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教活动中的情感渗透

2018-07-13 10:58张远迤
师道·教研 2018年6期
关键词:松间小草古诗词

张远迤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教育与诗、诗与校园中的人有着天然的永远割不断的联系。以先进的诗词文化力量,陶冶、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在中学诗教中,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情感渗透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把握如下四个环节,即诵读、联想、激情、悟理。

一、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议”的基础,“议”是“读”的深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在关键处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读、议结合,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品味诗情。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再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伫立”“凝视”所包含的意蕴。学生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理解到李白伫立江边,目送故人远去,一叶白帆消失在蓝天尽头的那份依依不舍的深情,进而体会到“杨柳依依”“沙鸥结伴”等景色所烘托出的难舍之情。至此,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的诗意不仅有了准确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诗情也有了深深的领悟,吟诵的时候声情并茂,韵味十足。

二、联想

诗歌中的情感因素如果没有丰富的想像,无论多么优美的诗句也只是符号的抽象意义,而体味不到其无限的情趣意味。想像能伴随着感情使读者领悟到诗的意境。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我根据其“诗中有画”的特点,让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落笔,用淡墨勾勒全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接连推出四个特写镜头: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归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其中有明月、清泉、翠竹、红莲、山石构成的色彩美,又有月色笼罩下的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的动态美;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人不见人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

三、激情

诗歌是以情感为纽带,以默默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甚至给读者一定的震撼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合拍共振,爱其所爱,悲其所悲,可以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如《登鹳雀楼》这首诗,似乎内含的情感并不太浓。而通过想像,就能使人感受到:一轮红日依远山渐渐落下,彩霞满天,波涛汹涌的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在金光中向大海奔腾流去。这样在读者眼中就构成了一種立体美,展现出祖国江山的壮丽,令人神往。学生就自然地领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艺术境界,真正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钟爱之情,将情感激发出来。

四、悟理

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诵读,联想,激发情感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悟理”,对诗的深刻意蕴加以领悟、品味、消化。纵观教材中的诗歌,不仅诗中有情,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还诗中有理。在教学设计时,引导学生读这些诗作,应当注意引导好这些如珠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就学生而言,他们对草已经非常熟悉,看过小草发芽,感受过绿茸茸、软绵绵的草质,感受过春风拂面的舒畅,这为他们从课文语言中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学生生活中对小草储备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诗的内蕴。此时学生对诗中的小草已不是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了学生自己新的感觉。从小草一枯一荣中,他们发现了变化,这是对生活的新的加工,这是对生活的新的体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生活积累相沟通、相联系,学生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

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超越对诗词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好地提升?在古诗词教学的这片绿洲,需要我们和孩子们携手同行,向着那充满无限诗情画意的“更青处”漫溯。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松间小草古诗词
小草的烦恼
踏青古诗词
牛小草的牛
书法
松间小旅馆
春行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古民居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