新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两种发票的收入不同,导致最终利润减少,达到偷漏税的目的。
还有另一类偷漏企业所得税的手段,如企业同时经营不同业务,有能力分别核算的情况下不分别核算,且此时存在多种可以选择的核算方式,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纳税方法,实务上的体现就是频繁变更纳税方法。
企业常见的虚增支出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将不属于当前会计期间的财务费用或管理费用等提前在本期间摊销或者多摊销当期的费用;当企业发生较大规模的室内设计装修时没有上报当地的地税局就擅自列入待摊销费用以待摊销。有的企业习惯使用白条支付水电费然后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不真实的发票入帐,这些手段都可以在账面上使企业所得税有所减少。甚至有的企业采用管理层联合财会部门一同造假,如财会部门可以多计提当期给高管的应付职工薪酬,然而真正落实到高管手中的工资却远小于账面数额。除此之外例如只有记帐支付凭证,没有原始凭证、报销来自于其他单位的税票和发票、采购的固定资产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有关在建工程的银行利息列入当期的费用、大额资产损失没有通过有关机构的审核就擅自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等等,都是企业为了躲避交纳企业所得税而想出来的“招数”。
此外,在税率非常低的地区成立没有合理理由设立的关联方公司,并且与其发生大额非正常与公司日常运营无关的交易等等。
一般而言,经济效益审计是指一定主体或一定项目经济活动中资源投入与特定的产出、资源损耗和有效结果的比较。其在内容上体现的是“3E”原则——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经济性主要体现了对一定限度的资金的整合利用是否到位,效率性是指初始投资变化量和最终产出变化量之比,效果性是经济效益审计最后目标是否达到标准的“成绩检验器”,能够给审计师的工作一个系统的评价。
对于企业税务舞弊来说,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良好的“指示器”,财务上面数值的不对称和不统一都会通过各项指标的计算反映出来,如我国经典的蓝田公司财务造假案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研究员就通过对蓝田公司资产负债率等多项指标的运算发现了其财务造假的事实。因此对企业所得税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从生产到销售全方面把控各道程序,审计员可以使用数量分析法和抽样技术获取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分析比较各项数据之间的联系再与作为标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所得的数据是否存在猫腻的结论。对内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良好管理,做到不知法犯法,合理纳税。来自外部的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更是能起到强有力的监督作用,给企业类似的行为带来经济和法律的制裁。
实行经济效益审计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的纳税行为,宏观上有利于我国合理调配经济资源。因此,企业实行所得税的经济效益审计关乎国家的宏观调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应该尽力将其效用发挥最大化,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和牢计程序会随着审计的侧重点而发生一定的转变,经济效益审计在一般财务审计的常用手段基础之上,又发展了许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经济目标,我们将经济效益审计手段加以整合,分成四类来讨论。
规划审计是具有目的性、前瞻性和动态性的一项审计,多用于组织开展大型的活动之中。对规划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是在评价衡量最终成果于规划确定的目标蓝图之间的差异和规划的合理有效程度。
人力资源效益审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设备和原材料利用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统称为管理审计。在管理审计程序中最常运用的是定量分析所着手的项目,如计算出劳动生产率、资金占用率等,再结合定性分析,通过在时间上和地域上对各期数据的对比,找到不合常理的最大差异值,得出问题的属性。通过管理审计可以有效定位审计差错和错报,有利于监督企业的日常运营。
审计师对企业经济业务一套流程的审计在大体上被分为三个阶段。它包括在采购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并运输入库的供应审计、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的生产审计和从库存商品出售后被销售部门销售的销售审计。企业通过供应、生产、销售这一循环,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润,所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也涵盖了这一循环的三个步骤。审计人员要收集被审计单位关于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资料;了解企业对于业务的全景规划;在询问被审计单位具体的经营业务;是否制定经营计划以及计划是否真正得到执行;在供产销三个循环完成之后,还要核算经营成果,结出利润,并与之前制定的目标进行比对,从而给出经营效益审计的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表现在有审计机关在政府的带领下,对于国家控制人员在任期内各方面表现进行的审计。国家公职人员对所管理的企业的基本状况负有经济责任,包括财务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效益性,决策上是否科学;发展上,是否可持续。在自身行为上也要有所制约,克己奉公,廉洁自律。
一是存在很多企业的单位领导只是在形式上对内部审计表示支持,本质上却没有对审计的结果予以重视,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流于表面。当内审部门不能就税务问题和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时,公司治理层对此不闻不问,装聋作哑,导致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不能及时被纠正。
二是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精于偷税漏税业务,其手法多样,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经验程度造成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当财务人员和管理层、治理层上下串通一气时,审计人员想要查找到偷税漏税的证据就更加困难。
为了保证企业所得税征收的良好管理,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都应该运用好经济效益审计,不断学习累计经验,强化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需要运用经济效益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的问题以外,更要学会更好得与管理层沟通,引导其合规纳税。当然审计人员的审查仅仅提供了合规纳税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合规交纳企业所得税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纳税有利于国家对于资金的二次分配,将经济效益审计运用其中能够更好得实现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