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 新疆 和田 848000)
和田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承担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重点任务2项(CARS-18-01A、CARS-18-02A),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4项(CARS-18-05B、CARS-18-06B、CARS-18-08B、CARS-18-10B),设定了以新疆生态桑、饲料桑、果桑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为主,以高效省力机械设备的选型、改进为辅的任务内容与目标。通过任务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对新疆生态桑、饲料桑、果桑、药桑筛选、扩繁及配套技术研究等工作。结合科技服务与科技扶贫,对和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吐鲁番共5个地区内11个政府部门、7个企业、5个基地进行了桑蚕专业技术等全方位科技服务。通过服务,提供了产业及项目规划策划案2份,达成合作协议2份,在新疆五大地区推广生态桑、叶用桑、果桑累计2033hm2,培育桑苗5000万株,夯实桑叶茶、桑枝食用菌、蛹虫草配套技术周年生产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桑树推广、综合利用、养蚕等技术,产业咨询等服务累计106次,培训岗位人员4人,农技人员109人,基层农民422人,提供就业岗位2436人·d,有效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推进了新疆恢复性养蚕、科技扶贫及桑树产业化进程,取得良好效果,较好地完成了2017年度本站承担的各项任务内容,达到考核指标要求,推动了新疆桑产业“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新疆荒漠化生态治理、多元化桑产业建设及科技扶贫等方面,发挥了自身优势特色。
(1)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新建生态桑基33hm2,针对示范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强生态桑滴灌栽培抚育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确保桑树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均衡需求。改进大田地面灌溉技术和灌排渠(沟)系的综合管护技术,做好各项田间管理工作,进而完善新疆生态桑栽培管理技术体系,通过标准化栽培管护技术的实施,有效促进生态桑的成活率和生长量,为新疆区域生态桑更大规模的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2)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桑枝食用菌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一是从皮山、洛浦两地采集到野生桑黄子实体3个,组织分离出桑黄菌丝体2份。二是引进新型桑枝粉碎设备,突破了由于新疆干桑枝不易粉碎导致的桑枝食用菌主要培养料桑木屑来源不足的瓶颈。三是引进多孢灵芝、大红芝母种,通过扩繁原种,接种栽培种实现良种扩繁;研究采用桑枝屑60%、棉籽壳28%、麸皮9%、白砂糖1%、石膏粉1%、生石灰1%的培养基配方,试验示范多孢灵芝生物转化率达到88.2%,大红芝生物转化率为73.4%,大红芝孢子粉较多孢灵芝口感更苦,后期将进行药用活性成分方面的检测,比较其差异性。引进茶树菇母种,通过良种扩繁,实施不同栽培形式茶树菇培养试验,试验示范桑木屑茶树菇、桑纸条茶树菇,生物转化率分别为38.4%和18.4%,桑枝条茶树菇菌渣中桑纸条还比较完整,可能茶树菇菌丝体对桑纸条的分解利用不彻底导致了生物转化率较低。
蛹虫草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引进、活化扩繁培养蛹虫草母种,进行春、秋两季活蛹接种蛹虫草栽培试验示范。今年饲养桑蚕采用了新的桑叶清洗设备,桑叶清洗更彻底,桑蚕饲料有了更好的保障,蚕蛹质量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直接影响了春秋两季蚕蛹虫草的培养成功率,活蛹接种僵化率较2016年提高18%,活蛹受细菌污染导致腐败率降低34%,霉菌污染率也降低了5%。秋季采用单一品种家蚕培养的蚕蛹虫草菌丝发菌期、僵化时间、出草期等各培养阶段也趋一致,更利于后期栽培管理。
试验开发了新的桑叶绿茶品种,茶型、口感与品质较往年有所提高,并进行了春、秋两季生产试验示范。此外,对吐鲁番等地区的桑叶茶原料基地建设、桑叶茶生产进行了技术指导,较好完成桑叶茶生产基地试验示范与推广。
(1)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为了更好的利用从新疆野生桑资源中筛选出抗逆性较好的优良株,我们对和田策沙系列优良F1代杂交组合植株及广西、江苏、河北的国内较好的实用抗逆性生态桑品种进行模拟盐分与干旱胁迫环境下栽培与抗性研究,通过对各生态桑材料的生物学特性、经济产叶量、生物产量和抗旱、抗盐碱等遗传性状的常规调查与系统鉴定,完成数据整理及录入分析工作,进一步筛选出抗旱材料3个,抗盐碱材料2个,为生态桑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以适合新疆和田地区生长的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果桑材料“新果013”为栽植品种,在洛浦基地新建果桑示范基地3hm2,实行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根据果桑生长规律,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年科学施肥,加强树形养成培养及冬季防护等措施,同时开展果桑种植密度、施肥种类及数量等配套技术进行了多点试验研究,为新疆区域果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完成4hm2药桑嫁接改良工作,嫁接成活率相比去年提高5%左右。向四川阆中移栽5年生药桑大树数株,结合两地移栽技术使用,成活率达到100%,实现多年生大株药桑跨区移栽先河,为药桑移栽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桑树栽培新模式新技术研究
以果桑基地为试验田,桑树定杆高度为30cm,于2017年3月30日栽植并覆膜,开展新疆区域桑园地膜除草技术研究,实施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对桑树性状、杂草种类及密度的影响试验,对露地、普通地膜、除草地膜全覆盖下供试品种产量及桑园杂草的发生种类、密度、优势种多样性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生物学防控技术。结果表明:普通农用膜和除草地膜处理相对于露地未覆盖地膜处理,杂草覆盖率分别降低了73%和93%,桑树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3%和23%,株高分别提高了19%和43%。普通、除草地膜覆盖均能显著减少杂草发生,提高桑树成活率及生长量,且除草地膜效果更为突出。露地未覆盖地膜模式杂草平均密度高峰期出现在6月 30 日,而普通地膜全覆盖杂草平均密度最高时出现在 5 月 30 日,说明普通地全膜覆盖促进了杂草种子的萌发。除草地膜全覆盖在5月 30 日杂草平均密度最低,而普通地膜覆盖杂草平均密度最高时出现在 7月 30 日,说明除草地膜全覆盖在前期对先萌发的某些杂草具有明显的除杀作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地膜覆盖处理对桑树性状、杂草种类及密度的影响统计
(3)桑蚕高效省力机械设备的选型、改进与示范
结合新疆南疆多尘的气候特征,按规模化养蚕生产需求,购制洗桑机(鲜叶清洗机6CQX-300型)、脱水机(雅森SS752-600型, 脱水内桶手提式,800转/min)“洗桑-脱水机组合”桑叶预处理省力化机械设备,进行用工、洗桑及脱水质量等研究,通过多次试验,了解了设备性能及操作问题,改良了操作方法,提高了用工协作效率,并研究掌握设备上叶、洗桑、水叶装桶、上机、脱水、卸叶各使用程序技术关键点、工作管理参数及操作规程,并形成试验报告。试验结果得出:受设备性能限制,桑叶预处理设备组合(洗桑-脱水机组合)适合2人组协调工作, 1人负责上叶、洗桑,另一个人负责水叶装桶、脱水,两人同时实施上机、卸叶处理,每h处理桑叶150kg左右,2人单次洗叶500kg,表现出疲惫状态。洗叶后单桶装水叶20kg(含桶),每次脱水时长3min,脱水后湿叶重量/干叶重量=1.05, 桑叶洁净率为98.33%,桑叶破损率为1.67%,可满足饲养20盒蚕用叶清洁所需,且能较好地保证用桑质量,控制蚕座湿度,减少以软化病为主的各类蚕病的发生率。此外,也发现了设备的制约因素,如上料与洗桑不能完成脱离人工,需不定时辅助,影响了洗桑速度;脱水机机桶较重,难以实现一人长时间独立操作脱水桶上机、卸叶工作等等,设备还有改造及进一步提升效率的空间。
洗桑机、脱水机组合设备的引进与技术改进,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养蚕洗桑用工,将工人从重体力工种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桑叶进入水槽,在高压水流和强力气泡的作用下,被充分打散、翻滚、清洗、传送,从桑叶表面洗脱的泥沙沉入底部隔离仓,不会发生翻扬回流造成再度污染,桑叶洁净度及完整性大幅提升,并通过高速脱水机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桑叶表面水份含量,显著减少了蚕病的发病率,提高了种质育及丝茧育生产质量,为新疆南疆地区规模化、现代化养蚕提供技术参考。较好地完成年度此项任务内容,达到年度考核指标要求。
(4)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配合岗位专家进行新疆桑园间作套种调研,开展和田试验站各基地县蚕桑生产情况调查,完成体系新疆蚕桑生产要素监测调查信息等调查,能够较好地配合岗位专家及时完成交办任务。
在和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吐鲁番共5个地区5个县示范推广生态桑、叶用桑、果桑累计2033hm2,培育桑苗5000万株,有效推动了新疆桑产业“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新疆荒漠化生态治理、多元化桑产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自身优势特色。
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及国家、自治区“全面脱贫、精准扶贫”的“十三五”的重点工作目标与要求;以传承丝路栽桑养蚕文化、创建新农村经济体为中心,加强全疆范围的蚕桑产业宣传推广与科技服务合作,2017年度结合科技扶贫工作,通过设计技术方案、专题科技培训、产业咨询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对新疆五地州11个政府部门、7个企业、5个基地进行了桑蚕专业技术等全方位科技服务,提供产业及项目规划策划案2份,达成合作协议2份,提供桑树推广、综合利用、养蚕等技术,产业咨询等服务累计106次,培训岗位人员4人,培训农技人员109人,培训基层农民422人,提供就业岗位2436人·d,有效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推进了新疆恢复性养蚕、科技扶贫及桑树产业化进程。
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政策为支撑,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面脱贫、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与要求为抓手,按照十三五扶贫计划,本年度充分发挥蚕桑体系和田试验站科技带动与服务能力,成立蚕桑产业扶贫专项小组,以和田地区洛浦县为重点示范县,通过产业培训、技术服务、申办专项项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资帮困等方式,提升家庭经济收入。
结合试验站及承担单位业务需求,为洛浦县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2436人·d,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2余万元,通过蚕桑就业,使农户人家户均增收近千元,丰富了增收渠道,缓解了生活压力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状况。针对洛浦县栽桑养蚕技术服务,累计培训服务13次,培训技术人员27人,培训农民53人,并有效提升了农民蚕桑技术,为其进一步改善生活奠定了技能基础。今年通过实施蚕桑技术使8户困难家庭脱贫。
单位成立“访惠聚”驻村工作组,结合新疆扶贫工程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落实,通过和上级部门联系申请引进惠民生项目1个。实施富民安居房项目22户,走访273户,2875人次,把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仔细了解社情民意和困难诉求,慰问生活困难群众78户、256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投入资金1.37万元。为贫困户解决劳动岗位1200人次,增加收入12万元,有效地改善了扶贫户的生活与生产条件,奠定了扶贫攻坚的基础保障。
由站长组织发起向贫困县贫困户捐款的活动,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2017年依托单位向洛浦县扶贫村捐赠价值3.5万元的桑树苗,1.24万元的复合肥,发动群众捐款6.5万元,用于困难群众生活及产业发展;而单位也投入近10万元,用以解决村委会建设及住村工作队员的生活问题。
(1)体系内及体系间合作与交流
2017年春季,和田综合试验站与体系家蚕育种岗位专家合作,对11个杂交组合进行新疆区品种鉴定,其中“0803×0816桔”、“0816桔×0803”、“402×75新”、“0818红×0815红”四个组合表现出彩茧性状,分别为桔黄、桔黄、绿、红茧,综合成绩表现较好的组合为:“402×75新”,“304×306”,成绩与对照相仿。双方合作对家蚕抗性品种选育产生了良性推动作用。
为发挥单位专业特色优势,紧抓蚕桑发展机遇,紧扣新疆蚕桑特色产业优势,团队成员与西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蚕业研究所、广西蚕业总站、泰安综合试验站、杭州综合试验站、江苏蚕桑科学研究所、合肥综合试验站、中央电视台桑树品种实地考察团等9个区外专业团体通过会议交流、互访调研方式开展合作促进,围绕蚕业科技创新与规模化经营、桑树资源多元化利用,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蚕桑企业与农民的需求、促进桑树全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专业领域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横向及纵向交流与合作,拓展新疆蚕桑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新疆蚕桑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
(2)蚕桑产业体系外的产业合作
结合科技扶贫工作,通过设计技术方案、专题科技培训、产业咨询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全疆五地州11个政府部门、7个企业、5个基地进行了新疆蚕桑产业、蚕桑技术宣传与专项策划、桑蚕专业技术等全方位科技服务,提供产业及项目规划策划案2份、签订合作协议2份。通过服务,在新疆五大地区推广生态桑、叶用桑、果桑累计2033hm2,培育桑苗5000万株,有效推进了新疆恢复性养蚕、科技扶贫及桑树产业化进程。
通过全疆技术服务及与区外产业机构交流大力宣传新疆蚕桑产业,为政府提供策划案2篇,发表名为《极端自然环境下吐鲁番地区生态桑的守护》体系交流论文1篇。
(1)新疆蚕桑产业在处于恢复阶段,养蚕量极少,产业基础薄弱,当前蚕桑工作的重点放在生态桑、果桑、叶用桑等推广示范上,产业带动效益不好评估,对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估缺少专业方法的支撑。
(2)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缺少政府的支持,新疆现有蚕桑专业人员及推广人员少、工作多、任务重、困难重重。
(3)蚕桑产业扶贫缺少产业扶持政策及产业发展扶贫专项支撑。
结合体系和田综合试验站“十三五”规划及2017年工作实施进展情况,2018年在体系任务实施项目中,重点突出和田综合试验站的特色,以生态桑、果桑、饲料桑的研究与推广示范、蚕桑技术服务与科技扶贫为重点,着重进行以下工作。
(1)强化政府、企业间的联合,扩大生态桑、饲料桑、果桑的推广面积。
(2)加强叶用桑育苗技术研究,探索研究新疆多批次养蚕模式和技术,结合科技扶贫,加强新疆恢复性养蚕力度。
(3)进一步开展果桑高产种植模式及技术研究,加强开展药桑病虫害防治技术、多年生药桑移栽技术的研究工作。
(4)继续加强生态桑抗旱、抗盐碱等抗性品种筛选。
(5)继续探索综合利用新产品,进一步推进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蛹虫草周年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规模。针对桑枝食用菌装袋设施、技术做改良。