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玮 (星海音乐学院 510000)
配器,另一种准确的称呼为管弦乐法,是写作管弦乐作品的基本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乐器法和配器法两大类内容,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践,两者的良好配合是写好管弦乐作品的关键。当学生学习过乐器法后就进入到了编配阶段,将乐器附上音符和节奏,让多种乐器同时依次依序的发声组合,最终形成了多声部、多思维的交响性音响,这被很多人认为是配器课程教学的根本意义和常规模式。当然,在此过程中会不定量的加入一些成功的管弦乐谱例进行分析,分析的程度也因教师的要求不同而无法得到统一的深度.但是,在这种常规的思维模式下能培养出多少合格的管弦乐创作者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却又无法统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优秀的管弦乐创作者并非单纯的出自于本科的配器课教育,而是在课程之后的乐队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从哪个角度评论,这个说法都没有问题,因为本科教学就是基础,基础也许真的无法成就优秀的创作者,但永远不能忽略的是基础是未来成长高度的空间支撑,抛开基础去谈未来的构建显然也是不科学的。
基础要如何构建,下文里将结合课程中的乐器法、配器法、音乐分析和实践四个重点作以论述。
在四个重点中,教学时间的占用比例应该合理分配。学习之初乐器法是排在首位的,了解将要使用的乐器是创作工作者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各乐器的音域宽度、音区特性、演奏法、音色以及与其他乐器组合的原理都是乐器法学习的重点和必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乐器法教学一定要占很多时间。有时为了能将每个乐器“透彻”的讲授给学生,不惜从乐器的起源、发展史、制作材料的采集和工艺讲起,直至乐器的发音波形、包络线等,为学生介绍一系列从古至今的学问,这样的模式往往导致乐器法教学时间过长,但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当前的管弦乐创作来说无法起到支撑性的帮助,而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容却被压缩了。所以,乐器法的教学重点应该回归到乐器的本身,教师应把课本上的文字交于学生自学或预习,课堂上以问答的形式向学生抛出问题,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点作以解答,之后为学生介绍实际演奏中的宝贵经验,因为有些经验是课本上所无法提及的,如不同指法的同音音准问题(管乐)、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乐器中音色的转换点和融合点、乐器组合特征,指法、弓法、吹法及各类实用的演奏法等。教学形式也应适当调整,如有条件应摆脱常规的纸上谈兵,邀请有乐队经验的管弦乐专业师生带上乐器走进配器课堂,为学生实际讲解和演奏乐器的各个特征,介绍乐队作品困难片段中所存在的难点和解决方法,以乐队演奏员的角度提出有利于创作的建议和意见,让教师的理论和演奏的实际效果更快的在学生脑海里融合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成学生的深刻印象。这样的乐器法教学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实用且不枯燥。
在配器法教学中,让学生认知配器的本质意义是前提条件,即配器就是创作。如果拿一首钢琴作品作为原型材料进行配器,最终的管弦乐作品应该是无法将其完全还原成原始形态的质变结果,不能仅停留在增加乐器的量变阶段。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配器的核心是各乐器的音色组合问题,如果这样认为就较为片面了。首先,好的配器创作核心问题应该是由好的声部构成的,好的声部形态则体现为“结构”,所以说结构才是管弦乐创作能否将材料成功搭建的根本。这里对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完整。它不仅仅是曲式学上的段落划分,而是更小的可独立呈现的个体,最小可至一个动机甚至是一个音,划分出好的声部使之成为完整恰当的声部载体是前提工作。第二,要将完整结构材料作以功能划分,如节奏功能、重音功能、踏板功能、和声支撑等,按照功能意义将材料进行进一步调整,在整体布局中凸显实际需要的功能意义,使声部形态有据可循。最后就是将所有的材料进行组合,其中要考虑乐器的选用、声部以及音区的衔接融合、音色的结构意义以及色彩意义等问题,并将客观个性化的创作思维渗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客观是指音乐原型中提供的思维和精神,个性化是指管弦乐创作者为更好的表达客观依据所做的创新思维,这也是配器创作的精髓。如完全照搬音符做一名认真敬业的音符搬运工,这将是毫无意义的。
配器分析是配器学习的联动环节,是配器思维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是看清楚谱例中的音高、和声、风格以及乐器组合、乐器选用等问题就完成了分析任务,所以大部分本科学生的分析报告会始终处于摆现象的陈述阶段。实际上,摆现象是上集,问一句“为什么”才是分析的关键,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是创作者整体思维布局的一部分,了解其功能意义,发掘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捋顺它们上下前后的承接与延展关系则是配器分析的本质,也是学习配器的良好方法。分析乐谱不应该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分析的深度将更为重要可贵。
在学习配器教学的最后,将进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音乐专业院校中,配器课实践教学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也就是说将学生的配器作业在真实的乐队中演奏,将不同学生所编配的相同段落进行对比,由教师现场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进步。乐队实践需要多个专业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以及教学计划设置等各方面的协商问题,着实有难度,但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能够听到作业要比单纯的想象更容易建立内心听觉,更有效的让学生体会好与不好的区别,这也将成为未来配器教学所要搭建的重要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施咏康. 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2]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 管弦乐法原理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第三版上、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