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传德乃为师之道

2018-07-13 10:58谭荔
师道·教研 2018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美的道德

谭荔

教师承担道德引导的工作,要丰盈自己的道德素养。

有道德的教师,其魅力来源于绚烂物质底下的平实。我们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关心学生的现实处境。在学生犯错时,把学生的道德过失还给学生自省,因为只有来自自身的深刻反思,才有可能内化为道德自觉和意识,进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规范。

有道德的教师不会忽视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与科学性。例如,高中环保的主题班会,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或者呈现相关的素材,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危害和做法,最后学生们表示决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是传统课堂中的“呈现—接受”模式,若我们能够改变,让学生走到环境问题严峻的现场,让学生找找体验体验其危害,则变为“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中发现”和“在发现中的引导”,充分展现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在复杂而系统的教学体系中寻求尊重个体的体验。而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将成为道德意志磨练、陶冶性情、沐浴心灵的过程。

有道德的教师更需“传道”给学生。每位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都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我们便有了“授业解惑”的职责。此外,我们还应该“传道”,即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道德念的使命。尤其在进入现代社会后,我们还要将道德教育与时俱进,辨别摒弃其中的消极成分,用正确的观念引领年轻的学生们。

道德教育如方向把控?学生们像一只只风筝,教师们握着手中的线,风筝借助知识技能的风力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但其究竟该飞向何方?方向至少有三。

求善——道德认知底线。自然教育先行者卢梭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其提出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培养善良的判断、培养善良的意志。善良是人最基本的自然屬性。尤其在我们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善意的传递”便是价值底线。曾一度被誉为品学兼优的清华学子刘某当年泼熊的罪恶举动仅仅是偶然的丧失理智,抑或如其所言只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只是好奇心作祟?实际上,更多的人认为他连最基本的善良都不具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又一次被凸现。

求真——道德理性判断。学生的道德是逐步确立的,这个过程需要思考和判断,鉴于学生已掌握的材料和经验有限,知识储备不足,我们在道德教育环节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清楚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强调推理过程,注意分析和思辨,学生在看待许多问题时也会有更宽的视野。例如,天津爆炸事故后,马云成为“逼捐”的众矢之的。在马云微博下面,评论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等等,这纯粹就是道德绑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因此这样的情感宣泄和诉求是非常不理性的。

求美——道德审美再现。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生存。我们在道德领地需要美,因为追求真和善的过程所带来的愉悦感、幸福感、成就感就是美的体验,而对美的追求也必然让我们从中发现、体验真和善。道德教育的审美特性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中,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之中,体现于师生的心灵对话中。如比起我们现在苛责的规训和强制的纪律而言,古人“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道德教育似乎更具美感。

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每位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但“有道德”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学生们的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明天。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好教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提高自我、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境界,让道德之花在中华大地盛情怒放。

责任编辑 韦英哲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美的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好美的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